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球大战,日本队的表现,只能说是“深受己害”

比赛一结束,就收到好多微信问我怎么看 1/8 决赛日本点球大战不敌克罗地亚,非常简单地谈几句个人的感想。

对于日本来说,克罗地亚理应是相对不错的对手了。森保一和他的球队,连带着历代前辈,乃至于全国民的世界杯八强梦想,迎来了看上去最好的机会。

达利奇依然以四年前的亚军阵容为核心班底,而当时已然足以称得上“最后一舞”的这批球员,其老化可想而知。即使是相对年轻的科瓦契奇,在这一个四年里也经历了职业生涯的状态下滑期。并且,在缺少了拉边中锋曼朱基奇这个重要的战术支点后,克罗地亚的进攻能力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如此一来,一旦对手展开逼抢,消耗克罗地亚关键球员的体力,莫德里奇等人就很难将水准维持整场。而兼具身体、技术、传球的曼朱基奇不在,更会让克罗地亚缺少于前场单人接球,逼迫多人防守的进攻“辐射器”,起到事半功倍的战术效果,只能付出更多的体能来打破防守。作为结果,本届世界杯,克罗地亚只在第一场的加拿大身上刷到了四个进球,包括今天比赛在内的后三场全部白卷,场均射门数只有11.5次,排名仅仅第十三。

看上去,日本队的防守端将不会承受太大的压力,可以更安全地施展优先防守为主,转换瞬间提速的打法,不担心被直接压垮,或者像对德国和西班牙那样摇摇欲坠。而他们精通的前场换人策略,更可以让他们展开逼抢,进一步提高转换速率,逼迫克罗地亚在压上后的往返,消耗老将们的体能。

特别是,在相对低消耗地稳住阵脚后,日本队会针对性地利用前场“只打半场”的球员,去持续压迫逐渐转型为拖后核心的莫德里奇,不让他过于舒服地拖后来规避防守,并完成后场组织。而在对方消耗过大后,日本再换上三球王,尝试重点攻击莫德里奇的防区。

由于布罗佐维奇和科瓦契奇更多负责前插的“卖体力”工作,其远程视野和脚头也不如莫德里奇,莫德里奇就成为了中场的主要补位者,需要花费很多体力在后腰区域的跑动防守上。因此,一旦他在进攻中吃到对抗后体能下滑,其负责的中场地带就会成为日本队以速度反击突破的重点位置。特别是日本主要杀招三球王,恰恰就是莫德里奇这一侧的主攻者。

事实上,日本队在比赛中也落实了这一点。负责上半场的中锋前田大然,频繁地向日本的左中场靠拢,给莫德里奇压力的意图非常明显。而这一侧的镰田大地,一直被强制用成蓝领,左前卫一直首发边卫出身的长友佑都,都是对这一侧防守强度的意图。

500

然而,达利奇却料到了莫德里奇拖后可能遇到的压迫待遇,干脆主动求变了。莫德里奇更多地出现在了前场的传接球画面中,连带着右边卫尤拉诺维奇一起,都比前三场更积极地压上进行攻防。达利奇看到了长友佑都受限于年龄的“弱不禁风”,转而让本应被消耗的莫德里奇成为了对同代老对手的施压者。于是,仅仅踢了上半场,完成了41次触球,长友佑都便被逼出了13次丢失球权。而在这个位置上的丢球,意味着克罗地亚的中前场就地反击。

此时,仅凭谷口彰悟的防守当然不够,于是就有了守田英正的横向补位。本场比赛,本应更多活跃在前场的他频繁地出现在边后腰的区域,与哥斯达黎加之战形成了鲜明对比,即使是全队控球率13%的西班牙战,回撤幅度也不过如此了。而双中场的守田一旦离开,日本的中、右路就会出现问题。右路的富安健洋、伊东纯也、堂安律构成了主要攻击组合,这就对远藤航的保护提出了要求。在他已经一肩重任之时,中卫吉田麻也不能贸然拉向任何一边边,否则必会中路大开。在达利奇的安排下,布罗佐维奇向中路与左路的进攻,一个人就遥遥牵制住了吉田和远藤两人,为本方在右路针对性施压进攻提供了作用。

此时,日本就面临了巨大的困境。首先,如果是他们被完全压制,三线被压缩的情况,反而利于收紧防守人的间距,并用人数来弥补身体对抗的不足。而熟练至极的长传与带球并行的反击,也会让压制过深的对手疲于回撤的奔命,将本方左路重点消耗到下半场后进行换人,激活三球王个人爆破能力带动的左路攻势。然而,如果对手不足以完全压制日本,需要日本更投入中场相持的进攻模式,这一招就没了效果。

而今天的克罗地亚,则更上一层楼,莫德里奇的远距离和强弱侧大调度,另一侧佩里希奇+科瓦契奇+巴里西奇组成的,比平时更激进一些的满血状态下强冲击组合,都会让习惯性起飞的伊东纯也和富安健洋暴露出身后的空间。以莫德里奇发起,用更积极主动的态势和强大的传接球与技术优势,掌握比赛节奏,回避前田大然的骚扰,反而给对方的年长球员上强度,在稀释中路防守后转移,迫使对手主攻侧球员往返,并在其到位前制造出局部“打后腰+中卫”的上风,在不被围抢的情况下激发身体优势。

这样一来,克罗地亚既节制了日本的进攻投入资源,甚至还反过来消耗了日本的边路四人组,甚至在施压长友佑都得手的情况下,逼得镰田大地进行回撤,也用布罗佐维奇的中路威胁,消耗了补位和回位之间切换的守田的体力。这样主动的踢法,莫德里奇自己的体能状况也不会太完美,上半场对付日本尚有强度的抢劫依然有消耗,表现并不完全理想,但对日本造成的轮转压力则更大,战略意图还是达到了。

结果上看,随着比赛的进行,本就无法收缩阵型来“节能式混凝土防守“而对位又必定吃亏的日本,其体能逐渐不再支撑其利用局部跑动制造小范围人数优势带来的对抗水平,过度疲惫于不停的轮转和往返。上半场,日本还能靠着激情和拼劲拿到20:16的对抗优势地位,到了下半场就变成了21:31。而42%控球率之下193:185的丢失球权数,也是日本在对抗上落于下风,进攻难以发展,随时被打转换的体现。

更致命的是,克罗地亚频频由莫德里奇就地发动对角长传,全场长传5中4,完成了与另一侧真正杀招组合的连线。往返能力极强的佩里希奇,怼住这一侧中场的科瓦契奇,在体能充沛时可以进行对伊东纯也和富安健洋的防守。而进入续盘后,克罗地亚在莫德里奇一侧和布罗佐维奇中路形成的破防威胁与正面牵制,足以让伊东和富安在必须回填空位要求下的消耗更大。从下半场开始,伊东和富安的状态就显得非常糟糕,日本队的主要往返路,基本上失去了快速和锐利。

日本队这边,由于莫德里奇前压破防,掌握了节奏主动权,本方的镰田大地反而在频繁回防中损失了太多体能。于是,当三球王常规地替补出场时,队友已然没有了足够的续航去支持他,他的单打独斗可以在加时赛里完成一次冲刺射门,但整体上却还是完成了世界杯中个人最糟糕的一场比赛。而他们本想压迫消耗的莫德里奇,经历了上半场的相对疲软后,反而在下半场有着个人表现的一些提升,呈现出愈战愈勇的姿态,依然可以在身体接触后从容优雅地护球分出,显然没有彻底受到日本策略的影响。

虽然日本用定位球先下一城,但续盘阶段的发展却开始偏向到克罗地亚一方。当佩里希奇接应传中完成头球得分时,克罗地亚在延续性上的优势已经比较确凿了。日本队本场的下半场0.26预期进球数,远低于此前的三个下半场,战略重点时段的威力完全被克罗地亚抹除了。

而日本能拖到点球大战,以及克罗地亚同样糟糕的预期进球,只能说明了克罗地亚在整体老化与缺少高水平支点后的进攻乏力。达利奇可以压制住日本的进攻杀招,规避自己关键球员的消耗,反而消耗日本,但这至多只能立于不败之地。获胜,靠的是更多的进球,这正是这支克罗地亚难以具备的素质。

点球大战,日本队的表现,只能说是“深受己害”。那几个角度不刁、力气全无,却也没有什么假动作的“非技术性,单纯软绵的点球”,以及球员紧张到麻木的表情,都说明了他们巨大的心理包袱。而这种包袱,便是由同样巨大的“梦想”转化而成。

如前所述,几代球员的梦想,全国国民的梦想,让日本队一只脚迈入八强的点球大战,显得过于沉重到让人喘不过气了。nhk专门拍摄的上届被翻盘比赛纪录片,当然是所谓的“反省与重视”,但也正是压给本届球员的一种“宣言”---牢记历史,切莫覆辙。当他们站到“将倒不倒”的十六强悬崖边上时,这部纪录片所带来的作用,是促进激励,还是心头阴影呢?

梦想固然是能量,但其本身也是包袱,特别是在几代未竟的愈发堆积之下。当堂安律高喊着“夺冠才是梦想”时,他也正在给自己和全队施加着本不必有的重担。

足球竞技靠的终究是实力,而实力在梦想给予的精神层面因素之外,还包括了行业体系、球员客观水平、战术与指挥,甚至一点点运气。梦想在其中是某一个积极环节的局部加成,但却同时会在一些关键情景下变成负面因素的全部,并由此决定整个结果的落地姿态。

梦想是双刃剑,不可没有,无则让参与者失去动力,但也不可过度,否则在应景时就会变成巨大的压力,从精神的刺激转为精神的干扰,成为“精神决定一切“之关键瞬间的炸弹,成为比赛失败的唯一因素,将一切积极因素抹除干净---包括梦想的积极作用,也包括行业的发展,人才的培养,队伍的磨合,等等。

日本队的舆论语境,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太局限于“八强”了。甚至有媒体报道,如果森保一带队进入八强,就会获得政府层面的荣誉表彰。如果进入八强,当然值得如此。但问题是,以日本面对西班牙和德国的表现,森保一的优秀指挥能力,冲出死亡之组的高含金量十六强,就不值得荣誉表彰了吗?

或许,硬实力已经具备八强水准,两次均是周旋鏖战后失之毫厘的日本队,在放下了对八强口言不休的过度执念后,反而才能水到渠成地进入八强。

先将梦想看得平和一点,低头之间,才发现梦想已在手边。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