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说忠于原著的影视剧就是好的,还是得看它怎么利用自身的特点与手法去阐释原著

【本文来自《《三体》电视剧反响很好,但目前还未开分,你预测能到多少分?》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 天天看
  • 没看过原著,难怪说这些。看过你会知道,这段火不火鸡的情节,其实很不重要...这只是开胃菜,三体要谈的,比这宏大的多。实际上,大刘的文笔一般,刻画人物也很一般。到目前为止,剧版更有深度地刻画了汪淼,使这个人物更有血肉了。在三体的长河里,汪淼所不是群演,也实际只是一个边缘角色。

    大刘的强力出击,在于想象力,看到第三部,才让人叹服!第一部,更像伤痕文学的底子,实际上比较一般。

所以,我批评的针对的就是剧集而不是原著啊。书因为阅读能够较快,书的厚度读者拿到就能够有所准备,以及文字能够让读者阅读得较细能够发现暗线隐藏,同时又能让读者有部分自我想象等等原因,是很不同于影视的。影视,因其对观众而言画面信息量更大、感染力更强、剧情走向可以更具不确定性(导演最终拍出来的与观众预想的不同,也是一种不确定性)的原因,如果长期(多集)地剧情“偏颇不合理”却没有相应的“对冲”,那就是影视手法的欠缺和对观众的“不友好”。

我们可以看到更擅长影视产业的欧美,人家是怎么拍类似作品的——你可以很毁天灭地地灾难(灾难片),可以极其恐怖变态地残暴(恐怖片、犯罪片),可以极其离奇怪诞地奇异(奇幻片、科幻片),但在进行这些刻画的同时,必有另一些“维度”的情节进行对冲。比如用求生欲、社会正义、亲情之类的人类情感去对冲(多用于灾难片、恐怖片、犯罪片),又或者用科学真理或人文精神去对冲(多用于科幻片、奇幻片)。有了这些“对冲”,观众才能更好地接收影视的叙述,而不是一味地被迫只是接收影视里“负面信息“(负面的剧情或者情绪)。这就像玩鬼屋游戏,有”对冲“的是身边有人陪着一起玩的,而没”对冲“的就是一个人独自玩的——你说哪种玩法更有玩家/观众和市场性?

不是说”唯洋是图腾“,而是影视人家玩得比你久、比你溜,其中一定是有一些长处与诀窍可供你借鉴。虽然以中华文明和中文的优势,尽可更擅长、更容易地去书写宏大的作品——中国文学乃至艺术也擅长描写意境。但这种宏大映射到书中的人物,或者需要人物去彰显这种宏大时,也必然需要考虑”人“(包括书中人物在书中的立意,也包括读者/观众对书中人物的看法)的问题。如果是书,因为书具有前述的特点,其”人“可以更群像化、更工具化、更个性/偏颇化;但如果是影视,这”人“且还是主角,就不能只是如同书那般去描绘了。

以此为角度,我们再去看看《三体》该剧。如果剧里添加或加重一些以下内容:用汪淼女儿(亲情)或者老婆(爱情)彰显汪淼对生活的热爱或眷恋——而不是像剧里那般苍白;在”科学边界“的科学家会议里以某人,或者在其他画面里以杨冬的丈夫为角色,添加”反方“(此会议和该组织立场的异见者、反驳者)用”人类科学史表明人类的科学就是有边界“或者人文精神去反驳/抗争的描述——而不是像剧里那般欠缺;更详细具体地去描述史强为何不像杨冬、汪淼那般,而不是简单粗暴地描述史强这个角色及其对汪淼遭遇的参与——剧里同样苍白、欠缺。即通过科学之外的东西(包括人类科学史和非科学家),去对冲一下剧里科学及科学家的遭遇,那该剧就会更具完整性、观赏性以及观众接受度。

总之,影视剧是不同于文字作品的,影视剧贵不在贴合原著,也不在修改剧情,而是贵在怎么使用影视自身特点与特色的描绘手法,去更好地阐述原著乃至给原著增色。假如《三体》此剧的后续也一如前五集般只是如同上述的表现,那该剧就只是及格而算不上优良,因为它没做到更好地阐述原著乃至给原著增色。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