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盘点2022十大科技事件

北京冬奥会、俄乌冲突、奥密克戎、核酸检测、隐入尘烟、二十大、全面放开、世界杯…...

2022年,在庆典烟花与隆隆炮火中开始,于跌宕反转与血脉贲张中收尾。

大开大合的时代浪潮,从产业竞争的炮火前线席卷科学探索的无尽边疆,裹挟着老百姓的吃穿住行、游戏社交,冲入人类文明新一轮恒纪元与乱纪元更替的周期……

500

新年已至,岁月履新,又到了酷玩实验室盘点年度十大科技事件的时候了。我们的标准还是老样子,主要衡量对于中国的影响,但不一定是发生在中国,也不一定是好事。

那就让我们梳理一波2022年的科技大事件,聊一聊前方又会有什么未知正等着我们去经历。

01 

半导体芯片

首先要聊的,当然还是芯片。

从四年前的贸易战开打伊始,半导体芯片产业一直是中美产业攻防最激烈的领域。

而且,从2020年对华为芯片制裁开始,2022年拜登签署《芯片与科学法案》打击面扩大到所有芯片领域,也与芯片产业的全球化分工的底层规律背道而驰。

500

从世界范围看,芯片科技的发展,在制程方面已经朝着3nm工艺挺近,而芯片的技术也在从单纯的缩小制程往立体封装方向发展,目前封装正在朝着Chiplets和3D堆叠方向快速进步。

芯片制程方面,由于英特尔从设计到封装都做,所以精力不够集中,再加上挤牙膏的作风,逐渐在7nm以下的竞争中落后,5nm到3nm赛道上主要还是只有台积电和三星电子。

而目前比较领先的是台积电,据称其良品率最高可达75%至80%,而三星良品率目前还很低,处于10-20%水平阶段,所以三星正在从EUV薄膜等方面寻求技术突破。

500

芯片封装方面,Chiplets也就是芯粒技术,成为为摩尔定律续命的新方向。

目前各大厂商都在积极研发,其中尤以AMD和台积电最为积极。其主要思想都是用3D堆叠技术封装芯片,也就是说原来是在一块硅片上平面光刻,现在是把多层芯片摞一起了。然后还就可以把CPU、GPU、存储器,通过一个硅中介板,都集合在一个芯片上封装。

500

这样一来一方面计算和存储单元的空间距离大幅接近,数据搬运效率大幅提高,另一方面在晶体管集成度上又可以做到大规模的提高。而能效比和集成度就是衡量芯片水平的重要指标!目前AMD已经做出1460亿晶体管的超级APU芯片,远超英伟达H100大杀器GPU的800亿晶体管数量。

除了我们比较熟悉的CPU领域之外,美国技术制裁的影响也蔓延到了存储芯片和GPU领域

国内领先的两家存储芯片企业分别是长江存储和长鑫存储。由于存储芯片发热量显著低于CPU和GPU芯片,也比较适合做3D堆叠,所以受尖端光刻机禁售影响比较小。其中长江存储在2022年下半年,实现了全球领先的232层3D NAND闪存的量产准备,2022年全球市场占有率预计在7%以上。

而10月7日美国发布制裁新规,责令所有美籍的人才,不许在中国的半导体产业工作,为长江与长鑫提供检测与刻蚀设备服务的美国企业很快撤走了技术人员,苹果也宣布暂不考虑采用长江存储的芯片,无论是在供应链还是市场角度都很伤。

500

另外在GPU领域,10月7日制裁新规宣布限制单精度浮点算力19.5T FLOPS以上,或双精度浮点算力 9.7T FLOPS以上,或存取速度600GB/S以上的GPU对华出口以及相关人员设备对华服务。因为如此高性能的通用GPU主要应用场景就是AI运算中心,这一举动显然旨在卡死中国AI运算中心的算力,更准确的说是限制能源转化为算力的效率,迫使中国的AI企业为了同样规模的AI训练和推理,交十倍百倍的电费。这样一来,虽然好像事情还能做,但是在市场竞争中会白给。

这让我不由地想起了这两年华为手机的遭遇。能不能造手机,能造!但是不能用麒麟,不能用5G,只能用高通阉割版的芯片,导致华为作为高端手机品牌,这两年的产品,有一种强烈的在收智商税的感觉。消磨掉了很多人对华为乃至对民族品牌的好感。

不得不说这种策略还是厉害的,美国制定产业政策的人还是挺会玩的,有这样强大而明智的对手真是令人兴奋啊。

02

AI巨大进步

那既然说到AI,AI也是2022年的热门科技领域。

从初期对高级将领的精准猎杀到后来的无人机空袭,俄乌战争把人类最原始的血肉钢铁碰撞进化到了智能资源的对耗

中美之所以围绕着芯片如此尖锐争夺,也是在争夺算力的霸权!而目前推动算力需求最大的浪潮,就是AI

AI模型的算力需求每隔3到4个月就会翻倍,比摩尔定律还要夸张,毫无疑问是移动互联网以后对芯片推动最猛的一个产业!

500

AI热持续了很多年,但在2022年,事情发生了质变,AIGC也就是生成式AI技术开始火爆!

我们此前熟悉的AI下棋、推荐算法、人脸识别、自动驾驶这些有一个共同的名称叫“决策式AI”,对于这类AI,人类尚能自诩创造力上的优越。

但到了生成式AI这块,2022年连续发生了令人印象深刻的三件事,也就是Al预测了几乎所有可能的蛋白质结构(约2亿个), AI绘画惊艳打败专业画师夺得大奖头筹和ChatGPT的高情商聊天,预示着生成式AI的大风口已经出现了。

2022年8月开始火爆全网的AI绘画就完全颠覆了普通人的认知。

因为一个叫Midjourney的AI几秒内就画了一幅《太空歌剧院》,打败了苦修一生的艺术家们拿到冠军。从立意到构图,《太空歌剧院》原创度极高,似乎AI已经有了自我审美和价值观。

500

以前人类训练AI大多是用的大量的格式化标注数据,靠人工一个个打标,成本高昂,而且这样训练的AI的泛化能力较差,能识别猫的可能识别不了狗,更不要说戴着狗头帽子的猫了,要开发新的功能比较困难。

如今AI研发者们干脆开发新技术,让AI去学习互联网上已经存在的大量的图像文本一一对应的数据,数据成本低了数据量大了,而且由于数据的非标准化,也让训练出的AI模型具有更泛化的能力,比如既认识猫又认识狗还知道火焰,可以根据文本提示从海量素材中缝合创作出天马行空的作品,比如火焰构成的元素猫,而不是在已有图片上进行简单模仿、修改。

由于参数量和训练样本量跟此前的AI拉开了好几个量级,这样训练出的模型也叫“大模型“

ChatGPT聊天机器人也是基于大模型开发出来的,主要是加入了已经成熟的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能够通过海量文本学习人类社会的常识与逻辑,不但可以自然沟通,还能凭借泛用性,诗写高考作文写代码,能比以前的那种市面上那种只能靠识别关键文字对话的“人工智障”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

500

虽然大模型AI发展障碍还很多,比如训练一次费用比造卫星还贵,这也是为什么电力转化为算力的效率那么关键的原因,但生成式AI的火爆标志着AI已经在从辅助往CARRY走,给人一种AI即将觉醒的压迫感!只要芯片算力与经费投入足够,似乎人人都可以实现钢铁侠那种“贾维斯”自由。

然而不得不说,中国当前的AIGC情况却并不乐观

首先是硬件上,大模型训练还需要依赖进口GPU显卡,但英伟达A100显卡以及未来更高级别的显卡已经禁售了,国产替代GPU目前最领先的技术指标可以达到A100的一半左右,并且设计能力在持续迭代,但问题是代工生产依赖台积电,短期内难以做大,做大了也会被封。

这就导致在硬件上无法给到AI企业满意的性能支持,同样人力物力投入,国内做出来东西被性能碾压,出不了成果,最终行业衰微、人才流失。

权宜之计是,国内大厂往往会选择强化大模型在某个产业上的落地,而不是追求琴棋书画样样全能,用开源模型做下游应用自然也是可以的。但在目前中美内卷态势下,核心技术也只能等国产高制程代工厂的崛起了。

同样的困境在电动汽车领域也正在出现。

03

中国电动车产量世界第一

2022年,我国纯电动汽车全球销量达到536.5万辆,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已经连续7年位居世界第一,大有当年家电冲出国门的气势。

电动车的关键,首先是电池,占成本的40%以上。我国的锂电池技术极具竞争力,仅仅宁德时代和比亚迪两家就拿下了全球市场的近50%了,而且都掌握了主流磷酸铁锂电池、三元锂电池的核心专利,在半固态电池和固态电池的研发上,也处于领先地位。

500

在加上国产特斯拉,比亚迪,蔚来小鹏等车企在海外初步展现出的竞争优势,中国在电动汽车领域的优势还会进一步加强。

但与此同时,我们也需要看到电动汽车相对于燃油车只是同位替代,真正的变革将会来自于智能汽车,也就是自动驾驶。

首先是2022年,特斯拉宣布要装回雷达,作为自动驾驶AI判定最重要的传感器之一,激光雷达的未来竞争势必激烈起来。

激光雷达的理论基础就是ToF测距方法,发射一条激光出去等返回,计算来回时间,就知道对面障碍的距离了。

500

基于ToF测距方法,激光雷达行业从机械式→半固态(MEMS、转镜、棱镜)→纯固态一路发展过来,类似于靠旋转的机械雷达到相控阵雷达的进化,灵敏度越来越高,结构越来越精密可靠,最前沿的是flash方案与OPA方案!

目前我国固态激光雷达主要是flash方案,相当于一个大手电筒直接覆盖一整片区域,而OPA光学相控阵则是可以调节的小手电筒阵列,后者测距快、抗干扰强、适合大规模生产,但成本和小型化还需要一定的时间,但这也并不是能被卡脖子的技术。

事实上我们最难的还是芯片。

2022年3月,英伟达发布了最新自动驾驶技术平台Drive Hyperion 9,内外共50摄像头、雷达、超声波等等传感器,结合 Orin芯片的每秒2540亿次的计算能力,已经是行业天花板了,而年底英伟达又出了最新车载芯片Thor算力,居然达到每秒两万亿次,进化速度十分炸裂,能够进行多域计算,让车辆同时运行 Linux、QNX 和 Android,在轻松支持L4甚至L5级别的自动驾驶技术上还能将电动车的娱乐系统提升到更高的档次。

到时候,电动汽车有望真正摆脱交通工具的单一定位,成为新的智能终端。

这种AI与芯片技术给传统行业带来的突变,也是中国在新科技趋势猛然出现的时候,即便不能明确未来走向,也必须跟进的原因。

04

重返月球

说完了地面从硬件到软件的竞争,再来看看天上。

2022年11月16日,美国新一代重型运载火箭SLS,在一次次延期跳票后,终于从肯尼迪航天中心首次发射升空,将猎户座载人飞船及10颗立方星送往月球轨道,正式开始执行“阿尔忒弥斯-1”任务。

SLS缩写自太空发射系统(Space Launch System),NASA设计的用来重返太空的大杀器,主要目的是两个,一个是重返月球,另一个是补齐美国的天地运输能力

500

距离美国登月已经过去50多年了,期间因为航天飞机被放弃,美国失去了把人送入太空的能力,要靠租借俄罗斯联盟飞船

于是,2017年美国宣布重返月球,预计最早于2025年用SLS超级火箭将宇航员送上月球,重塑美国荣光。然而SLS项目本身就是冷战结束后,无事可做的航天内部利益集团的分赃产物,单次发射成本高达20亿美元

因为航天飞机退役后,大批相关工厂面临倒闭和选民失业,影响当地参议员选票。于是2010年NASA制定计划找国会要钱时,就大量采用了航天飞机的硬件,好让利益相关的参议员支持法案拨款。

但火箭是系统工程,适用于近地轨道运输的航天飞机硬件并不适用于搞登月和深空探测的SLS。硬凑会增加整个系统的不稳定,埋下各种跳票隐患。

难道NASA不知道这种情况吗?当然不是,问题是当年那些配套工厂因为去工业化早就失去了从零开始为SLS另起炉灶的研发能力,论创新只能被SpaceX碾压,干脆借助选票混吃等死。

500

当初波音737max出事也是因为迁就原有产能,不愿意为新的大推力发动机设计全新机体,而是在气动外形上凑合,用软件打补丁,代码还是外包给印度人写的,甚至还要在营销上掩盖问题,导致航空公司培训飞行员时没重视与原有737系列在气动操控上的巨大变化,引发连续两次空难与346条人命。

中国在这一点上看的很清楚。

我们的长征九号的构型经历了很多的变化,高度、直径、所用燃料、发动机型号以及发动机数量都在不断变化中,最新设计甚至配备4个格栅舵,目标直指可回收重复使用,不但与老型号长征系列完全不同,与早期设计向背,也完全是新一种超重型火箭了。

500

这是一种小步快跑的策略,借助了中国航天产业年轻人多,迭代灵活的优势,专注技术赶超,稳住节奏,时机到了再爆产能,如同下盾舰如下饺子的人民海军一样,未来不久未来赶上超过美国,探索宇宙的星辰大海,并非大话。

因为即便SpaceX依旧具有先进优势,但因为去工业化过程带来的利益掣肘,以及SLS跳票节奏与先天政治毛病,到时候中美之间到底谁能更早完成登月,说实话硬要赌的话我赌中国……

同样的节奏,在更加落后的大飞机领域,其实也在艰难但坚定地推动着。

05

C919大飞机正式服役

2022年末,全球首架国产C919飞机终于正式交付东航开始使用。

从2006年立项到今天交付,国产大飞机终于从从零变成了1,而且订单高达2000架,年产150架,市场潜力巨大。

500

中国飞机产业靠学习苏联起步,除了少数产品,整体市场竞争力很弱。而大型客机是民用产品,可靠性、舒适性、经济性要求极高,一个小缺点都会导致被市场淘汰。

早期苏联发动机设计寿命都是几百小时就要大修,油耗还大,经济性极差,不到美国发动机几分之一。所以鼎盛一时图波列夫系列客机家族在苏联一解体就被波音空客推了老家。

C919之前,中国独立自主的大飞机还是运10。1980年运-10首飞成功,美国就以麦道公司合作生产先进飞机为诱饵摆了一道,结果麦道中途被被波音收购,中国满心期待扑了个空,5.8亿美元打水漂,运10也因为没有资金注入而拖黄了。

500

这背后既有面对技术鸿沟的无奈,也有对“盲目市场换技术”的血泪。

C919从综合设计性能上是可以跟波音空客同台竞技的,但国产化率其实是60%左右。

这就导致很多人有疑问,就是你现在能生产,但等你交付量起来之后,美国人再适时地一卡,你前面投资不是打水漂了吗?

是会有影响,但不会打水漂。

中国航空工业近年来突飞猛进,已经有了C919同级别的军用飞机了,就是运20。也就是说C919包括飞控,发动机在内的核心子系统,我们是有备份的。

而且飞机最难的部分是发动机,发动机跟芯片不一样,芯片领域我们的竞争对手可以从设计到软件,从原材料到设备,从下游市场到质量标准,形成立体防御公式,而发动机核心就是材料问题,跟芯片不是同一个难度级别。

06

福建号航母电磁弹射

去年我国海军最让人激动的事件,就是中国第三艘航母福建舰下水。

按照官方说法,福建舰满载排水量8万余吨,采用平直通长飞行甲板,配置电磁弹射和阻拦装置,是中国完全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弹射型航空母舰。

500

航母弹射装置长期都是美国的独门武功,但是一直用蒸汽弹射,弹一下要耗费半吨淡水,后勤非常棘手,装置巨大大笨重,准备时间长,任务灵活性低。

于是就有了电磁弹射

电磁弹射体积小、动力足、战机起飞快,缺点是耗电量奇高,耗能极大,还有电侵蚀和热侵蚀现象,对电力系统的设计要求极高,美国航母福特号核动力航母上的电磁弹射都一直不可靠,而福建号还是常规动力,系统难度更高。

看似赶超无望,偏偏中国出现了一个狠人,电磁弹射之父马伟明

他带团队攻克了舰船综合电力系统,还研发了直流电磁弹射系统,更简单、结构更可靠、故障更少、功率易调节,还搞定了技术底层相通的电磁炮技术,进行了上舰试验。

500

但电磁发射技术的想象空间远不止如此,马伟明就在论文中提到,未来弹射技术用来发射卫星,甚至航天器是可行的。

如此一来在天地运输领域,我们有希望又占了一步先机,这就是技术瓶颈突破后,豁然开朗的逆袭效应。

但这也意味我们会走到无人区,有些时候不得不面对迷茫甚至折返。

07

元宇宙

比起其他热门行业的热闹与喧嚣,曾经最火爆的元宇宙似乎沉寂下来了。

这也是科技发展中的试错和不确定性。

因为互联网发展到到了一个瓶颈,所以元宇宙、区块链、比特币、WEB3.0都来了。

500

科技往往是这样,一个新的东西出来,就是有可能最后啥也不是,也有可能迎来一个新风口,甚至是下一代科技的革命性进展。但如果新概念被提出了,而你不跟,一旦这个方向真的发展起来了,失去先发优势就失去了一切

这些新概念中,元宇宙确实是最火的,中国各地都有推动政策。我们也在2022年重点关注了这个方向,还出了专题,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去看看。不过今年META的发布会实属有点洒水,至少这一次更新的进步并没有想象中进步那么大,甚至有点让人失望

我们最近刚做了META Quest Pro的评测,深刻感受到元宇宙要实现,从硬件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且目前没有大杀器级别的应用,就无法真正的突破普及。靠打乒乓球这种游戏和不成熟的会议室应用,还不足以撑起元宇宙这个大概念。

500

总之,科技一直在迭代,也会有失败,需要有人去推测,去验证,正如同人类对自己的认知一样。

08

人是鱼变的

2022年9月 ,中科院朱敏院士团队在世界顶级期刊《自然》杂志,连发4篇文章,刊登了中国科研团队研究成果,证明了人是鱼变的,不是猴儿变的

我第一时间听到这个事儿的时候,跟很多网友一样,直观感觉是有点搞笑。这不是常识吗?我不光知道人是鱼变的,我还知道猴儿也是鱼变的,所有的陆生脊椎动物都是鱼变的呀?

500

但为什么我们会把这事情当做理所应当,这件事本身就很有意思。

达尔文当年说人是从猴子变的,被多少人嘲笑,如今那些刺耳嘲笑声早化为历史尘埃,但科学是要讲证据的,进化论本质上还是一个假说,需要不断填充证据构成更完整的证据链。

这次朱敏院士团队科研人员在重庆、贵州发现了全球最古老的有颌类牙齿化石!其中,奇迹秀山鱼是当前发现的最古老的有颌类,将完整有颌类的化石记录前推了1100万年。

这个事儿简单讲,就是说人跟鱼都是脊椎动物,但是最早的鱼没有腮帮子那个骨头,当鱼进化到有颌类时候,就是个划时代的跃升了。

这一跃升具体如何发生,中间整整三千万年是空白,没有化石证据,一直困扰着学界,直到朱敏院士团队补齐了演化链条上的重要一环。

500

这种永无止境的追求也正是科学的伟大与神奇之处。

而如果说补齐演化历史解答的是人类对生命本源的探索,那么今年的诺贝尔化学奖就说明,哪怕发展几百年,看似已经不太会有重大突破的领域依旧会像对人类科工体系产生革命性影响的成果。

09

2022年诺贝尔化学奖

2022年的诺贝尔化学奖在时隔多年后就再次以颁给了传统化学

因为从以往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的名单可以看出,不少获奖成就并非出自传统的化学研究,而是涉及生物学、物理学等多重学科,这导致诺贝尔化学奖常被戏称为理综奖。都什么年代了,还在玩传统化学?

而这次,三位获奖化学家——卡罗琳露丝贝尔托西(Carolyn R. Bertozzi)、摩顿梅尔达尔(Morten Meldal)和卡尔巴里夏普莱斯(K. Barry Sharpless)共同获奖,为的是表彰他们在“点击化学和生物正交化学”方面所做出的贡献。

500

摩顿梅尔达尔(Morten Meldal)和卡尔巴里夏普莱斯因为对“点击化学”奠定了基础而获奖。

所谓“点击化学”(click chemistry),其实应该翻译成“卡扣化学”。

在这种化学中,分子构建块快速而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具有产率高、副产品无害、反应条件简单等等优点,就好像卡扣一样把分子连接在一起,非常简单高效。

自现代化学于18世纪诞生以来,许多化学家都希望人工创造出在植物、微生物和动物中发现的复杂的分子结构。但从无机化学到有机化学,合成化学物质越来越复杂,但越复杂的结构耗时越长、步骤越多、投入越高,而且每一步都会有副产物,很多有毒有害物质难以处理,还造成巨大的材料损失,也带来了化工的污染问题。

今年的诺贝尔化学奖针对的就这个是最现实的问题,希望又快又高效的实现需要的化学反应,避免产生不必要的副产物。

比如,click chemistry反应中最有名的就是“铜催化叠氮-炔环加成”,反应高效、条件温和、产物收率高和后处理简单,简单性与功能性堪称完美,迅速在实验室合成和工业生产中流行起来。

500

例如,在塑料或纺织品中添加可发生点击反应的叠氮化物,可以像拼积木一样,让纺织品与导电、抗菌、防紫外线辐射或具有其他特性的物质结合,极大丰富了纺织物的功能,而不需要增加太多成本

另一位获奖者,贝尔托西就利用这种反应高效、副产品无害的特点,在不破坏细胞的情况下,给细胞表面的重要但又难以理解的生物分子进行荧光打标,大大提高了抗癌药物的靶向性,同时也大大降低了新药研发成本与进度。

500

这些年关于科技停滞的说法很多,认为科研成本原来越高,但很难再发生如同前三次科技革命那样颠覆性的成果。

但前沿科学的进步其实并非止步不前,甚至当他们已经改变世界的时候,比如,click chemistry已经诞生二十年了,普通人甚至都已经获益了,才通过诺奖有所了解。

从进化论到click chemistry,科学前沿一直在不断推进,不断完善,或许哪天就带来了新的突破。

10

詹姆斯·韦伯望远镜

2022年重大科技的压轴项目,我想留给詹姆斯•韦伯空间望远镜!

这是人类有史以来建造的,最先进也是最贵的太空望远镜,由美国欧洲加拿大领衔,20多个国家共同参与,原本从预计2007年发射,一直跳票到去年发射,并在2022年1月顺利进入第二拉格朗日点。

500

韦伯望远镜比人们熟悉的哈勃望远镜发射的距离远得多得多,后者距地球才559公里,而韦伯却在150万公里外的“地日拉格朗日L2点”,比月亮还远四倍,只为更清晰、准确地拍摄“宇宙微波背景辐射”。

为此,韦伯太空望远镜配备了极其敏锐的传感器和光谱器,但是也正是因为它的高敏度,想要能够正常地工作,它需要在低温的环境,离地球越近干扰越大。

如果在150万公里处,让韦伯望远镜的镜面和高敏度传感器等设备背对太阳,温度会低至-225摄氏度,刚好满足对环境的极端需求。

而选择这个点,也是1772年数学家拉格朗日计算和推论得出是探测器、望远镜等人造设备用来进行定位和观测的理想位置,因为太阳和地球的引力在这里达成平衡,能以最小的燃料消耗实现长时间的驻留。

两百多年后,人类才刚刚把视角放到了这里。

500

2022年7月,韦伯望远镜的首张深空场照片发布,以前所未有的清晰度展示了灿烂的星云。

500

在韦伯这张照片里,科学家找到的最古老的一个天体,距离我们131亿光年的星云!也就是说,我们拍到的是这个星云131亿年前的样子!要知道,科学家推测宇宙诞生才大约138亿年,这意味着,我们看到的这个星云,是在宇宙大爆炸诞生7亿年之内的婴儿星系!

此外,韦伯望远镜第一次在室女座中一颗距地球700亿光年的行星上发现了银河系外的二氧化碳以及更多系外行星信息,说不定哪天就找到未来人类星际移民的地方。

500

从第一张照片开始,韦伯望远镜就震撼了科学界,未来科学家们也许能够真正拼凑出宇宙开始的故事。

如同400多年前,伽利略制作了第一台天文望远镜,人类首次看到了斑驳的月球表面,用眼见为实的方式推翻了神创论的谎言。

中国方面,规划于今年发射的巡天空间望远镜CSST,将是中国首个深处太空的空间望远镜。从中国天眼FAST,到未来的CSST,中国的“望远”脚步始终在线,浩瀚的宇宙大幕也正被中国人自己一点点揭开。

500

在宇宙维度前,人类的几百年的现代科技宛如襁褓中的婴儿,才刚刚开始,还有太多未知在等待着谜题揭晓。

“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铜铁炉中翻火焰,为问何时猜得?不过几千寒热。人世难逢开口笑,上疆场彼此弯弓月。流遍了,郊原血。

一篇读罢头飞雪,但记得斑斑点点,几行陈迹。五帝三皇神圣事,骗了无涯过客。有多少风流人物?盗跖庄屩流誉后,更陈王奋起挥黄钺。歌未竟,东方白。”

主席这首《贺新郎·读史》,与刘慈欣笔下“三体”游戏里主人公穿越乱纪元、恒纪元与周文王、秦始皇、牛顿对谈的情节有异曲同工之妙。

因为洞悉历史与科学底层规律的人有一种共同的能力:

思维可以自由穿越,不受现实的干扰,也不为时空所扭曲。

而《三体》这本书,好就好在“宇宙社会学”这个架空的学科里洞穿时空的思考。

500

从蒸汽机到可控核聚变,那么多可歌可泣的故事,这三百年的科技大跃进也没走出烧开水的圈,别说与地球历史相比,仅仅对比人类一万年的文明史,也就爆炸的一瞬间么。

但人类文明顽强发展至今,也是因为有些人的思维超越了时空。

公元前500年,希腊半岛,奴隶制城邦方兴未艾,铁这种新材料正在普及,重甲长矛组成的方阵改变了战争形态,手工业作为新兴产业创造着农民渔夫无法想象的财富。

爱琴海对岸,一统波斯的大流士正虎视眈眈......

认知在颠覆,权力在解构,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万物皆动、万物皆流”....

在同时期遥远的东方,同样有一批先哲,正奋力夯建下一个千年的地基。

2500年后,流变再次成为时代主题。

回首2022这个纷乱的一年,在疫情和战争冲突的干扰下,科技仍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500

现在2023年了,疫情仍然没有结束,中美对抗和俄乌冲突仍在继续,恒纪元与乱纪元,谁也不知道哪一个先来。

在这样动荡变革的时代,更需要我们有穿越周期看问题的能力

无论事态如何变化,只有全力抓住可能转瞬即逝的科技爆炸,才能够在一次次乱纪元的循环中,搭起走出历史周期的文明阶梯。

好了本期内容就到这里,祝各位兔年吉祥,福星高照,合家欢落,万事如意,祝我们伟大的祖国早日统治太阳系,我们新年共勉!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