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另類香港人定居大陸的心聲與吐槽

不經不覺已經回家兩年多,雖然目前生活的地方離開我的出生地與成長地有千里之遙,但中華大地任何一個角落都是我的家。我的家很大,歡迎有空來我家作客。

回大陸定居除了有回家感覺,在今天特殊的國際關係下,還有滿滿的幸福感。這份特別的幸福感,就是在隆冬季節仍可以在家穿短袖短褲。這樣幸福的日子,在歐洲是不可能,就算你是超級富豪,給人舉報你家中溫度超過19度,你麻煩頂透。歐洲人多年吹噓的什麼自由,呵呵,連家中放暖氣的自由也沒有,還談什麼自由?如果讀者諸君有歐洲朋友,建議你們晒一下室溫計,記錄25度,或者再附上一張燃氣帳單,讓對方羨慕或氣死,豈不快哉?

或者有人說這做法無聊,這是非常嚴肅的民間外交的一部分!英國人喜歡晒他們喝下午茶,法國人晒去咖啡館,德國人晒他們的嘉年華,美國人則吹自己的大屋大車。核心思維就是向受眾晒他們的幸福感,讓其他地方民眾羨慕並嚮往。歐洲人多年向外晒幸福感,今天我們回敬一下,有何不妥?

回家獲得幸福感,就要懂得感恩。我說的感恩,除了幸福感、安全感之外,是活命之恩,比任何恩惠都大得多。怎麼說呢?我用看歷史學到的一招來解釋,就是如果推演論。就是如果某事不按事實的發展而是有另外的發展途徑,會是什麼?如果香港不曾出現過分裂叛亂,今天的我會在灣仔某一茶餐廳喝奶茶。

如果我不回來,推演的結果我有很大機率不能在這裏發表文章。一個死人寫的文章,不是嚇死讀者嗎?

如果我仍留在瑞士,或兩年多前我回香港。很大機率我會中招,甚至找馬克思請教問題。瑞士的中招率是二分之一,死亡人數超過14000人;香港的中招率是四分之一,死亡人數超過16000人;有瑞士朋友與香港曾經認識過的人相繼見馬克思了。根據多年的生活經驗,好事不會有我的份,但壞事肯定跑不掉。

在大陸成長的朋友覺得什麼都是應該與理所當然,有這心態,何來報恩心?看看大陸的總體死亡人數,我們要寫大大的感恩兩字。做了最大的保命工作,其他一點不方便或行政失策算什麼?

決定回大陸定居是8年前,適其時,香港爆發出乎很多人意料的佔中事件。沒想到這些人會那麼狂妄。這裏談一小事,決定我要回大陸定居。2014年的秋天開始,家鄉出現幾個月的動亂。我開始明白我們從少被灌輸的概念:香港人很理智、香港是一個法治社會,原來是錯得那麼離譜!因為那時天天看香港新聞,除了激心就是激心。多年的心律不正毛病在那個時候頻發。以前是頂多一個月一次,心跳的頻率能測量得到。那個時候短短三個月發病起碼十次,心跳頻率沒法測量,超出普通血壓計的範圍(一般是每分鐘180次)。最嚴重的時候是一分鐘200多次,持續半個小時。看瑞士醫生,立馬給我安排手術不用等,第一次享受到瑞士的貴賓服務。

經過兩次動亂,我對陌生的家鄉人已經失去基本信任感,不知對方會否是潛伏的曱甴,這種不信任感,對今日的年輕人更嚴重。日後老去,照顧我的人就是今天我對他們極不信任的一群,咋辦?

2019年之後我知道我再也回不了自己家鄉,除了重要事務例如換身分證等,我是不會踏足香港一步。一個曾經鬧過分裂國土的地方,我絕對不會原諒。唯一讓我憧憬回香港的時刻是2047年7月1日回去紫荊花廣場看升旗禮。對我來說,那一天才是真正的香港回歸。為了這個目的,我會珍惜健康鍛鍊身體,好好保養。

在一個陌生環境從頭開始就是挑戰,挑戰會激活體內各細胞更好運作。80年代中從香港去北京工作、90年代初去瑞士生活、兩年前多回大陸定居:都是讓身體各機能更好活動的契機。挑戰自然有開心與不如意時刻。看看一個另類港人在大陸定居遭遇不算太如意的事,相信很多人從未想過。

兩年多來,最讓我看不慣的還是那“內外有別”的思維與作法。80年代中我在北京工作,理解當時的條件,內外有別是最沒辦法的辦法。想不到40年快過去,它的幽靈還飄盪在華夏大地。唯一不一樣是官民做法是雲泥之別。

先說官家的特優安排。一年多前開始打疫苗,原來港澳同胞是不能跟本地人一樣排隊接種疫苗,而是由官家特別安排預約接種。到打疫苗的時候才知道只有我跟老婆兩人,接待的醫務人員比我們多,這是莫大的醫療資源浪費啊!讓我有時光倒流40年的感覺。

一方面港澳人士得到官家特優安排,另一方面卻遭受民企的歧視對待。原來香港人是不可能通過如淘寶、京東或拼多多等電商平台購買進口商品。以前一些小東西就找當地朋友代購,也是用方法對政策的例子。近日想在香港找些醫藥物資,結果幾個平台都給出特別聲明,這些進口商品不售予香港人。在大陸生活的香港人不能購買來自香港的貨品,什麼邏輯?

我不明白電商平台的操作邏輯是是那麼,為什麼這樣歧視香港人。有朋友勸說我可以致電消費者熱線。跟機械人講電話原來是那麼痛苦。幾經辛苦,說出問題所在並留下手機號,結果苦等了幾天手機都未響過。

不知哪位高人能指點一下,那些電商平台歧視香港人的依據是什麼?除了找當地朋友代購,還有沒有其他不驚動他人的採購方式?衷心感謝!

那些經常吐槽老頭寫繁體字的朋友,請多多包涵,電腦是十年前買的,捨不得換。看不慣或不喜歡看,就看別的吧。我寫來是為興趣,不是滿足每一個人的要求。這些都是個人層面的回應。更深層次的考量,是960萬平方公里的國土,每天數十億的網絡流量,竟然容不下一篇用傳統文字體寫的文章?這才是莫大的悲哀!

內外有別的問題癥結在於包容與自信,看不慣傳統文字體寫的文章並吐槽,也是源於缺乏包容與自信。四十多年前中央提出改革開放,如果細心分析,也是跟包容與自信有關。今天我遇到的問題,說明改革開放之途仍漫長。某一天我可以隨意在電商平台購物,不受限制,寫的文章不會再有人吐槽繁體字,我會很高興地說,我家的發展又上了一個台階。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