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秦刚对中俄关系的表述释放出极为重要的信息!

中俄外长1月9日通话,中国外交部长秦刚开门见山提出了中方的“三不”原则: “中俄关系建立在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基础上,我们愿同俄方携手落实好两国元首重要共识,不断将中俄关系推向前进。”

从两年前中国外长谈及中俄关系时表述的“中俄战略合作没有止境、没有禁区、没有上限”,到俄乌战争爆发后,秦刚在驻美大使任上就中俄关系补充表示”中俄之间合作没有禁区,但也是有底线的”,再到这次提出“三不”表述,这个变化之明显,即便不用细品,人们也都感觉到了。

中俄关系依然重要,仍然会继续发展,在“新冷战”风雨欲来,东西方地缘政治板块剧烈碰撞的今天,中俄关系在战略层面的重要性对彼此仍然毋庸置疑。

但与此同时,中俄关系的性质与边界也越来越清晰,中国不和任何国家搞政治或军事结盟,不搞集团对抗,不支持战争冲突,同时也无意于与西方决裂的态度也越来越坚定。

自俄乌战争爆发以来,国际上一直有两种势力在围绕中国互相拉扯。

一方以俄罗斯为主,希望中国能一边倒向俄罗斯,为俄罗斯提供全面支持,不仅包括国际政治与战略层面的,还包括经济与军事领域的支持。

特别是俄军在前线屡屡战败,被迫从全面进攻转为重点进攻,进而又转入战略防守后,随着西方制裁影响深入和俄方武器与军事科技等短板暴露,为缓解从政治到经济到前线战场等面临的巨大系统性压力,俄方迫切希望中国能与俄罗斯形成战略捆绑,一起与美欧进行集团对抗。为此,俄罗斯还故意在媒体流露出中方高级官员访俄时的一些本来不应被公开的会晤内容片段,以营造一种中国愿意为俄罗斯输入战争能量并与俄罗斯抱团与西方进行集团对抗的假象。

另一方以美国为主,尤其以美国国内主张与中国脱钩、和中国打新冷战甚至热战的右翼新保守主义势力为主。他们希望以俄乌战争为契机,把中俄打包捆绑,切断欧美与中国的经贸与政治联系,推动世界形成新冷战格局,阻断中国崛起复兴。某种程度上,他们甚至达到了部分目的,比如在战争初期,中美、中欧之间的战略猜疑一度加深,欧美与中国的关系都比原来更趋紧张。

这两股势力的出发点不一样:俄罗斯的出发点是和中国进行战略捆绑,忽悠中国牺牲掉与欧美等国的经贸与政治联系,以自身发展利益为代价,帮俄罗斯达到战争目的,为俄罗斯火中取栗。

美国右翼保守主义的出发点是把中俄打包捆绑,推动世界形成冷战格局,在军事上消耗俄罗斯的同时切断西方与中国的联系,阻断中国这个最主要战略竞争对手的崛起势头,维护本国霸权地位。

但是,对中国来说,这两股势力最终导致的结果是一样的,都不符合中国的国家利益。

和国际上这两股势力的想法类似,在中国国内,尤其在大中华区互联网舆论场,也有两种互相撕裂的声音。

一种声音将美国看作政治死敌,认为中俄应该战略捆绑起来,一起和美国欧洲对抗,甚至应该直接介入乌克兰战争。至少也要就这场战争明确展现对俄罗斯的支持态度,为俄罗斯提供政治经济与武器支持。

另一种声音则认为,俄罗斯才是长期而言对中国最危险的敌人,老毛子不仅侵吞过中国一百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支持蒙古独立,还违背了联合国宪章的宗旨与原则,因此中国应该加入国际主流阵营,谴责俄罗斯发起这场侵略战争。

在战争开始几个月内,这两种声音都对中国就战争的表态不满意,前者认为中国对俄罗斯支持不够,后者认为中国丢掉了长期坚持的国际关系基本价值原则。

坦率说,我认为这两种声音都是偏激的,在某种程度上甚至是愚蠢的,因为他们都低估了国际政治的复杂现实,认识不到动荡格局下保持战略平衡的意义,都太过理想化了。但令人遗憾的是,这两种声音都很有市场。

事实上,对这场战争,中国政府一直以极大的理性与冷静保持着恰当距离。

中国既没有一边倒向俄罗斯,牺牲掉与美欧等西方国家的关系和自身发展利益,反而在与俄罗斯继续保持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同时,根据国际形势变化与自身需要,不断调适与美欧的关系。

中国也没有加入西方谴责俄罗斯的阵营,牺牲掉与俄罗斯的关系,反而以战争造成的地缘空间为契机,拓展了在中亚与远东的利益,最近又开始调整与美欧等国的关系。

时至今日,一个很明显的态势是,中俄关系依然稳固,中美关系开始局部回暖,中欧关系也开始逐渐向战前常态回归。俄罗斯的国际地位与国家实力因为战争而进一步衰落,中国的国际地位与影响力却得到了进一步巩固提升。

很多人知道美国在一战、二战中的表现,但是对美国如何与两次世界大战保持距离,在大国对抗的环境下保持战略平衡,趁机巩固自身地位、提升国家实力与国际影响力的历史却知之甚少。

今天,类似的历史正在重演,中国以极大的理性与冷静,在俄乌战争中展现了极为高超的战略平衡能力与强大历史学习能力,很多人对此却懵懵懂懂,甚至一无所知。

所以,如果给中国在俄乌战争中的表现打分,我会毫不犹豫打出90分以上的高分。我认为这是一个合适的分数。只要中国坚持下去,在保持战略定力的同时根据形势变化相机而动,未来的收获一定能超出当前最乐观的预估。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