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类东西除了茅某、文玩,在生活中还有不少,比如这几年的球鞋、手办……

【本文来自《1件瓷器,真值7个亿吗?》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正常情形下,价格是价值的体现。但对于非生产性、非产品性、非生活必须的东西而言,支撑其价格的实质上不是其本身价值,而是基于一种主观的价值认同。一旦价值认同崩解,也就不存在这个天文数字的价格了。

譬如某茅,之所以那么高溢价,关键就是有人愿意认账,有人情愿为这个认账买单。一旦人们不认账了、不拿它装掰了、其社交价值属性消解了,那其价格也只有垮塌。所以前段时间茅某前董事长才急吼吼出来说“年轻人不懂,到岁数会喝”,安抚市场嘛,可以理解。

又譬如文玩,曾经文玩贩子只要找点多数人不认识的坚壳种子,吹个牛掰,编个名字“啥啥菩提”,就能忽悠下好大笔钱来。而一旦这种认同不再,花鸟市场撮堆都卖不掉。举个例子,露兜在广东、海南、东南亚是很常见的野生植物,文玩贩子发现其种子长得特别,胡编个名儿叫“滴血莲花菩提”,拿到内地就敢吹嘘说多么难得、神圣、稀缺,就敢给一个手串标上万的价格,立地哄了多少二缺哗哗掏钱。现在把戏揭穿,谁还要这破玩意儿啊?

此类东西除了茅某、文玩,在生活中还有不少,如:邮票、翡翠、钻石;过去这十多年的兰花和普洱茶;这几年的球鞋、手办……

古瓷器毕竟本身稀缺,又有历史积淀、岁月洗礼、文化内涵、艺术水平,价值不菲也是应该,但七亿就很过分了。其他诸如此类的艺术品,因其价值难以评估,一句“艺术无价”,那卖高卖低是个自由心证。也正是这个原因,艺术品、古董成为了“洗刷刷”的钟爱标的。现在艺术品动不动就是天文价格(中外皆然,譬如当年本子炒梵高),一方面是资本炒作、击鼓传花;另一方面则是其干洗店功能太好用了。如果某天反洗白能够深入打击到艺术品行业,你看它敢还标这价吗。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