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珠港若美军航母在港内被一并击毁会如何发展?

寝室夜聊续集来了,简单说点前情提要吧

如果珍珠港当日太平洋舰队三艘航母都在港内,一并被摧毁应该是大概率事件。尤其日方第三攻击波没有派出部分原因就是没有见到美军航母,虽然还有防空环境恶化飞机损耗等因素,但如果三条航母在港应该也是首选目标。

所以,假设不巧三艘航母当时都在港内并被日方完全摧毁或坐沉,双方其他损失基本不变,接下来的太平洋乃至全球战局会如何发展呢?对二战历程会有多大程度的影响(多大可能会直接导致胜败逆转,或多大程度上扩大和延长战争)?

需要考虑:

1.萨拉托加、大黄蜂、胡蜂和突击者(游骑兵),会在多大程度上增援太平洋?太平洋海战还会以航母为中心吗?

2.航空力量同样残血了,北卡和华盛顿是否会更早增援亚太?珍珠港幸存的老BB会加速修复以补充舰队吗?(假如更早得到BB增援,包括北卡也包括修复老舰)太平洋舰队会如何利用剩余的BB(比如防御夏威夷?)?

3.综合美方剩余全部BB和CV对太平洋的增援力度可能,对欧洲优先战略会有多大影响(比如可能推迟决定时间?)?

4.以及更远一点,日方会在多大程度上威胁到澳新、夏威夷乃至美东海岸?中途岛甚至可能是夏威夷决战美方翻盘的可能性是不是会骤减?以至于英军在印度洋会不会需要退得更远(以至于威胁到中东能源供给)?

5.等等

主要的影响是战争在太平洋爆发后第一阶段(6个月)内可以多大程度上扩大日军的优势,以及这种优势会在多大程度上进一步影响42年末到43年初的力量对比,是否会影响马耳他的存亡,援苏物资,以及导致11月的火炬行动的延后。

500

记着写过好多类似的回答了,借机贴个表吧:

珍珠港开始‘舰队’航母兵力(不包括护航航母,也不包括阿古斯等)对比如下:

500

500

(1),珍珠港/马来亚、不挠搁浅、皇家方舟沉没;勇敢、光荣已经战沉;(2),亚历山大掠袭、约克城转移至太平洋舰队、HK沦陷;(3),威克岛空袭(萨拉托加受损)(4),海峡冲刺、达尔文掠袭、马绍尔-吉尔伯特掠袭、新加坡沦陷(5),PQ12/QP8(北极)、荷属东印度沦陷、菲律宾沦陷(6),日历行动(马耳他)、印度洋掠袭(赫尔墨斯沉没)、杜立特空袭(7),珊瑚海、包厘行动(马耳他)、LB行动(马耳他)、铁甲行动(马达加斯加)(8),中途岛、风格行动(马耳他)、鱼叉行动(马耳他)(9),PQ17(北极)、定点行动(马耳他)(10),支点行动(马耳他)、瓜岛(11),火炬行动(12),海军扩张计划航母开始批量入役

查表可知危险期。

太平洋战争的时间表非常简单:截止1943年,USN的新载机舰就会开始批量入役(如果拖到44-45年RN的战时计划也会开始),基本上就没有什么兵力上的悬念了。就算是盟军输掉太平洋舰队的所有载机舰(无论是在珍珠港还是中途岛),到了43年底,兵力都会被重新拉平(而41年底大西洋之战中的可运行潜艇:护航舰的对比已经达到1:4了,能够牵制的资源有限)。大本营的战前的部分开战之所以认为可以一战的‘设想’,是要么欧洲战争以盟军战败结束,要么欧洲战争结束时IJN/IJA可以在远东占领地区构建起难以轻松打破的防御圈,于是谈判。

这是老黄历了。是阳谋、明牌。从盟军这一侧而言,欧洲优先几乎是个必然结果。从广义上来说,欧洲优先是个概念,一个在1918-1922年各国进入条约时代前考虑新一轮战争爆发的模式的时候就意识到的问题,‘如果以这种方式开战,那么只能这么打’。

而狭义上来说,具体细节是在40年底(10-12月)在USN-USA内部协调,在41年初到 7月和RN/RAN/RCN等协调之后的结果。‘优先考虑欧洲战争’是个不太可能变化的大方略,这是地理和科技进步决定的。远东战争注定是静态的,在日本决定战斗到底的情况下,哪怕有巨大的海空优势仍然需要漫长的封锁才能结束战争;欧洲则不然,德国与英国隔海相望与苏联陆上相同,战争胜负是动态的。而具体细节,比如ABC/ABCD上讨论的部署方法——基本上在战争爆发第一个月就不复存在了。失去了新加坡要塞和太平洋舰队的重炮舰基本上意味着战前计划的破产。这个也写过了。

新环境下,盟军战争第一阶段的部署非常简单:西线全面收缩到锡兰一线,而太平洋一侧主力舰队收缩到西海岸、载机舰留在夏威夷要塞一线。继续后退的空间非常小,盟军不可能放弃西印度洋航路(所以哪怕在东方舰队撤离锡兰的时候,载机舰仍然保持在中印度洋活动),整个英帝国(不是UK,而是UK,英联邦,帝国成员和所有依靠UK补给的欧洲盟军)百分之四十一的燃油来自中东地区,其中百分之七十五(东帝国百分之六十六的需求)来自阿巴单,短期内没有可以立刻填补的方法(长期来看可以转由美国购买)。所以哪怕完全撤离地中海(甚至进一步撤离USN战斗单位补充)也会优先防御之,对比之下地中海海战完全是‘for the show’. 除非意大利发明了船只长腿的科技,否则重要性上完全无法与之相比。

只要IJN的机动部队仍然可以保持对印度洋地区的强大压力,地中海盟军兵力集结的速度就会下降。如果在42年末IJN仍然有能力进行一次印度洋掠袭,毫无疑问支点行动或者火炬行动的兵力会立刻进入印度洋增援。

以前写过类似的问题:中途岛战役和瓜岛战役哪个是二战的转折点?

于是问题实际上很简单,就是多瘫痪3艘载机舰会多大程度上扩大战争第一阶段(战争在太平洋爆发后的最初6个月里)的战果,进一步影响42年中盟军的部署;多大程度上把本来要用于地中海、北极航路的资源部署到印度洋/中太平洋一线。

这其实是个很简单的战略定力(呕,这真是个垃圾词,但是用就用吧)的问题。战争第一阶段IJN舰队航母空闲率很低,而且几乎没有面对过超过半数的USN载机舰。虽然在42年1月开始USN载机舰(单舰航空效率非常高的载机舰,mind you)造成了一系列的问题,包括不限于威克岛攻防和著名的杜立特袭击,应该说在‘关键’战斗中,IJN仍然维持了极其明显的载机舰优势(哪怕不是‘绝对优势’)。在印度洋掠袭中,虽然在电探设备和夜间航空能力上有所欠缺(此时东方舰队的夜间打击能力也没有多强),5艘大型舰队航母的航空编队和释放能力压倒性地在日间强于2艘装甲航母;哪怕直到中途岛,而且不考虑IJN携带的巨大的重炮舰编队,其4艘舰队航母的总载机量仍然可以和3艘美军航母相比。

如果中途岛导致了载机舰队的重大损失,大西洋舰队的载机舰肯定会立刻增援到太平洋的(而自西向东的马耳他补给由暴怒(阿古斯)完成)。面对着更小质量更差的载机舰,机动编队或许会取得更大的战果,但是现实中,IJN在进行关键行动的时候,并没有被‘多出来’的这些载机舰牵制;也就很难认为其会因为这三舰的缺失而得以打破盟军的‘底线’(西印度洋航路和夏威夷要塞/西海岸安全)。这里的原因并不是兵力差距,而是补给极限和战术技术的问题。所以,如果盟军领袖可以保持对欧洲战区的投入,那么最终损失会更大但是战争的时间表不会有巨大的变化。

但是如果在印度洋/中太平洋持续性的压力下盟军从地中海和挪威一线大量削减兵力(无论是反击还是维持战线),影响了北方航路或者导致马耳他沦陷,那么火炬行动就会延后,西西里登陆也会拖延,甚至会影响东线的物资问题。

老BB在战争早期没有被有效使用这一点,在今天大概属于比较广泛认可的认识了。但是很难认为这么做会有什么变化或者很难认为这么做有什么不对的,就好像丹麦海峡之后不以PoW战斗到底是理智决定一样,‘刚刚在珍珠港八条无畏舰战沉或者受损’之后,把老舰送去如出夏威夷一线是非常不理智也不合理的。如果载机舰也受损,就更不可能了。

这个也写过回答:如果珍珠港事件中,战列舰大街停的是航母会怎么样?日美会不会将大舰巨炮推至新的高度?

至于载机舰中心论会不会改变,那是不会的。严格意义上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争并不是‘载机舰为中心’,而是‘日间航空行动和夜间水面行动’为核心的战斗。所罗门17次遭遇战/摩擦中,只有2次是载机舰之间的对抗,其他的都是围绕着固定水域在夜间由水面编队进行的攻防,直到日出撤离到航空掩护中。这一点不但在全球水域都是如此(包括不限于地中海意大利海军的‘第一次/第二次护航战’、大西洋突防时间选择和北极航线)、而且也是技术决定的。航空兵在战争中前期缺乏全天候战斗能力,所以一旦出现了要反复争夺的地区,大量的夜间行动仍然是必须的。

而新舰会不会去(增援本土舰队的16in舰会不会直接去太平洋)——取决于要不要取消北方航路。后者一旦取消,则新舰马上解放。

核心是,只要战时经济生命线不被威胁,远东战争早期输一点是完全没有问题的。所谓情见势竭,必将有变。问题只是如何坚持住这段时间而已,这不是什么新结论。再详细的推测就无从而知了,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战争中是有不可预估的偶然性的,去猜测这样的事情就是‘unhistorical shits’了(A.D. Stedman语)。

大家要不也来头脑风暴一下呀...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