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拉的小提琴,最近发现是美国货,不是从国民党手里就是抗美援朝缴获的战利品

【本文来自《为什么很多人都说国外人均音乐素养比国内人高?》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这事很简单:社会富裕程度。高的,人均音乐素养自然比穷困国家高,而且几乎是必然——由于人类喜欢音乐的天性。

美国黑人音乐大拿不要太多,但是跑索马里去找“人均音乐素养”显然是吃饱了撑的。

社会富裕了,人们的选择和喜好就有了落地的基础,没钱没东西没人带,永远没法落地,靠自己脑补嘴哼能成“音乐素养”,没人信吧。

音乐这事刚好和我父亲有关,我就说说,能够见微知著:

我爷爷是解放前少有的懂财务的,给军阀刘湘手下的团长当会计,给国民党银行也干过,解放前在银行干到部门经理,应算高级中产,只是养了8个孩子,所以家庭人均下来不能算很富裕,但考虑到当时中国社会结构,妥妥的属于精英阶层,衣食无忧,还略有结余,小孩除了生活费,偶尔还能有些零花钱。我父亲1930年生人,十几岁快速成长正好处于这个时期。他仅凭喜好,就自学简谱、五线谱、乐理,没有乐器,在大学宿舍门板后面,钉钉子拉铁丝,就能凑出一个“土”琴来,捉弄检查宿舍的人。、

他开始的乐器是成本很低的口琴、竹笛,后来自学了二胡、小提琴。解放后我父亲参加人民解放军空军,被分配到长春航校当教员,为飞行员讲解战斗机电气部分,由于小提琴拉得不错,有一段时间天天给舞会伴奏,一拉就是一晚上。长春航校开初的主干是八路军接收的日本人和器材,所以我父亲拉的那把小提琴就是日本产的,据他说其价值当时要人民币2000元(在大家每月几十元工资时)。

后来调任沈阳空军机关,在俱乐部(现在人话=礼堂+接待室+电影放映厅+文体器材仓库)库房里,找出一把小提琴,没有生产厂家、品牌等任何明显标记,也没人要,就一直用着。直到最近,翻老东西拿出来我仔细看了看,发现居然是美国货,那年头部队里的美国货,不是从国民党手里就是抗美援朝缴获的战利品。

500

我的童年是1970年代,在沈阳郊区度过,出了空军大院全是农田,东北大平原的冬夜,月光映照在雪地,反射出点点针尖似的银光,几公里远处村庄灯火闪耀,村里有人吹笛,悠扬的笛声传来,那一刻,我这个小孩子心里想的是:好在自己生在中国,我要是生在美国岂不是天生大坏蛋?!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