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上那个胸部中「枪」的6岁女孩,撕开了多少父母的遮羞布

作者 | 窈窕妈妈

大家好,我是窈窕妈妈。

有心事你会和父母沟通倾诉吗?

一个博主的调侃,一下戳中了很多人的心坎。

生活的烦恼跟妈妈越说越烦,工作的事情向爸爸越谈越崩。所以,早就学会了对他们“报喜不报忧”。

500

都说家是港湾,父母对孩子的爱和关心是最纯洁、最不容置疑的。可为什么,这么多人连心事都没法跟父母倾诉呢?

其实是因为很多父母的「无效关心」,亲手把孩子推得越来越远了。

当孩子遇到困难,这些无效关心,非但无法起到正面作用,反而容易让孩子的处境变得更糟。 

500

批评式关心

“是不是你做错了什么?”

“是不是你不够好!”

“多想想自己的问题。”

是习惯批评式关心的父母最常说的话。

明明是想关心,出口却是责备。

中国心理协会金月湾老师说,他有一个习惯“反向表达”的父亲。

比如他习惯晚上工作,父亲明明是担心他熬夜伤身,说出口的话却是“难道没明天了吗?钱赚得完吗?”

他近视比较严重,长时间坐在电脑前,父亲明明想提醒他休息,说出口的却是“知道眼睛不好,还天天这么看!”

他赶时间吃早饭,父亲明明是担心他伤胃,说出口的却是“就不能早5分钟吗,这么大人了还不会好好吃饭!”

金老师不禁感慨,“家长们常常自我安慰,孩子长大后就会明白自己的刀子嘴豆腐心。但其实,孩子感受到的往往是责备,而不是关心。”

有句话叫,爱之深,责之切。

在心理学中,这其实是一种悖论。

我们总以为,批评可以让孩子产生羞耻心、愧疚心,这样就能让他们反省自己,进而起到激励的作用。

然而,管理大师德鲁克说:当一个人感到被责怪时,改变的力量就会丧失。

500

父母的批评式关心,其实是在剥夺孩子前进的勇气和动力。

当你尖酸刻薄地指责,孩子要么叛逆,故意跟你作对。要么,变得更加小心翼翼,害怕再犯错误,惹父母生气厌烦。

当孩子遇到问题,就会预设你的反应。如果意识到和父母倾诉会引来批评责备时,他就会选择闭口不谈。

黄磊曾说:“作为父母,最怕的不是孩子在外边做了什么,而是你不知道他在外边做了什么。他做什么不重要,他会不会把这件事告诉你,才最重要。”

想起那个不小心被气钉枪射中胸腔的6岁女孩。

因为害怕被父亲责骂,承受剧痛也不愿告诉父母。

直到忍无可忍,才开口求助。到医院一看,钢钉距心脏只有2.6厘米,再晚一步,就有生命危险。

500

看,父母的批评式关心,甚至会让孩子陷入孤立无援的绝望境地。

既然豆腐心,又何必刀子嘴?

“小孩宁愿被仙人掌刺伤,也不愿听到大人对他的冷嘲热讽。”

这类关心,并非是激将法,反而会打碎孩子的自尊,磨光他们对父母的信任,加深彼此间的隔阂与伤害。


500

强迫式关心

“有一种冷叫妈妈觉得你冷”。

被逼着穿秋裤似乎是全中国孩子共同的经历。

我们当然知道这是关心,但这何尝不是一种“强迫式关心”:

“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

简而言之,就是家长逼迫孩子接受自己的关心付出,却从不考虑他们的实际需要。

如果说穿秋裤尚可接受,那么任何事都是这种强迫式关心呢?

就像《以家人之名》中,齐明月的妈妈。

500

她对女儿的关心可谓是事无巨细,小到吃什么穿什么,和谁交朋友,大到考哪个大学,找什么样的工作。

齐明月只能一切听从安排,丝毫不能有自己的主观意愿。

直到,妈妈发现女儿一直在偷偷做“背叛”自己的事,一下被激怒,大骂女儿没良心:“我那都是关心你,为你好。”

500

齐明月却不甘示弱地说:

“你问过我吗?你尊重过我的意见吗?嘴上说民主,实际却是专制。

500

你一直都不了解我,我本来就是这样的,我从小最擅长的就是撒谎。你不让我干的事情,我在你背后,全部偷偷地干了。”

500

齐妈,是很多中国式家长的缩影——

喜欢强行让孩子接受自己认为好的、对的东西,而不顾及他们的需求。

其实,这也是一种伤害。

《原来懂比爱更重要》中说:强迫式关心是病态的,并且是自恋的。

因为这种关心里,隐藏着一种绝对信念:

我觉得这是好的,所以你也必须认为这是好的。往大了说,就是遵循“我怎样,你就要怎样”的逻辑。

表面上看是利他,实则是在满足自己做「付出者」的自恋需求

所以,强迫式关心,本质上是一种自私行为。因为,它严重脱离了对他人的尊重和理解。

这就好比,孩子只是需要一筐苹果,父母却硬要给一车梨。不仅破坏了孩子的边界,也无视了孩子的真实需求。

而且,强迫式关心,对孩子有双重压力。

他们既要出让自己的决定权,还要迎合这种关心背后的高期待。

孩子一边想拒绝反抗,一边又怕辜负父母的好意。

而当自我渴望超过内疚情绪的时候,孩子便会选择逃离。

就像齐明月一样,宁愿高考少涂一面答题卡,也要报考千里之外的大学。为了走自己的路,不惜拿自己的前途和母亲所谓的关心做抗争。

500

因此,这类关心,并非是父母爱的表达,而是对孩子自由意志的变相剥夺。久而久之,孩子只会感觉到折磨与窒息。


500

焦虑式关心

前两天收到一个读者留言。

她说,近一年工作压力太大,身体和精神状态都亮了红灯,打算辞职休息一阵儿。把想法告诉父母后,他们却着急起来:

“你怎么说辞职就辞职了,现在工作多难找啊,以后可怎么办啊!”

她本来没啥心理负担,结果被父母一说,瞬间压力满满。

“我也知道爸妈是关心我,可我还是觉得很难受、很厌烦,这是为什么呢?”

我回复,其实答案很简单。

因为父母给予的关心,并不是你想要的关心。

你想要的关心是——

宝贝别太焦虑担心,万事有爸妈在,不管什么结果,爸妈会全力支持你的决定。

而他们的关心是——

你都面临这么糟糕的情况了,还不赶紧担心起来,努力起来!我们这一把年纪还要为你操心,真不让人省心。

父母表面上在关心,实际是在投射焦虑。

而这种焦虑主要来源于,父母内在的匮乏感

他们没有能量去承接孩子的无助,也没有能力帮孩子解决问题。

所以,孩子一旦出现“错位”,就会激发出他们的无能感

很多父母为了逃避这种感觉,就会通过「焦虑式关心」向孩子转移自身的情绪压力。

《如何才能不焦虑》一书中有一个公式:关切+威胁=焦虑。

这种关心,非但无法孩子感受到半点安慰,反而会加重他们内心的担忧焦虑的情绪。

比如:

父母是否只喜欢成绩优异,工作顺利的我?

我是不是没有能力承担生活当中的变动?

久而久之,孩子会陷入深深的自我怀疑。

以后遇到困难,第一时间想得不是如何解决,而是父母焦虑的情绪,从而变得越来越畏手畏脚,不敢做出改变,不敢向前迈进。


500

这三种无效式关心也可以归结为:自我感动式关心。

很多父母都在用这样的方式,来逃避关系中真正需要负责的部分。

比如:

要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为孩子提供情感支撑;

要自己消化焦虑,不能反过来给孩子制造焦虑;

要用稳定的情绪和孩子沟通,不给自己暴躁的态度找理由......

生活中,不少家长的确能把孩子的生活照顾地无微不至,却很难看见和满足他们真正的情感需求。

这种浮于表面的关心,对孩子来说,真的只是大人的自我安慰、自我感动而已。

之前刷到过一个视频。

一个高三女孩,因为学校连续四十多天没放假,累得崩溃大哭。

她和妈妈打电话说,自己每天从六点半学到夜里十二点,实在坚持不住了。

妈妈只能不断安抚女儿说,熬过这一年就好了,高中生都是这么辛苦的,我和爸爸也是这么过来的。

结果女孩听后更崩溃了,大喊大叫说:你根本就不心疼我,一点也不关心我,你不配当我妈。

这位妈妈很困惑,到底怎样做才是关心孩子呢?

《亲子谈判》的作者李颜浓老师,曾对这个问题,做过具体解答。

首先,父母要试着去共情孩子的感受。

比如,我们可以这样说:真的好辛苦,妈妈很心疼你,这段时间你一定很累很累吧。

500

先跟孩子站在同一战线,让他感受到,父母能够看见并且接纳自己的情绪。

这个时候,切忌和孩子讲大道理。因为孩子并非不懂事,而是感受上太糟糕了。

本来孩子已经身心俱疲,结果被告知还要再熬一年。这哪里是安抚?明明是火上浇油。

其次,父母还要换位思考孩子的实际情况,看见孩子的真实需求。

比如,我们可以这样说:唉,你学校也真是的,怎么就不考虑孩子的休息呢!

500

其实孩子抱怨,无非就是想歇一歇,或是情绪崩溃,想发泄发泄。

这个时候,一定要顺着孩子的处境说。哪怕跟孩子一起吐槽吐槽,也未尝不可。

这样一来,不仅能有效缓解孩子的情绪,还能让他们明白,父母可以设身处地为孩子着想,他们也会因此向父母慢慢敞开心扉。

当然,关心也不能光靠嘴说,父母也要用实际行动去帮助孩子。

比如,我们可以这样说:这两天我跟学校反映一下情况,也跟其他家长商量一下,看看能不能争取到休息。实在不行,妈妈明天就帮你请假,你好好休息一天。

500

孩子无助沮丧的时候,需要的是父母切实的关心。

因此,相比于情绪上的安抚,我们也要考虑到,自己能给孩子提供怎样的资源和帮助?

哪怕是一个充满爱意的拥抱,一封交心的书信,也要比批评指责,焦虑控制,坐以待毙强得多。

所谓「有效关心」,至少也要做到“用心”

就像武志红老师所说的:

真爱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我们必须意识到这一点,并不断检讨和反省对待孩子的具体方式。

真正好的父母,一定是能在孩子需要时,给予有效关怀的父母。

点亮右下角的「六芒星」:

希望孩子们的情绪都能被看见,也希望我们给予的爱和关心,都能真切地传递给他们。

•  End  •

​点击「窈窕妈妈」阅读原文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