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经济的展望以及风险问题

差不多是时候给2023年经济顶一个基调了,我们分为国内和国外两部分来说,本文较长,希望各位有耐心,看完后对于把握今年经济是有好处的

国内

今年的经济应该走恢复和复苏,目前复苏的信心依然不足,2022年的经济很大程度上和疫情管控有关系,目前这个因素已经消除,中国经济增长持续下滑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人口周期,一方面是经济周期。

人口问题这段时间各种媒体谈的比较多,但其实人口和经济一样,也是有周期的,人会生老病死,很多人期望把人口周期的曲线给拉平,不太现实。

在消费问题上,居民消费增长不尽如人意,中国消费构成中,居民商品消费只占了社消的一半,还有一半是企业和政府的支出。

企业和政府的消费支出下滑速度比居民消费还要大,主要是这部分的消费大部分是政务或者商务消费,是非刚性的,但居民消费是刚性的,当疫情因素消除后,政务和商务活动会大量增加。

当然这是短期的,会直接体现在A股市场上,目前A股市场有关于政务和商务型消费的股票已经涨到了相当的程度了。

说说居民消费,我国过去一段时间,消费支出占比持续回落,而房贷支出占比持续上升,房贷对于消费支出有一个长期挤出的效应,这个效应会在未来逐步消除,由于房贷的不景气,居民负债和存款的比值已经回落,消费支出的比例会相应提高。

然后说说出口。

可能大家看过很多关于出口萎靡的新闻,在此我也不多阐述了,但是要强调的是:出口可能会拖缓中国经济,但是在对美出口问题上不要太过于担心。

这次美国经济放缓问题,很大程度上是美联储加息所致,但是这一轮美国加杠杆和过去不一样,这一轮美国加的杠杆主要是政府部门加杠杆,居民部门杠杆率变动并不大,没有过度举债问题。

因此即便是流动性持续性收紧,可能感到更为吃力的是金融部门而非消费。

除非遇到特别的黑天鹅事件,否则美国消费问题不会太大,外加上美国加息已经到了尾声,美元开始走弱。

这段时间国内舆论一直讨论“制造业往东南亚转移”这个话题,都讨论烂了,但是没有意识到一个问题:中国和东南亚,乃至于南亚国家并不是一个零和博弈的关系。

从这几年中国对印度的出口来看,顺差甚至是逐年扩大的,对东南亚的出口也是,相对于发达国家,很显然这些国家的经济增长率更高一些,这些地区富裕起来以后,同样会从中国进口,实际上这是一个全球总需求扩张的问题。

中国出口只要能稳定在一个水平,还是可以吃红利的。

但是这个红利需要用各式各样的形式分配下去,我们经常讲二次分配,三次分配,但是唯独忽视了一次分配。

我国制造业目前依然很强,这从日韩德这些国家的逆差就可以看出来,但是制造业所产生的的利润,应当通过第三产业进行分配,而我国第三产业管制比较紧,应当尽可能的多放。

由于服务业地域限制,实际上这种分配就显得特别的重要,国内通常有一个习惯:过于抬高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第一产业大家都知道有粮食安全问题,第二产业更不要说了,自川普开始一直不停的念叨。

而实际上解决就业和再分配问题的是第三产业,甚至第三产业还影响到文化输出问题,却从来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非常的遗憾。不过经过这次疫情我相信部分政策应当会调整,举个例子,从这段时间游戏放号的情况来看,比之前好了很多。

当然我最希望的还是注册制。

刺激政策

今年的情况和2022年不同,在2022年初的时候,由于出口蓬勃,制造业景气度很好,因此稳增长的迫切性就没有那么大,今年出口明显回落,因此各种刺激政策都会加码。

刺激政策会变成自己冲击中国社会各个层面,比如说A股。

今年股市情况,大家应该可以看到各方面都在唱多,从中国股市的惯性的“8年一个牛市”来看,到了一个刚好逆转的时候。

同时中国历史上三次出口转负,分别是09,14,19年,三个时间点对应的股市都是比较黑暗的时刻,然后进行了逆转。

其背后原因其实很简单,当出口下滑的时候,政府就会推出各种政策提高内需进行对冲,而这个对冲的过程中,信贷放宽,即便是经济本身不发生变化,政策反转带来的风险偏好也会提振股市。

地方债

前段时间遵义最大的城投宣布156亿债务展期20年,引发了舆论的喧嚣,其实地方政府贷款展期也不是新鲜事,国企长贷展期司空见惯。

这次和过去不一样的是,过去的债务是银行贷款,因此展期问题直接和银行谈,目标单一比较好谈,但是现在是公共债务,相对于来说就难一些。

不过从目前的国内处理债务的情况来看问题不会很大,因为前些时候房地产债务已经接近于系统性风险,事后一看,也还好,没有产生系统性崩溃,连房地产债务都是如此,地方城投更不要说了,政策随时会变化。

关于政策的变化,我觉得国内研究来研究去还缺乏系统性的认知,老觉得政策是不可测的,既然有经济周期,债务周期,我觉得应该树立一个“政策周期”的意识。

之前我发过文,说今年的GDP增长可能在5%以上,有些小伙伴嚷嚷着不可能,要截图论证,再看这段时间的消费氛围,是不是一下就起来了?

目前国外已经不是讨论5%的问题,而是5%以上的问题,典型的就是高盛,这段时间在对美谈判,中美两国互斗了好几年,目前依然没看到什么结果,目前各自都有各自的国内问题,中国有中国疫情后的经济增长问题,美国有美国的通货膨胀问题,国债问题等等,第一阶段的互斗基本走入尾声,也算是给2023年的中国经济增长带来一些外部有利因素。

这次刘和耶伦进行了会谈,其中一个关键点特别值得注意,就是在谈判的时候不仅仅是官方会谈,两人在茶歇期间私下会谈好几个小时,且只有翻译陪同,一般谈判反而是这种私下会谈能谈点实际的东西,耶伦在茶歇会谈后基本上正式会谈也结束了,然后就是耶伦访华的问题,目测起码谈了点实际东西。

另外,最近美国政治作秀应该会非常多,不要太当回事。

国外

如果没有意外的话,美国经济并不会陷入深度衰退,当然,“没有意外”,这年头,什么问题都说不好。

因为大家都等待着黑田东彦的下台给全球带来怎么样的风暴。

12月19日,日本央行突然上调10年期国债利率上限至0.5%,引发剧烈的市场波动。

被动退出收益率控制计划在于日本产业结构的恶化导致的出口逆差,以及为了维系收益率控制曲线持续买入外资抛售的日债,导致的外汇储备下降。

而接连下降的外汇储备实际上已经表明,目前的日本央行的政策是完全不可持续的。

这是日本外汇储备:

500

仅仅在上调利率上限的一周后,外资就抛售了4.86万亿日元的国债,创下了公布数据以来的最大单周抛售规模。

日本货币政策的转向意味着日债泡沫的逐步破灭,过去全球泛滥的低利率日元资金开始回流,日元大规模回流日本,意味着信贷的快速紧缩。

过去一直有人说“日本在海外还有一个日本”,这个实际上说的是日本海外总资产规模,日本的海外总资产规模约为10万亿,其中债券2.2万亿,股票1.7万亿,持有美债约为1.1万亿。

由于美国此时在加息末期,但是通胀依然高位,因此联储会保持高利率一段时间,在这个过程中本身就会降低美股的估值,这是一次冲击。

同时美国制造业已经主动去库存,经济从过热进入加速衰退,企业利润下降,企业裁员,这是对美股的二次冲击

日本海外资产,以及从日本银行体系溜出去的套息资金,往往喜欢去美债美股或者欧债市场,日元回流对这些资本市场产生冲击。

而美债目前流动性本身就已经问题很大了。三重冲击下来,美股美债是否扛得住值得观察,不确定会不会有什么灰犀牛跑出来。

投资

牛市需要资金,资金需要信贷宽松,信贷宽松需要政策,而政策是逼出来的。

看一下居民部门,企业部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宏观负债率,很明显:居民部门已经无法加杠杆了,企业部门本身杠杆就很高,地方政府的地方债问题自己都么结束,很显然,如果想要打破下行循环,只有一个办法:中央政府加杠杆。

所谓的加杠杆一般指的就是上项目,所谓的新基建,之前的经济会议就已经讲过了,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加快新能源、人工智能、生物制造、绿色低碳、量子计算等前沿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

其中“人工智能、生物制造,量子计算”之类产业,其市场空间不太够,且只集中于顶端的那么一点产业,对于经济的拉动不够,足够标准化,大规模实施用来提振经济的,还是新能源之类的赛道。

对于中国和欧盟,中国在光伏,风电之类的发电量依然比较低,光伏和风电,储能产业链中国基本全部掌握,这种投资不是那种老旧基建投资,脱碳始终要做的,晚做不如早做,一方面符合未来发展的大趋势,一方面可提振经济。

美元目前看会逐步走弱,因此黄金和有色比较强,尤其是黄金,这个问题之前讲过,不多重复了。

至于其他类,例如钢铁,石油之类的,虽然中国需求增加,但是需要叠加一个国外需求放缓,很难看出有多大的起伏。

天然气不太确定,这东西受地理条件影响太大。

大致就是如此,希望2023年大家能发大财

来源 | 李建秋的世界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