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2:具有史诗感的中国硬科幻
刘慈欣曾说,好的科幻影视应该是历史片,具有历史的厚重,历史的那种粗糙感。大年初一看过电影之后,我想说流浪地球2做到了。如果说流浪地球1是一部全人类拯救地球,非常“燃”的一个单独故事,那么第二部就是在1的基础上展开了有关“流浪地球计划”的多条故事线,呈现出危机之下的英雄人物群像。面对太阳氦闪提出的不同方案,人类社会的分歧,对抗与选择也是非常精彩的看点,我们甚至能从中看到现实世界的影子,结合近年来我们所经历的,代入感拉满。郭帆导演也在采访中说,之所以采用编年体的叙事风格,也是采纳了刘慈欣的建议,好的科幻是未来的纪录片。
移山计划与方舟计划,数字生命计划的矛盾,将把人类之间理念和思想的分歧冲突摆到明面上,其实也是将人类未来到底向哪个方向前进的可能摆在了我们面前。移山计划选择了现实(没有人的文明毫无意义),而数字生命计划选择了虚拟,还引出人工智能Moss与人类对抗的暗线。
我特别喜欢电影里李雪健老师这条故事线,他扮演的联合政府中国代表在决策层面的斡旋和坚持可以说是决定人类向正确的求生方向发展的关键。各国捐献的核武器难以解密,他说“人类总是把最精密的保密系统用在彼此毁灭上”,各国仍然在为是否实施“移山计划”而争吵时,他说“团结是需要代价的”,这些都是对人性很现实的洞察,也符合原著的风格。
团结是需要代价的,这个代价是什么?中国是前期推动“移山计划”最为坚定的一方,受数字生命计划支持者发动恐怖袭击的影响,中途有很多国家想要退出“移山计划”,其中包括美国,美国代表透露百分之九十的美国人不相信太阳氦闪,参议院正在重新考虑该计划。中国力排众议,顶住压力成功验证了“移山计划”的可行性,直到这一刻,世界各方才达成了初步共识,选择移山计划,大量建造行星发动机。这一段有一点“谁赢我们帮谁”的意味,团结的代价是什么?或者说团结的前提是什么?是你得先胜利。
整部影片没有刻意煽情,但就是特别容易触动人心。核弹要引爆,沙溢把旁边小哥手臂按下,直接一句:“中国航天中队,五十岁以上出列”,接着是俄罗斯、泰国、新加坡各国语言的相同指令。最戳的点是前辈们赴死前抬抬手的动作,好像在说:去吧年轻人,别回头,未来就托付给你们了。并且后辈们长大后也变成了他们。沙溢扮演的宇航员和他的俄罗斯战友的友情也传承到第二部刘培强和马卡洛夫身上。
末日之下,灾难面前,人类的勇气可以跨越时间,跨越每一个历史,当下和未来。
记住,“不要温和的走入那个良夜,它将吞噬你生命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