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道领跑:未来产业下的科技新“国潮”

500

核心:

从产品自信到技术自信,在新一波技术浪潮中,中国科技公司掀起了新一波自主创新潮流。从新基建、数字化再到新能源,中国企业不再是配角、跟随者,而是有望成为时代的主角,庞大的市场需求也有望孕育出新的伟大。

背景:

国潮,这似乎属于消费品世界里的一个热词,大多时候指的其实是“国货潮”。从美妆护肤到服装鞋帽,从家用家电到手机数码,与科技创新似乎没什么关系。

但在今天,国内企业在科技和未来产业发展层面的成绩,中国科技能力的崛起,似乎又掀起了一种新的流行,另一种新的科技“国潮”。

从国货潮流到国产科技潮流。以新基建、数字经济、新能源为代表的未来产业快速发展,国内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而这也是接下来中国科技水平在国际竞争弯道超车的底气所在。

回眸与展望:深耕技术的厚积薄发

不久前,我们送别了2022年,也送别了严防死守疫情的三年。

2023年,也许没有很多人期盼得那般美好,但它预示着新的开始以及新的希望。而在未来产业发展层面,我们似乎也有理由去相信去期盼那份属于未来的美好。

过去,中国科技公司发展似乎总是离不开美国的“影子”。当你只是跟随者、模仿者,而非颠覆者、创新者时,那么又凭什么同领先者竞争呢?可如今,国内科技水平崛起则证明我们其实不是简单的跟随者,而是坚持走本土化创新道路。

从近两年的国货产品的潮流到现在技术领域自主创新的新国潮,中国企业不再是配角、跟随者,而是有望成为时代的主角。

曾任百度集团总裁兼COO的陆奇博士说过:技术驱动社会经济发展,它的结构是能源和信息的组合,它是核心生产力。任何一个经济时代最关键的是核心生产力。

而能源和信息对应今天我们的科技创新领域,指的应该就是新基建、数字化以及新能源。

一是新基建。

作为科技端的基础设施建设,新基建毫无疑问是未来社会的标配,也是数字经济和信息经济时代的产业配套。

在刚刚举行的国家发展改革委1月新闻发布会上透露了接下来新基建发展的三大趋势:一是信息基础网络加速完善。二是融合基础设施加速升级。三是创新基础设施前瞻布局。

未来,“新基建”将催生大量的新业态,其“网络效应”会带来指数型的增长,作为发展“催化剂”正在逐渐显露头角,并将在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有望成为支撑中国经济发展新动能的关键,这也为各类新兴产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是数字经济。数字经济和新基建一起在过去三年的疫情防控期间起到了巨大作用,特殊时期为社会各行业正常运转提供了解决方案,也展示出了其作为新兴技术的魅力所在。

譬如电子签名,凭借零接触、零跑腿、安全性高等优势,电子签名为千行百业的复工复产提供了数字化解决方案助力企业顺利解决了合同签署难题,成为数字战“疫”的一支硬核力量,成为一种另类的抗疫“口罩”。而疫情不再严防死守之后,降本增效的电子签名依旧被企业所青睐,尤其是业务量多经营流程复杂的大企业,依然享受到数字工具所带来的效率红利。

而数字产业由于各自场景要求技术要求不同,发展速度也是参差不齐,比如电子签名渗透率不断提高,场景也不断增加,但也有发展慢的领域。

但是技术终究是向前发展。之所以会有快有慢,那是因为数字工具与场景融合其实是一个不断进步磨合的过程,真正好的数字工具正在与更多场景创造更多共识,这也是技术生存和发展的价值所在。

最后是新能源产业。随着“双碳”战略的深入推进,光伏、氢能、风能等新能源产业发展已然成为新的焦点。尤其是氢能产业,似乎已经成为许多中西部城市弯道超车的机会。

从政策规划层面,国家顶层设计已经正式出台,《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将氢能正式纳入国家能源战略体系,明确了氢能在我国能源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地方政策不断强化,氢能省级规划发布过半数,并被广泛列入各省碳达峰碳中和方案、十四五规划和能源专项发展规划,均引导和鼓励加快推动氢能的开发利用。

而在中西部城市方面,各地也围绕氢能产业展开布局。以中部城市新乡为例,依托河南省打造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和郑汴洛濮氢走廊的契机,依托氢能及燃料电池产业基础,以新乡重点企业高效研发平台为创新载体,以装备制造为重要支撑,以可再生氢供应链建设和场景示范为主要抓手,打造氢燃料电池专用车生产基地。

当然了,技术发展的同时还是要注意发展过程中需要平衡的东西。

譬如在新技术发展过程中,我们还要把技术发展和网络安全平衡好,平衡好技术创新与场景适配,平衡好新能源推广与旧能源替代的速度。

技术创新成绩显著但依旧处于一个方兴未艾的阶段,但这些好的信号会给我们一种期盼,用来应对缤纷复杂的外在环境,应对各种不确定性。

此外,新兴产业不只是中国在国际弯道超车的机会,也是许多中西部城市崛起的机会,它也将有助于打破地域鸿沟,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由短线利益到长线思维:耐得住性子才能守得住繁华

在新科技革命和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浪潮推动下,从科技大国向科技强国,中国产业未来的分工会越来越细,而创新着的中国企业未来发展也将无远弗届。

然而,一切都看起来欣欣向荣,但一切似乎也都才刚刚开始。

是的,在创新赛道上我们确实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此同时还是要看到差距。

以氢能产业发展为例,国外方面,目前国外氢能发展稳步推进,先发国家率先步入战略实施期。截至2022年6月底,全球范围内已有超过30个国家公布了氢能发展战略。随着德国《氢能行动计划》、美国《基础设施投资和就业法案》等具体行动计划和实施措施的出台,标志着以欧美日为主的发达国家氢能已进入战略实施阶段。

而国内氢能产业发展方面,氢能正式纳入我国能源体系,氢能产业逐渐步入发展快车道。国家顶层设计正式出台,《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将氢能正式纳入国家能源战略体系,但在发展阶段来说似乎是稍逊于发达国家。

当然了,起步晚,但我们发展速度并不慢,而且目前看来国内企业发展也有自己的优势。如今,我们已经是全球数字经济发展领先的国家之一,特别是海量的用户群体为数字技术应用场景的不断丰富提供了强烈的市场需求刺激,这也促使中国数字经济总量在2020年数字经济总规模稳居全球第二,增速居全球第一。

而在老章看来,这一数据进步其实说明了三点。第一,我们国内环境其实是鼓励创新有利于创新的;第二,国内科研水平、人才储备并不弱,这也是技术进步的必需品;第三,中国企业有自己得天独厚的优势,这是美国同类型科技公司所没有的。

尤其是第三项,这也是中国企业区别于国外企业的稀缺性竞争优势。

比如SaaS服务,去年,Salesforce也因为“水土不服”退场。宣布“解散”中国区直销部门,涉及内地和香港业务。主要原因其实就是因为中美市场存在着很大的需求差异。但在另一边,随着国家对自主可控、数据安全的愈发重视,以及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不断深入,国内saas企业正在快速崛起。

还比如电子签名,DocuSign在全球范围内拥有超37万家大型企业客户和突破1亿的用户。但在中国市场,我们听到更多的其实是类似“中国的DocuSign”这样的称号。因为面对中国的风土人情、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的个性化需求,DocuSign其实是无法很好满足的,在本地化需求层面,中国的电子签名企业会更了解中国企业的所想所需,在产品设计上也会更接地气。

事实也的确如此,国内企业服务市场的本地化需求、个性化需求和碎片化需求明显,这些需求并不容易通过全球统一化的产品设计来充分满足。中国这波数字化浪潮,玩家必须具备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的能力,同时要对多个领域有足够的认知,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市场需求。

在老章看来,需求的具体内容决定了供给的具体形式。C端的商品消费也好,B端的技术购买消费也罢,皆是如此。

就像恩格斯说的那样:“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而大众对我国科技起飞的需求感已经爆棚,庞大的市场需求未来也会支撑相关的企业服务公司成就新的伟大。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