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宣布召回8万辆车,特斯拉又发生两死一伤事故

特斯拉又出事了。11月28日,又一辆特斯拉Model Y在浙江台州发生两死一伤事故。网友再次将原因归结为刹车失灵。而就在前天,因可能出现电压不一致,导致电池管理系统误判,增加车辆发生碰撞事故风险!根据上海市场监管局公告:特斯拉将召回80561辆电动车。因召回原因涉及动力系统,难免让人把召回事件和此前不断出现的刹车失灵问题一起联想。

500

可能增加碰撞事故风险:特斯拉召回8万余辆车

根据公告,本次召回范围内的部分进口Model S、Model X生产日期在2013年9月25日至2020年11月21日,共计67698辆。召回原因为,部分车辆涉及到软件问题,可能出现动力电池电压感测回路反馈电压与电砖真实电压不一致,导致电池管理系统误判,车辆屏幕显示“需要维修”、“安全停靠车辆”等警示,车辆会逐步停止动力输出,极端情况下可能增加车辆发生碰撞事故的风险,存在安全隐患。

500

此次召回的还有生产日期在2019年1月12日至2019年11月22日期间的部分进口Model 3,共计2736辆;生产日期在2019年10月14日至2022年9月26日期间的部分国产Model 3,共计10127辆。召回原因为,部分经过售后拆卸过后排座椅中间安全带的车辆,在重新安装安全带固定螺栓时,中间安全带和左侧安全带卡扣的固定部件可能未被穿入连接螺栓。这些车辆如果发生碰撞,安全带将无法发挥作用,增加乘员受伤风险,存在安全隐患。

今年以来,特斯拉全球范围已宣布20多次召回了

这是2022年特斯拉又一次召回事件。公开数据显示:今年以来,特斯拉全球范围内已经累计宣布20多次召回了。

不过,这20多次召回中,绝大多数都是通过软件更新就能轻松修复的问题。在美国,每当出现与安全相关的问题时,即便汽车制造商不需要实际召回任何车辆,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也必须要求企业发布召回通知。

上个月,特斯拉因为“召回100万辆车”而上了热搜,实际上只是升级软件而已,这件事也引来了特斯拉CEO马斯克的不满,他抱怨召回一次不适合软件升级,媒体只会用它当作噱头对付特斯拉。

特斯拉又发生两死一伤事故,网友再次怀疑刹车失灵

而今年到目前为止,特斯拉在中国市场已经进行了5次召回,涉及的原因包括除霜系统故障、后逆变器故障、中央触摸屏显示速度单位不完整、中央触摸屏显示迟钝或无法显示等,官方的用词均出现“存在安全隐患”。

业内人士透露:因这次召回原因涉及到动力系统,此次召回引起了众多车主和网友的关注,有网友甚至怀疑召回通告中提及的“车辆会保持持续的动力输出直到当前驾驶循环结束并驻车”是否暗指动力失控。

据媒体报道:就在11月28日下午,浙江台州一辆特斯拉高速闯红灯并追尾造成人员伤亡的视频再次引发关注。目前事故已造成两人死亡一人受伤。事故发生后,有网友再次怀疑系特斯拉刹车失控。

不过,根据有关专家表示,实际上特斯拉本次召回的车辆问题描述与车辆失控是两码事。

网友争论:特斯拉单踏板模式是否该为车辆失控背锅?

关于特斯拉为何总是传出“刹车失灵”的消息,不少业内人士将矛头指向了特斯拉独有的强制单踏板模式,关于“单踏板模式是否该为车辆失控背锅吗”的话题也引起广泛讨论。

专业人士认为:“单踏板模式”并不意味着特斯拉只有一个踏板,它其实也有刹车踏板和油门踏板,只不过在油门踏板的使用上,特斯拉的设定为:踩油门是加速,松油门为踩刹车。简单说,所有传统燃油车左脚刹车右脚油门已经形成固有认知,特斯拉增加了右脚油门的功能,加速和刹车都可以通过右脚的操作实现,显然是在培养老司机们新习惯。

传统驾驶模式与单踏板模式的切换会扰乱驾驶员的认知,习惯一旦被改变,遇到紧急状况,可能出现严重后果。

律师:智能车推给车主的功能,不应造成安全隐患

专注于汽车维权方面的律师表示:所谓车辆召回,指的是按照法定的要求和程序,由缺陷汽车产品制造商进行的消除其产品缺陷的过程。智能电动车的创新更关乎生命安全。事实上,特斯拉因“幽灵刹车”问题,今年8月在美国就面临集体诉讼。该诉讼指控特斯拉欺诈地隐藏与自动驾驶相关的安全风险,违反其保证,不公平地从自动驾驶中获利,并违反了加州的不公平竞争法。但从国内媒体报道的事故看,如确是因为车辆缺陷造成事故,按照法律规定,应按车企责任过错大小承担相应责任。但如果驾驶员违反交法造成事故也构成犯罪。

特斯拉这次召回部分面临软件升级。对智能车来说,强大的软件能力已成为汽车演化的下一个方向,而养成稳定的驾驶习惯、形成肌肉记忆,则需要在很长时间里不断练习。习惯一旦被改变,遇到紧急状况,可能出现严重后果。这需要相关法规的完善和约束。

事实上,监管部门已开始约束软件升级。按照有关法规:今年4月,所有车企的远程升级都要向工信部备案。涉及自动驾驶等改变车辆性能的升级,则需工信部审批才能推送。车企想获得审批,得证明自己推给车主的新功能,符合各项国家法规和技术标准,不会造成安全隐患。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