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准备好迎接疫情冲击了吗?

中国新闻周刊消息,做医院如何应对疫情大考这篇报道时,我最大的感触是写稿的速度赶不上疫情变化的速度。比如北京,12月5日至11日,全市二级以上医院监测流感样病例较上一周上升6.2倍;11日当天,全市发热门诊就诊患者是一周前的16倍。

多位感染科专家都呼吁,要尽可能让医护人员“少感染、晚感染”,几乎所有接受采访的医生也都坦然表示,已做好了被感染的心理准备。但事实上,作为疫情的第一道防线,医院没有准备好。

12月8日晚,武汉某三甲医院领导在线上与医护人员开会时说,政策每天在变,他们近期曾接到两份通知,日期一样,但前后表述不同。他们只能摸索,随时更新和调整院感防控方案,尽可能保护医护人员,保障医院的业务正常运转。会上,该院领导安抚大家,与全市所有医院相比,目前该院疫情预防做得不错,职工新冠感染的人数非常少。前一天,该院一位医生透露,急诊科30多位同事中,只有三四个人“阳”了。但六天后,这个数字快逼近一半,该院急诊的日常排班已经难以维持,无症状或者轻症医护人员被要求提前返岗。

混乱中,两位武汉的感染科医生感慨,如今有种“梦回2020年初”的感觉。A医生解释,和三年前相比,目前新冠重症患者比重降低,医院的重点是做好防控,尽可能不减少医疗资源,以救助其他危重病人。不过他担心,如果处置不好,还是会出现医疗挤兑。三年前,大量患者涌进医院,B医生站在大厅里拿着话筒呼吁,发烧不要来门诊,但人们并不理解。现在,该院发热门诊外也一度排着长队,许多轻症患者被劝返回家,但也出现了危重病人滞留急诊室的情况。

过去一周,在一些城市,医院的病床、药物出现紧缺,重症病人难以入院。而这只是开始:12月19日,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呼吸和危重症医学科主任王广发提醒,接下来的一两周内,北京会迎来重症高峰。

大考将至,如何避免境外医疗挤兑的教训,留给医疗机构准备的时间不多了。一个小小的转机是,有医生注意到,本周,在不断地科普下,该院发热门诊的轻症患者正在减少,一些感染的医护人员已经复工。但这还不够,目前官方已推出针对重症人群救助的政策,比如扩充ICU床位、改造方舱、推广分级诊疗和互联网诊疗等,各级医疗机构需要考虑的是,在极短的窗口期内,如何因地制宜地落实这些政策。

500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