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2019国产片观影人次TOP50,谁来拯救我们的观影人次?

作者 / 野柚子

观影人次缩水,似乎成为了大家形容行业现状的另一种消极言论。

今年春节档,虽然总票房突破58亿再创新高,但随着高票价、盗版等乱象的出现,观影人次产生了1500万的缩水。前不久,有关今年观影人次比去年同期减少,其中四五线缩水最为严重的言论也引起业内广泛热议。自开年以来,关于观影人次的讨论似乎就没有停止。

500

目前,国内用来衡量一部电影市场成绩的标准通常是票房,但单部影片的票价并不固定,而且考虑到通货膨胀的情况,每个时代的经济水平也是不同的,因此,如果仅用票房作衡量标准并不客观。相比之下,从观影人次角度衡量其实更能直观看到一部影片所触达到的人群数量。

对此,一起拍电影(ID:yiqipaidianying)特意整理了2011-2019年国产片观影人次排行榜TOP50,盘点近九年观影人次的市场情况,分析人次背后与票房的辩证关系、票价变迁,以及我们又该如何提高观影人次问题。

500

注:

1. 表格数据均来源于猫眼、灯塔专业版;

2. 由于2011年之前的数据难以整理,因此暂不统计;

3. 表格仅统计国产片,合拍片、引进片不在统计之列。

500

2部影片人次过亿,

9年来票价一直经历波动性调整

通过表格可以看到,在2011-2019年上映的所有国产片中,观影人次过亿的只有《战狼2》和《流浪地球》两部。

其中,《战狼2》以1.59亿遥遥领先,在票房冠军外也占领了观影人次冠军,《流浪地球》以1.03亿居于亚军,其它入围影片则都处于1000万到9000万不等。

500

在上映时间分布上,表格中50部影片仅有8部处于2012-2014年,42部集中在2015-2018年,随着时间推进,观众观影热情也明显增高。其中,2015年和2018年为最多,各有11部影片入围,2019年到目前为止,也有《流浪地球》《疯狂的外星人》《飞驰人生》3部,2011年观影人次最高的影片为《金陵十三钗》,共1089.6万人次,没有入围。

500

实际上,从观影人次和票房两个维度比较来看,表格中的50部影片在整体上并没有太大的变动,但从单部影片排名来看,大部分影片都或多或少有着些许变动。其中,变动最大的是王宝强导演的《大闹天竺》,观影人次2125.9万排名44,在票房榜上,影片却上升了9个名次。另外,李芳芳导演的《无问西东》以2399万排在观影人次榜38位,但在总票房榜上,影片下降了7个名次。

500

观影人次和总票房的这种排名差异背后,其实也受到单部影片票价高低的影响。在观影人次排行榜中,如果单部影片的票价比周围影片略高,那总票房也自然会相应上移。将表格中入围的50部影片按票价降序排列,我们就能清晰看到票价的变化。

500

可以看到,表格中有43部影片的票价都在30元区间内。排在最后一名的是《使徒行者》,平均票价为29.4。实际上,在《使徒行者》上映的2016年暑期,全国最低限价普遍偏低,同时期上映的《盗墓笔记》也有35.2。此外,票价在40元以上的影片则有6部。

今年春节档高票价盛行,细究高票价背后的原因无非也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逢热档期必涨”。目前表格中排名最高的也正是今年春节档上映的《流浪地球》,平均票价为44.5,其次是41.9的《疯狂的外星人》,也出自今年春节档。

实际上,在整个表格中的50部影片中就有16部影片都出自春节档,其中,TOP20中就占据了14部。比如,《红海行动》《唐人街探案2》是2018年春节档影片,《西游伏妖篇》《乘风破浪》是2017春节档,《美人鱼》《澳门风云3》是2016年春节档......

500

而除了春节档,表格当中其它影片有很多也都来自暑期、国庆、贺岁等大档期,比如《智取威虎山》就是2014年的贺岁档,《捉妖记》是2015年的暑期档,《无双》是2018年国庆档......可见档期对票价的加成左右。

500

其次,通过票价表格也可以看到,排在前列的大部分也都是近几年上映的影片。比如在TOP25中,就有14部上映自2017-2019年,这背后一方面是经济水平不断上涨,观众观影积极性提高的作用,另一方面是政策环境变化,行业也在经历一系列调整。

此外,票价高低其实也与影片2D、3D、IMAX等放映版本不同有关系。一般来说,2D电影最常见,当然也最便宜,到3D、IMAX等等,技术含量越高,规格越高级,票价自然也会越高。目前影片一般都会制作多种格式放映,科幻、动作、奇幻类电影往往也会选择3D、IMAX或更高规格制式来放映。

500

但相比于大档期涨价现象,自然的随经济水平和不同规格制式产生的涨价其实是正常的,因此,虽然目前电影的定价权仍掌握在人手里,还不是市场,相关负责人在定价时也应该合理调控,避免盲目涨价,因为高票价通常也是阻碍观众进入电影院的首要因素。

500

高票价和高人次并不冲突,

现阶段,提高人次比提高票房更有价值?

目前,除了最低票价限制外,国内对于单部影片的票价上限并没有一个严格的限制,而且往往也不是单方能决定的。

关于定价问题,通常片方会先在发行通知上规定一个最低限价,这个最低限价也因具体影片、具体放映制式、具体城市的不同而不同,目前最低限价大概在30元左右。此外,影管公司、院线公司也会有一个指导价格,影城也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价格调整。

500

可以看到,关于电影票价的问题其实有着很强的主观性,并不是由市场供需决定的。这就不可避免会出现像今年春节档一样,单纯为提高总体票房而不惜拔高单部影片票价的行为。但实际上,提高观影人次远比提高票房来得更有价值,而高票价恰恰又是高人次的一大阻碍。

根据拓普数据显示,截止到今年3月10日,2019年观影人次为4.08亿,相比去年同期的4.79亿下降了超过7000万人次,跌幅超过14.8%,这无疑也是观众观影热情被透支的最直观表现。

500

与此同时,还以3月10日为界线,2019年总票房达到了162亿,比去年同期的174亿减少了12亿,有着6.9%的跌幅,观影人次的14.8%要明显高于票房的6.9%。

500

另外,根据艺恩数据统计,在今年观影人次下降现象中,具体到地域分布上,二线城市由于人口基数大,人次下降最大,为3031万,但在降幅占比上,三线及以下城市的人次降幅均超过了17%,缩水严重,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三线及以下城市观众,对于高票价的反应度远比一二线城市高。但当下国内电影市场的增量票仓其实恰恰又位于三线及以下城市上。

如此现状,就有人出来呼吁:人次的意义要远大于票房,这不仅是人次决定票房的问题,更是维护住观众观影黏性的问题。但我们再继续细想,票价其实与人次并不冲突,假如有优质的电影,再高的票价也会有过亿的观众进行买单。只是,现阶段我们维护人次的任务,需要提上日程。

500

谁来拯救我们的观影人次?

那么,我们可以在哪些方面下功夫以提高观影人次呢?

首先,是制片方要坚定做大片、做现实题材的电影,这是最根本的。

这里的“大片”,既包括《战狼2》《流浪地球》《红海行动》等极具社会价值的重工业大片,还包括《我不是药神》等有着强烈人文关怀的现实主义题材影片。

500

当然,很多小而美类型的影片也有着自己的受众群体,但在对拉动观影人次的贡献上,上面提到的那些“大片”显然要比“小片”来得更加猛烈一些,也只有这些“大片”才能真正吸引大批观众进入电影院,《我不是药神》《流浪地球》先后撑起大盘就是很好的例子。

其次,从终端的角度来锁,做好影院服务,继续扩增银幕数量夜是吸引观众进入电影院的一大措施。目前,国家已放开院线执照申请,也鼓励增加银幕的增加,提升影城数量、影城质量已经提上日程。

当然也有很多细节可以继续提升,比如,影城可以通过开通影城卡、发放优惠券等营销方式与观众绑定,提高观影人次,维护住观影受众的观影习惯。大到认真完整放完一整部电影,小到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保持好影院卫生环境、为观众提供干净美味的餐饮等细致贴心的服务,可能都在无形中决定着观众对一个影院的好感度。

实际上,相比于电影业务,近几年,消费者对咖啡、茶饮等的消费投入要高得多,一杯咖啡的价格也几乎与一张电影票相当了,咖啡届的巨大流量显而易见。而咖啡与电影也有着较高的配合使用度,现如今,有很多人都会选择在看电影的同时,顺带买一杯咖啡,可见电影观众对咖啡的消费欲望。

观影人次,其实才是一部电影最根本的市场基础,它不仅决定着一部影片市场地位的落点,也决定着整个电影市场的观影环境到底走向哪里,又能走多远。其实说到底还是单个观众,或者说单个人的作用,而如何维护好观众观影黏性,让观众保持持续进入电影院的习惯,也让更多观众进入电影院,是提高整个大盘的根本方向所在。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