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被妈妈曝光的「坏孩子」,太冤了

作者 | 窈窕妈妈

  一说起孩子学习不专心,注意力不集中,不少家长对此抱怨连连。

  前两天有位读者留言说,她家孩子写作业老是坐不住,要么一直搞小动作,不是咬笔,就是扣橡皮;要么像屁股上长了钉子一样扭来扭去,如果不是自己在旁边监督,一项作业能墨迹好几个小时。

500

  或许很多父母都有相同的疑惑:为啥孩子就是无法静下心来老老实实听课、写作业?这会不会是注意力缺陷导致的?

500

  别错怪孩子了

  实际上,问题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严重。

  有数据表明,真正有注意力缺陷的儿童仅占总数的3%-5%。

  绝大多数孩子,只是比较容易“走神、分心”而已。

  父母太过高估孩子的专注力,其实是违背生理发育规律的。

  因为这项能力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与大脑额叶的发育息息相关。

  简单来说就是——

  年龄越小,大脑额叶发育越稚嫩,能够专注的时间往往越短。

  随着年龄的增长,大脑额叶发育越成熟,持续关注事物的能力也会越来越强。

  一般到25岁左右,额叶发育才能完全成熟,这时成年人的持续专注力大概也就维持40分钟左右。

  所以说,孩子容易分心是正常的,这就是他们的阶段特征。

  还有,不少家长对孩子专注力的判断只看“时间”指标,这其实也是不科学的。

  有位宝妈说,孩子4岁时,可以聚精会神地看5分钟绘本。

500

  到上小学一年级,虽然还是5分钟,却能比之前多看五到十页的内容。

  也就是说,孩子在同等专注时间内,学习和吸收的东西,比原来多了不少。

  这就是专注效率上的提升

  而有的孩子,虽然屁股“坐得住”,做事却“不用心”。

  这种「假专注」,时间再长,也是徒劳。

  因此,孩子专注能力的强弱,不能只看时间的长短,更要看信息抓取能力的变化

  而且,孩子与大人在思维方式上也有着本质的区别,这决定了他们的确更容易“分心”。

  陈忻老师在《养育的选择》中说,大人在学习时,注意力是聚焦的,而小孩的注意力是发散的。

500

  孩子之所以能表现出更高的想象力、创造力,正是因为他们对外界的好奇心、敏感性很强,也更容易被其它事物吸引。

  他们看似不专心,实则大脑一直在收集周围环境的信息。

  家长可能觉得没什么用,也无关当下的事。但这些细节信息的捕捉,其实对孩子信息整合能力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所以,孩子偶尔或是某种场合下的注意力不集中,并不意味着孩子一定有问题,也并不能说明他们就是懒惰、不听话、不够努力或不够聪明。

  这很可能是家长对孩子的误解。

500

  父母自身的影响

  有时候,孩子不专注,也可能是受到了家长某些行为的影响。

  比如,父母本身就是“干扰源”

  之前表姐一直抱怨,说儿子上网课太不专心,十分钟出来上个厕所,五分钟出来倒杯饮料,一个上午能来来回回十几趟。

  后来,我去“实地考察”了一番,一下就发现了问题所在。

  孩子在卧室上网课,表姐和她老公在客厅看电视。

  虽然关着门,但也架不住声音开得大。我去孩子房间感受了一下,可以说听得一清二楚。

  我赶紧跟表姐说,孩子不专心,可能是电视声音太大了。

  她直接反驳道,“他要是用心学习,怎么会注意到电视的声音?”

  生活中,不少父母都存在这样的误解:认为孩子只要专注起来,自己做什么都不会打扰到他。

  有的家长美其名曰监督孩子写作业,其实就是在旁边玩手机、刷视频。

  本来孩子的专注力就有限,这么一来,更是直接分散了孩子的注意力。

  而且,也可能让孩子产生“凭什么你玩手机,我却要写作业”的不平衡心理,从而大幅度减少专注的热情和主动性

  长此以往,孩子会变得越来越抗拒学习,甚至慢慢失去专注力。

  再比如,父母随意干涉

  美国心理与脑科学教授 Chen Yu曾针对孩子的专注力,做过一项试验。

  他让40组12~16 个月的宝宝和他们的爸妈分别带上眼球追踪器,并进行一些玩具互动。

500

  试验结果令人意外——

  如果大人拿着玩具在宝宝面前不停晃动,或试图指导他们怎么玩,孩子的眼神往往不会聚焦在玩具本身或者爸爸妈妈的动作上,反而会飘向天花板,以及其它任何不相干之处。

  如果大人以宝宝为主导,不随意干涉他们玩玩具的过程,让他们自主探索,孩子反而会把注意力集中在玩玩具这件事上。

  也就是说,父母所谓的“好心”,很可能会办坏事。

  就像有的家长,很喜欢在孩子学习时,突然进去送杯牛奶,送盘水果,或是忍不住打断孩子做事的过程,急于指出错误,给出意见。

  专注力是一个持续认知的过程

  这些看似“关心”孩子的行为,恰恰是很容易破坏孩子注意力的。

  正如心理学家李玫瑾教授所说,0-6岁家里比较受宠的孩子,或是大人关注比较多的孩子,反而专注力比较差。

  当然,还有我们经常提到的,就是家长急于给孩子贴标签

  比如,只要看见孩子稍微开会小差,就说他“注意力不集中”、“没有专注力”。

  这些负面评价,往往会让孩子产生认知偏差。

  知乎网友@清风分享了自己的经历。


  他说,小时候,只要被妈妈发现学习走神,就会被说“注意力太差”。

  后来发展到,他只要在家写作业,就会神色紧张,总想看看妈妈在不在身后,越来越无法专注在学习这件事上,成绩也下滑地很厉害。

  渐渐地,他“认可”了这样的标签,觉得自己就是没有专注力,甚至一度陷入了破罐破摔的情绪状态,严重影响到了现在的工作和生活。

  父母这样评价孩子,其实是非常片面的。

  因为现实情况往往是——

  只有孩子专注在父母认为有意义的事情上,才会被看成是“专注力强”。

500

  如果孩子专注在自己喜欢的事,比如玩游戏、唱歌跳舞、看漫画书等父母认为无意义的事情上,就会被看成是“没有自制力”、“专注力太弱”。

  甚至很多父母评判孩子,只看他学习的状态如何。

  这样的标准岂不是太单一了?

  很多时候,孩子无法专注,其实是对眼前的这件事缺乏兴趣。

  因此,与其简单粗暴地给孩子贴标签,下定义,不如先想办法,把这件事与孩子的兴趣点链接起来。

  当孩子发自内心地想要做一件事,自然就会产生内驱力和专注力,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有的家长可能会问,怎么判断孩子是缺乏兴趣,还是缺乏专注力呢?

  很简单。

  就看孩子能否在自己感兴趣、或是主动想做的事情上相对全身心地投入。

  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很可能就是存在专注力不足的问题。

500

  不过,正如我们刚才提到的,专注力不足并非是天生存在的问题。

  科学研究已经证明,“专注”是孩子天然具有的能力

  如果没有外界的打扰,孩子往往可以长时间沉浸在某种状态当中。

  因此,父母最需要做的,就是保护好孩子的专注力。

  之前有不少家长问樊登,孩子总是注意力不集中怎么办?

  他做了这样一个类比:

  如果你正在学开车,另一半却一直指挥你,快打灯、踩离合、刹车、增速减速,你觉得你还能学好车吗?结果很可能是,非但开不好车,还有极大概率会“翻车”。

  越是被干扰,越是难专注。

  换到孩子身上也是一样的道理。

  举两个很常见的例子。

  比如,父母叫孩子吃饭,一般孩子会先答应下来,然后继续做自己的事。

  很多家长看孩子几分钟没有动静,就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催促,甚至批评孩子把话被当成了耳边风,那么孩子就不得不放下眼前的事去吃饭。

500

  可这样一来,注意力就被分散了。

  教育家蒙台梭利说,除非你被孩子邀请,否则永远不要去打扰孩子。

  其实生活中很多类似的小事,都会在无形中破坏孩子的专注力。

  你可能想问,难道要由着孩子的性子来吗?

  当然不是。

  我的意思是,父母要允许孩子有一定程度的延迟

  并且,我们要接纳孩子的选择,接纳孩子当下的沉浸状态

  育儿博主@阿甜说,千万不要让孩子觉得,专注是一种错误。

  比较恰当的方式是,直接走到孩子面前,拍拍他的肩膀,询问他还需要多长时间,一来家长可以做到心中有数,二来也可以最大程度地保护孩子做事的连续性。

  再比如,生活中很多父母喜欢教孩子,应该如何更好地玩玩具。

  闺蜜两岁的女儿玩积木,总是拼不成一个像样的形状。

  闺蜜看着着急,就一遍遍地告诉女儿应该怎么拼,甚至忍不住上手帮忙拼好。

  结果孩子一会儿就不想玩了。

  因为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会觉得妈妈不断地纠正,是在否定自己。次数多了,孩子会感觉己做不好这件事,很快就会失去兴趣。

  没有兴趣作为支撑,又谈何专注力?

  想要保护孩子的专注力,父母就要先放下自己“理所当然”的指导判断。

  至于孩子想怎么玩,怎么做,只要不涉及安全问题,我们只要安静地在一旁做好陪伴的角色即可。

500

  尽量别去干涉,给孩子留出充足的自主探索的空间

  当孩子感受到被父母信任,安全感越来越充足,那么相应的,持续专注的时间就会越来越长。

  总而言之,保护孩子专注力的前提,就是让孩子拥有一定程度的自主权。

最后送给大家曾奇峰老师的一句话:

  专注力是独立人格的副产品。

点击「窈窕妈妈」阅读原文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