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是科学家,也不一定非要懂英语

因为有人对英语一窍不通照拿诺贝尔奖。

以下是一篇以前的旧文:

英语教育制度可否改革了?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因为大一、大二的英语考试一次都没及格,也没有通过四级考试,按学校规定,成都理工大学大四学生邵周成将拿不到毕业证和学位证。但他7.8万字的毕业论文“超过一般的本科毕业论文水平”,校方决定破例全文公示其论文,公示无异议后“准予这位‘特别(怪才)学生’毕业并授予其学位”。

  能写出一篇让本校和外校众多教授赞赏的毕业论文,并被视为“或许今后是人才”,说明邵周成的专业水平已完全达到了本科毕业的要求。但按照目前的教育制度,专业知识学得再好,英语不行一切也免谈:过不了英语四级考试关就拿不到学位证,校内英语考试不及格就拿不到毕业证。

  如果成都理工大学刻板地按规定办,一名极为有潜质的物理人才很可能就此消失。尤其是,拿不到毕业证和学位证的大学肆业生,别说从事学术研究,就是找工作估计也很困难。  由此,很可能拿到毕业证、学士证的邵周成谢绝一些老师让他读研的建议,决定找工作,就令人意外却也不难理解了。毕竟,读研势必又要过英语关。即便有高校肯破格招他读研,毕业时又得过英语六级关,以后评职称,英语也是绕不过的槛。除非有关方面把英语与学历、职称脱钩,否则他这辈子就别想在物理学方面有所成就了。所以不如早点工作挣钱。

  这一结论很让人心酸。但英语门槛扼杀大量优秀人才却是不争的事实,得到大学特授学位的邵周成还算是幸运的。

  英语的确有助于国际交流,但在很多场合,哪怕是需要阅读大量外国文献的科研领域,英语也并非不可或缺。如获得200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日本科学家益川敏英,就对英语一窍不通。

  邵周成会成为下一个益川敏英吗?有可能,前提是教育部不再把英语列为各类考试的必考科目。否则,拿到大学毕业证和学位证,可能就是邵周成一生中最大的“学术成就”了。

  幸亏益川敏英不是中国人,否则英语不行,他可能连高中都考不上,更别说当大学教授,成物理学家了。在畸形的英语教育主导整个中国教育体系的时候,有多少像益川敏英那样在语言方面没天赋却在其他领域有着极大发展潜力的天才被埋没了,谁也说不清。

  以研究生入学英语考试为例,由于题目太难,导致许多高校为了保证录取名额不得不在专业试题上降低标准和要求,这显然已经阻碍了相关专业的人才选拔。

  英语作为外语只是交流工具,怎能成为选拔人才的标准?为什么要把外语放在比母语更重要的位置?这些问题,各界已诟病多年、反思多年、探讨多年,但总是难见变化。于是每年就免不了有不少类似邵周成这样的学术天才而非语言天才大学毕业遭遇尴尬的事件频发――就在邵周成那所学校,不是还有论文优秀而英语四级未过、难以拿到学位证的学生吗?

  成都理工大学对“特别学生”特授学位的做法获得了舆论广泛褒扬。但也要清醒地看到,邵周成只是个案,还有更多的“邵周成”该怎么办?但愿英语挂科毕业生写出优秀物理论文被特授学位的新闻能对有关方面有所触动,并着手改革已经僵化的英语教育制度。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