科学发展的动力是自由和人口吗?

网上流传B站2022年5月29日张维迎在北大国发院毕业典礼上的讲演,宣称“中国在过去500年对人类的贡献为0“。张维迎拿一个科学学研究中毫无地位的一个英国媒体打舆论战的发明指标为依据,其语无伦次的程度,违背科学史的基本常识。北大国发院主持人黄益平,扭曲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创业史的程度,也把自主创新的《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和《国家发展研究院》扭曲为胡适”全盘西化“和新自由主义的平台。我作为《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第一任主管科研的副主任,不能不在兔年春节的舆论战,打响过年后舆论战反击的第一枪。

张维迎是牛津毕业的。作为一个没有海外关系和自有资金的农家子弟,留学英国完全得益于中国的社会主义体制。他的英语能力不足,毕业后没有机会了解牛津和英国的历史与现状。拿到博士学位后回牛津做学术讲演的成果,还没有我多。但我从来不以为牛津的文凭就能成为学术信誉的依据。

张维迎自称对中国“双轨制”有发明权,却鼓吹多种所有制趋同到乌托邦的私有制,不懂牛津就是三轨制(牛津的贵族制是私有制加国家补贴的三轨),英美的军备和福利体制造成的大政府规模比中国大的多。

李兆良博士科学治史,发现西方的文艺复兴和科学革命,是“中学西传”,而非传教士“西学东渐”的结果。伽利略研究惯性定律的动机是弹道学,背后体制是意大利城邦的军备竞赛而非所谓的思想自由。西方建立科学教育体系的是拿破仑美国把欧洲多国发现的原子能集成为核武器,都是军备竞赛而非自由竞争的结果。德国化肥的发明,是军民两用产品,可以制造炸药,也可以制造化肥,同时也会破坏土壤的生态。

张维迎引用科学学和科学史上没有经过科学研讨的两个假说,宣称自由和人口是科学发明的决定性因素,以此全盘否定中国模式和中华文明。他怎么不提人口众多,言论尺度比英美还宽的印度,科学贡献和技术创造的成果比中国少的多?他认为思想自由的源头是春秋战国时代的天下大乱,为什么不首先说服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的龙头,让英国解散大英联邦美国解散美利坚裂众国,而要先拆散和平发展的中国?

几年前,北大国发院副院长黄益平主持林毅夫-张维迎关于产业政策的辩论,不允许到会的教授提问和对话,违背科学交流的起码规则,使自称要让林毅夫-张维迎对话可比英国历史上的凯恩斯-哈耶克的对话,成为各说各话的媒体表演,没有任何经济学思想史的价值。会后特朗普发动的贸易战和拜登加剧的产业政策围堵中国,用事实给产业政策的存在做了结论,怎么看不到张维迎的反思和黄益平的再思,却又祭起自由主义的大旗,在美国围堵中国的疯狂造势下,再度鼓吹胡适的全盘西化论,能有多大市场?

北大国发院2020年的毕业典礼,成为张维迎宣传新自由主义,否定中国模式和中华文明的独角戏。黄益平自己很晚才加入北大国发院,却编造《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创业六君子的神话,其中近一半人,有的早早离职,有的只争地位,完全不提《中国研究研究中心》前二十年真正做出贡献的其他教授和资深员工。其串改历史为个人树碑的荒唐程度,可比片面宣传中共一大的十二位参会代表,其中只有两位坚持到底。许多没有机会出席一大的革命先辈,才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创业的脊梁。黄益平没有读过史记和中共党史,不能虚心调查中心工作过二十余年的老员工吗?

《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的建立初心易刚提出要学习美国的NBER(美国经济研究国立局),实质是美国一流大学青年学者的交流机构。林毅夫提出要培养诺奖经济学家解读中国奇迹。我扩展林毅夫的初心,指出诺奖历史上没有奖给解读德国,美国奇迹的经济学家,只奖给经济学方法论的创新。所以培养诺奖经济学家不仅要理解中国,也要创立新的经济学方法,推动西方经济学的范式变革

但是《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后来的发展,受芝加哥学派新自由主义影响的教授们,很少人支持林毅夫的比较优势理论和产业政策主张,迫使林毅夫争取温家宝总理支持,另创《国家发展研究院》,后果是把已经有国际影响的《中国经济研究中心》边缘化。《国家发展研究院》的新领导,又追随科斯的交易成本理论,否认中国道路的存在,又迫使林毅夫再起炉灶,建立《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试图建立经济学的中国学派。我支持林毅夫的自主创新,但是要推进中国学派的百家争鸣。而张维迎自始至终都在反对中国模式的研究,又没有自己逻辑自洽,历史客观的理论。让张维迎主导北大国发院的舞台,如何能指望北大国发院的领导还能承担大任,每年主导中美经济对话,代表中国政府培养南南学院来学习中国经验的发展中国家的学者,是分清优劣,还是无问东西?大到中国史,世界史,小到学院史,都应当开放竞争,百家争鸣,才能提高互联网时代民众的识别能力,不走西方已经失败的老路。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