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非主流青年图鉴

500

大多数90后都经历过

一段只能藏在QQ空间的岁月

那些黑色背景的低清自拍和附上的“伤痛文字”

当时看来非常与众不同的个性签名

在如今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

非主流

在大约2008年

非主流逐渐从空间发端

在当时成为一个优秀的非主流绝非易事

在带摄像头的手机刚普及没几年的时候

怎么让你的自拍在空间里脱颖而出呢?

答案是

刻意的漫不经心,不要微笑

用又厚又长撑得起半个头的刘海挡住脸

再将手机抬在半侧方

低下头让别人看不清你的痛苦与哀伤

咔擦一声

给照片配上语法不通的英文或拼音艺术字

你就是整条街最靓的仔

 

 

500

 

而仅仅自拍是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的

要想在空间脱颖而出还需要更多

比如炫酷的个性签名

如何打造高逼格的个性签名呢?

答案是让人看不懂

于是火星文诞生了

涐輸の徹厎呮洇対伱情罙似海

︶ㄣ`妳怼我绝情,蹴別怪我怼妳嫵情~

伱媞涐の,請ゐ涐ぬぬ照顧洎巳,卟嘚冇怑嚸鎈諎

給涐蕞近の距離莈冇伱涐兂法泘吸

┈┾分吥請愛與吥愛,是莪蕞夶的悲哀 ̄*

吥偠輕噫說愛﹏許吓dě承諾昰欠吓滴債

伱僦像①朶埖,萿着涐の誋憶裡

冇①種噯,僦媞呮褦菰獨哋望着迗悾

漃寞哋數煋煋

 

500

 

还有一点,音乐

非主流时代的音乐还是有很多的

以本兮、许嵩、徐良、汪苏泷等的音乐为代表

 

也许自己经历过非主流时代的人

如今看到当年的QQ空间

都会仿佛无意打开前置摄像头一般迅速扔掉手机

面对曾经的“悲伤”、“颓废”以及幻想的失恋

如今只能尴尬地笑一笑

但其实也没什么

年轻的时候傻点问题不大

 

其实不仅中国

世界上其他的国家和地区的孩子

也经历过类似的时代

 

在上世纪80年代

从英国、美国、日本都产生了一些

非常主流的“非主流”

分别是哥特(Goth)

EMO和视觉系(Visual Kei)

 


Goth起源于英国

从哥特摇滚的观众中兴起

比较著名的几个乐队有

500

Siouxsie and the Banshees

 

500

The Cure

 

500

Joy Division

Goth的核心是音乐

风格主要是哥特摇滚、死亡摇滚、后朋、暗潮等

而从乐队的风格与衣着

又衍生出Goth的着装风格

主要是深色衣服(大部分是黑色)

苍白的妆容

黑色的头发

 

500

500

Goth的文化中

拒绝墨守成规大约是最重要的

当然,为了突出这一点

一些Goth也会尝试自残与自杀

500

《南方公园》中的Goth Kids

在《南方公园》中

爱伦坡被称为“God of Goth”

画风倒是很一致

(虽然爱伦坡是个美国人)

 

从Goth文化中的

一些吸血鬼、鬼魂、墓地的文化标志中

还发源了Vampire

Vampire的打扮风格

很是接近文作品里对吸血鬼的描述了

500

一个比较极端的身体改造例子,改造为吸血鬼

尖尖的假牙

喝蛤肉番茄汁(clamato juice)

喜欢在暗处逛

穿着黑色衣服

因为这'matches the way their souls feel'

头发漂染成各种颜色

 

500

《南方公园》中的Vampire Kids

 

Vampire文化中

包含很大一部分的嗜血与SM

相比更为doomy gloomy的Goth更受人关注

比如《暮光之城》系列

 

而在美国的EMO

同样也是起源于硬核朋克

比如

500

my chemical romance

500

the used

 

而外表上和Goth还是有较大的差别

EMO们一般穿着紧身牛仔裤系皮带

紧身T恤上面印着乐队名字

还有长长的直刘海,黑黑的眼线

500

500

《南方公园》中的EMO kids

 

 


​EMO在维基百科中的关键词是

“情绪化,敏感,反人类,害羞,内向

焦虑,绝望,自残与自杀“

 

那么EMO和Goth的区别在哪儿呢?

"A goth believes that

deep down the world is totally fucked up.

But an EMO thinks that

deep down THEY are totally fucked up."

 

在EMO之后

scene(我们常说的杀马特)成为了

美国非主流中的“主流”

scene则与音乐风格关系不大了

scene关注的是歌手的打扮

比如

Blood on the dance floor

bring me the horizon

 

scene在外表上具有更突出的风格

紧身牛仔裤、鲜艳的衣服

又厚又长的刘海染成各种各样的颜色

头顶的头发立起来弄成半个头高

有时还有唇钉和纹身

500

 

和非主流类似,他们也有自己的语言

类似用特定缩写来代替原文

用在MySpace(相当于中国的QQ空间)里

500

 

在我们现在看来

曾经的非主流、scene、Goth、EMO等等

成为主流“亚文化”的东西

也许都显得非常幼稚可笑与尴尬

但其实也不必嘲笑过去

借用我在Goth的维基百科条目里看到的一句话

“it is ... an 'aesthetic',

a particular way of seeing and of beingseen"

每当我们选择一种文化标志

就是选择了一种身份属性

“审美”决定了你看待世界以及被世界看待的方式

在设计的角度审美是有优劣的

《逐梦演艺圈》的审美

自然比《霸王别姬》的审美低不知多少

在生活中则不然

穿着正装在音乐厅听交响

并不该比系着围裙听购物广告高级

 

就像戴维森教授

在《传播中第三人效应的作用》中提出的

“第三人效应”

我们总是倾向于觉得自己更理性,更与众不同

更不会受到谣言的误导

我们的朋友也比别人的圈子更理性

我们如此渴望与众不同

渴望被看到

500

上面所有提到的“非主流”亚文化

在当时相信它们的青年眼里

简直是近乎真理的存在

“孤独、不被理解、觉得世界和自己糟透了”

其实都是在说“我和你们,不一样”

(当然大部分都是在暗示优于而非次于)

 

辛弃疾说:

“少年不知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

为赋新词强说愁。”

 

多少人又是在被资本反复碾压之后

只想做个勉强小康的普通中年人

回想当初

谁还没非主流过呢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