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93看2019:中国流行乐坛最神奇的年份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经历:有时候当你想找首什么歌听,或者去 KTV 与朋友们点首什么歌来唱时,你会发现那些歌大部分都是十年前、二十几年前甚至更久远的老歌。

中国现在的音乐排行榜都是虚的,真正实打实的流行榜单在
KTV 里面的「本月点歌排行榜」上呢。如果现在的“流行音乐”真的能被叫做是「流行音乐」的话,KTV
榜单上应该看到的是冠军应该是薛之谦,亚军应该是张艺兴、以及吴亦凡、火箭少女等等,可为什么大众发自内心愿意唱出来的却是刘德华、张学友、孙燕姿、周杰伦、那英、王菲等等艺人的老歌呢?

如果一首歌不被大众所传唱,又怎么好意思称自己为是流行音乐呢?然后这一堆音乐和人声贡献者凑在一起的圈子,又怎么好意思称自己是流行乐坛呢?明明知道这些音乐的存活期顶不过一年很快就会被时间遗忘,也要每天不断的生产炮制并有组织的大批宣传售卖你们居心何在呢?

500

(你玩我呢?)

带着这种质疑,我回头一望,发现:

500

原来华语流行乐坛早都没落了。

但比较幸运的是,在没落前我们还曾见证过它的辉煌。

500

华语乐坛在我看来其实分为了多个时期,最繁荣最辉煌的那一段,也就是近些年被大家怀旧得最多的 1990 年代。这是华语流行乐坛第一个辉煌,也是最后一次闪耀,至少从现在的样子看起来是这样的。

500

熟悉中国摇滚乐的朋友就懂,一提到
90
年代,反应都是「魔岩三杰」、郑钧、许巍、以及各种玩五花八门摇滚风格的乐队(后来成为了各种风格代表的一线老炮)。那个年代中国的摇滚乐完全继承上了从
80 年代先驱踏过来的积累(主要是北京、广州两地),于是摇滚乐这个年代的中国已经完全爆发了,全国各地都出现了各种各样有着好作品的乐队。

500

(《中国摇滚编年史(1979~2004》 周北树 2014)

中国摇滚在迎来了自己第一个黄金时期的时候,中国的流行音乐在这十年,也同样开创了一个可以抗衡港台流行乐的辉煌时期。

我们直接看一下这些歌名就能体会得到了,说不定很多歌你都还记得怎么唱:《九妹》、《大花轿》、《中华歌谣》、《九月九的酒》、《走四方》、《大中国》、《笑脸》、《小芳》、《知心爱人》、《霸王别姬》、《真的好想你》、《大哥,你好吗》、《潮湿的心》、《千万次的问》、《雾里看花》、《纤夫的爱》、《天不刮风天不下雨天上有太阳》……

500

曾经我一度以为,没有对于现代过多的失望,就衬托不出对
1990
年代那种辉煌的感叹。但是,当回头去细细品味那会儿的流行歌曲时,发现好作品还真的有很多,并且是良币驱逐劣币的健康发展状态。很多人对那个时代的音乐印象很模糊,我举几个例子告诉大家他们在当年有多能打。

并且,我们只需要看1993年这一年发生了什么就知道了。

500

500

1993,另一个神奇的年份,因为这一年是——

“小芳年”

1993年,崔健带着唐朝乐队、眼镜蛇乐队(中国第一个女子摇滚乐队)、王勇几位大神去了德国,在柏林中国现代艺术展上面躁了一场六个小时的摇滚马拉松专场演出,和德国观众一起全场合唱《国际歌》。

500

500

另外一边,何勇带着自己的报童乐队正在北京海淀影剧院躁摇滚,长发的滚青们相继开着新专辑、新演出的新闻发布会,台湾成熟的唱片业体系被张培仁带到了内地,第一块试验田就是摇滚乐,中国摇滚春意盎然。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在更加主流的流行乐坛这边!李春波大神如天神下凡一般,为流行乐坛横空带来了一首魔性民谣情歌《小芳》,病毒式席卷全国省市县乡镇,成为这个神奇年份的一首最神奇的神曲!

你听这魔性的Solo……

500

严格来说,《小芳》是一首流行歌,但又和当时港台流行的那些音乐完全不同,甚至和欧美苏俄的流行音乐感觉都不同。现代流行乐的根基都是建立在 Jazz 音乐上的,然而,《小芳》作为一首 100% 达标的流行歌曲,她的曲作方式,压根儿就没按这个常规的创作套路来出牌。

500

这首歌的旋律非常通俗接民间地气(如果按布鲁斯音阶来写效果可能就不太对了),歌词的水平更是亲民的口语级别。翻译成人话就是只要你是个中国人,那就一定听得懂这首歌表达的是啥。这事儿换做同样是做音乐的你,你准备写一首跟自己有关的原创作品,但还能让全国人民也能听得懂你这首歌,和你一起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想想就觉得这首歌的宝贵和难得!

宝贵又难得的音乐,还能不会火?现在很多人做音乐,第一出发点是:“能不能火”,而不是:“它是不是宝贵又难得的音乐”。出发点都错了,做出来的流行音乐哪怕品质再高,却不能引起普通大众共鸣,是不是就很能说明问题了呢。

500

所以当时《小芳》一出现就横扫了全国各地音乐排行榜,央视还送出了温暖的助攻,把这首歌的 MTV 直接放在“东方时空金曲榜”栏目滚动播出,又加深了全国人民对这首魔性洗脑神曲的印象。就像在另外一个时空里,那首《最炫民族风》一样。

发行单曲《小芳》的唱片公司是中唱广州公司,李春波是东北人,但是在广州出的名。那些年不是北上,是南下。于是,南下的李春波最终凭借此神曲,斩获了年度全国十大最受欢迎男歌手奖,国内的成绩还让人看到了大陆流行乐可以超越港台流行乐的潜质。作为歌星来说,李春波这一段星路已经成功了。另外一方面,李春波的成功也说明了广东在那个时候傲视群雄全国经济地位。卡拉OK
风后来成为全国现象级的存在,发源地就是在广东,至少在 1993
年,无论是歌厅、小饭馆包厢还是街头的平民演唱摊、居家住户,大家都在玩卡拉OK,《小芳》就是那个时候点歌榜上的头牌花魁——来玩的朋友最喜欢点的就是她。

500

《小芳》,中华流行民谣情歌神曲开山鼻祖,凭借一己之力带动了中国卡拉OK产业的发展,却没能带动中国流行民谣的健康成长。我一度觉得《小芳》是一首非常哥特意味的流行歌曲(来往于内心世界神圣与邪恶的边缘,描绘在爱与绝望之间的挣扎,嘶叫的痛苦和清醒),后来长大了,才知道自己错了。《小芳》就是一首通俗流行歌,她的功成名就是有充分理由的,这不是一个资本买通所有流量铺天盖地宣传能与之对比的事。

流行歌曲,直接反应出的对象就是当下大众的审美文化。审美是人类活动中不可缺少的精神需求,很有意思的是,音乐同样也是,所以大家都知道学音乐是可以提高的自己审美能力的。于是你看,那些简单地、自由的、通俗接地气的流行歌就是大众审美渴求的最佳载体之一。

《小芳》就是那时候大众审美的G点。因为她背后承载着的是广大人民基础,让她理所当然的成为时代的金曲,世纪的爆款。今天我们看到的是什么?神吹海吹的资本方以及水军脑残友军机器人,以为凭骚操作手段就可以把某首歌洗脑成爆款金曲。太可笑了,作为流行文化的一种,流行音乐代表的是大众,大众不认可你、甚至都不知道你,你凭啥可以成为代表大众的金曲啊?!真把自己流量产业的行当,当成是流行文化来打整了?

创作一首歌,是需要有题材的。比如说,薛之谦
2018 年歌曲点击量超过了 2
亿次,距离全国制霸只差三个段位了,那么这些他创作的歌曲,理论上来说都是需要有创作题材的。一般通过歌词直观体现。所以仅凭这一点就能说明此公创作音乐作品的态度非常可疑——因为让人看不懂他在说什么,得猜,而且每个歌迷说的感受又都不一样,于是最后选择一个票数比较高的说法作为官方说法,谁质疑谁挨锤。

500

《小芳》可不是这样的。《小芳》在创作初期的时候,选题动机就很明确——知青题材。这得从当时的社会结构和背景来分析。1993

年,曾经的知青们大部分都人到中年了,而流行音乐对这一年龄段的人群照顾不佳,几乎就是被漠视的边缘状态,但音乐是人类的刚需啊,他们听什么唱什么呢?60~70年代那个特殊时期、也是他们年轻时候的那些“流行音乐”。因为不可描述的原因,对那个时候的流行音乐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上网或向家里长辈了解。

所以,《小芳》的成功,首先就是因为照顾到了这一个特殊群体的内心精神需求和审美渴求。对于知青来说,从城市走向农村,难免不会在某个村里遇见那个“小芳”,但为了返回城市里,又不得不带着伤痛去割舍。青春的懵懂、年少的意气风发、一个个悲剧、一个个遗憾,这些也是一代人的真实青春写照啊!于是《小芳》就恰到好处的通过音乐的形式,缅怀和祭奠了一代人曾经失落的青春。不管是什么年代的人,都是拥有属于那一代人自己的青春岁月的。

但这个群体不够大,还推不到全国性现象级存在的高度。这个高度,是当时另一个更加巨大的社会群体带起来的——农民工。

知青是城市青年下乡,农民工是从农村到城市。要不是为了进城打工可以让生活过得稍微好一点,谁愿意和自己农村家中的“小芳”离别?所以,这首大白话流行歌《小芳》所承载的不只有单纯的怀念,还有她自身就代表着的人文价值与社会意义。

知青和农民工的区别,代表着两种不同“阶级”的区别。但这种带着引号的区别,在《小芳》这首歌中,人类大同了。

反观现在内地各路流行歌星出的歌,感觉也没在照顾哪一个年代层应该有的共性感受。别说大同,将不同派系的粉丝“化敌为友”的作用都没有,还挂在流行乐坛销量排行、金曲排行榜单上。每当看到这种极其侮辱听众智商的骚操作,不想发笑都难。

500

《小芳》这首歌最搞笑的事情就是 21 年后,李春波一纸微博诉状圈到国家版权总局,说方大同的原创歌曲《小方》居然和他原创的《小芳》不仅身形一致,而且副歌还全部是照抄的,但问题是李春波从来都没有把《小芳》这首歌的版权授权给任何人使用过。

关于这件事,我的看法是:李春波是方大同的偶像,一首《小芳》,给予了方大同一颗「就要成为春波那样的音乐人」的决心。在《小芳》的照耀指引下,方大同读到了歌曲中表现“农民工”与“知青”两种巨大社会不同阶层的人类大同之爱,于是在成名后,以一首《小方》,致敬了《小芳》。

说不定“方大同”这三个字都是在致敬《小芳》。


500

《小芳》只是1993年的传说之一,这一年还有其他的传说要之一下。

你听这魔性的音阶进行和中间潇洒而过的吉他Solo……

1993 年的春晚,一首相当有质量的流行歌曲《涛声依旧》惊艳全国,虽然影响力没能撼动《小芳》,但毛宁也借着这首歌奠定了自己在中国流行乐坛一哥的位置。

500

巧合的是,来自沈阳的毛宁和李春波都是在同一时期从北南下广州发展音乐事业,并且都是单

曲先在广东成功,然后继而全国范围成功,《小芳》是这样,《涛声依旧》也是这样。但《涛声依旧》这首歌的文学性却又是《小芳》不能对比的,这主要体现在歌词上。

一起来感受下这首1993年流行歌的歌词:

带走一盏渔火让它温暖我的双眼

留下一段真情让它停泊在枫桥边

无助的我已经疏远那份情感

许多年以后才发觉又回到你面前

留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

尘封的日子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

久违的你一定保存着那张笑脸

许多年以后能不能接受彼此的改变

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

涛声依旧不见当初的夜晚

今天的你我怎样重复昨天的故事

这一张旧船票能否登上你的客船

这首歌歌词的创作灵感来源于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

500

词曲作者陈小奇当时在创作这首歌时,选题是为了反映他这一这代人在当时的文化思想状态(50后),但是却让很多人同时在歌里都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共鸣。

《涛声依旧》多美的一首歌啊!这首歌在当时获得了巨大成功,古典怀旧感浓浓,男女老少都会唱那么几句,后来和《小芳》携手开启了 1990 广东流行音乐的巅峰时代。但《涛声依旧》的最大意义,是促进了中国唱片业开始正式走向系统化和成熟化。

500

现在很多年轻的朋友也许 Get 不到这首流行歌的点在哪儿、它为什么会成为当时的爆款。《小芳》是从选题来分析的,《涛声依旧》可以从歌曲表达形式去分析。在我看来,《涛声依旧》是一首新古典主义的流行歌曲,逼格吊打内地现在那些翻书凑词的古风音乐人。

其实在 1990 年代,新古典主义正在回潮,这不仅体现在当时的文坛、诗坛,也体现在了流行乐坛。新古典主义流行音乐,反映的是现代人的思想情感,但是是借用古典文学的表现手法来创作现代流行歌曲,说简单点就是用中国古典传统的意境来表现当代人的情感和精神层面。

这一类作品
1990 年代有很多,比如陈少华 1994
年的歌曲《九月九的酒》,化用的是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黄安的《新鸳鸯蝴蝶梦》化用的则是李白的《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汲取中国古典传统文化的还有当时的金属乐,比如唐朝乐队的《月梦》、《梦回唐朝》甚至乐队本身,更是直接汇合了大唐文化与重金属文化。这些走心的作品,想不火都难。

而这些歌曲在当年能够火爆流行,更是直接反映出了 90 年代中国大众对于流行歌曲的审美提高。

500

《小芳》与《涛声依旧》是 1993 年大陆流行乐的主要爆款,但这一年还有很多优秀的作品问世。

中国内地 Rap 教父尹相杰和于文华在这一年参加了央视和国音协的选秀,拿下了首届 MTV 大奖银奖与“九三”之春金曲金奖的金曲奖和金奖,并且还拿下了北京卫视的回声十佳金曲奖和第三届金唱片奖。

尹相杰和于文华演唱获奖的歌曲来自一首诞生于 80 年代末的流行歌,原唱是余凤兰和李天培,1989 年教父教母翻唱后没火,直到 1993 年参加比赛在全国播出,这首歌才火。

500

对了,这首歌叫做《纤夫的爱》——“妹妹你坐船头,哥哥我岸上走,恩恩爱爱纤绳荡悠悠”。

500

同样在北京,央视职员谢东一首《笑脸》让无数年青人找到了属于自己价值观的流行歌曲——“书上说有情人千里能共婵娟,可是我现在只想把你手儿牵”。这首歌的歌词立意最有意思的就是当时候的年青人的恋爱观已经不是 80 年代的“但愿人长久”,而是应该把握当下。

500

《笑脸》就是个好例子,因为它唱的、所代表的就是 90 年代新一代年轻人的价值观,可以类比的作品是郑钧那首带着布鲁斯味道的《赤裸裸》。

500

1993 年的中国流行乐坛的中间力量是广东。这一年,年仅
21
岁的高林生签约广州白天鹅音响公司,发行了首专《牵挂你的人是我》不久后就拿下了白金销量;从北京南下广州的林依轮签约广州新时代影音公司,发行个人首专《爱情鸟》一战成名,蝉联广东音乐台排行榜
9 周冠军,从此开始了自己的星光大道,新世纪之后摇身一变成为了亿万家业的商界精英。

你听这魔性的律动,93年的中国流行放克,林依轮没有标榜过自己是中国流行Funk的领路人吧!

500

林依轮是我认为的中国流行乐坛两大奇男子之一,另外一个是景岗山。

景岗山这个名字最容易让人产生的误会就是分不清景岗山与井冈山的区别。86 年就出道的景岗山先是发了两张专辑《景岗山专辑》和《心声》,然后还演了《浴血红马车》和《青春冲动》两部电影。

500

80 年代末与 90 年代初有一个信仰缺失的特殊时期,1991 年景岗山演唱了《井冈山上太阳红》和《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收录在红色歌曲专辑《红太阳》中。这张专辑的磁带,在当时销量达到了 720 万盒的惊人纪录。

500

其实光从他的作品名字就可以看出,景岗山最先还是个阳光直男形象。直到在 1993 年这个神奇的年份,这个男人遇到一个神奇的公司,从此成了一个画风神奇的男子。

500

1993年,景岗山正式签约大地唱片。钢铁直男成功转型小鲜肉。

500

说起大地唱片,就又不得不提到何勇,因为那会儿躁着朋克的何勇也在大地。大地当时想要把何勇包装成一个看脸吃饭的偶像歌手,走校园民谣路线。何勇不从,说我是干朋克的,拒绝成为一个看脸吃饭的偶像派;大地这边这不从,说何勇你要长相有长相,要才华有才华,你就这么干。

500

(英俊帅气的何老师在红磡,1994)

事情的结果就是何勇从大地离家出走,直接投奔了张培仁的魔岩文化。要不然,魔岩三杰的名单中就没有这位大爷的名字了。

1993 年对于景岗山来说是关键的一年,大地对他进行的成功转型,让他获得了大量的民间基础,以至于 1996 神专《我的眼里只有你》出现后不久就火遍了全国。

你听这排山倒海的前奏编排,还有华丽的 Bass line、萨克斯Solo,哪一样不是实打实的音乐实力技巧?光凭这一点就是 2019 浮躁的现在做不到的。

500

只不过比较遗憾的是,2003 年,景岗山出了一件事:

500

相对来说,那时候大众对于明星此类事件,普遍持“态度诚恳、有错改之”的宽容态度。不过在这个事件后,景岗山淡出了歌坛,一是和前黑豹乐手栾树、零点乐队乐手周晓鸥一起搞了个摇滚乐队,二是主要就在影视圈发展了,演技之精湛。再次见到景岗山尊荣的时候,还是《新西游记》里面的那个画风奇特的文殊菩萨,看着这个菩萨,听着他治愈的《我的眼里只有你》,冲击力也是真的很大。

500


500

90年代初有很多杰出的女性音乐人代表。

你听这魔性的前奏编曲和Solo:

比如
1992
年,毛阿敏借着《渴望》已经奠定稳了内地流行歌坛一姐的地位;李玲玉拿到了中国唱片总公司颁发的金唱片奖;歌手成方圆获得了国务院颁发的“专家特殊津贴”;另外一边的广州,杨钰莹也凭借专辑《风含情水含笑》创下了国内歌手的专辑销量纪录(100万盒磁带)。

500

这些女性音乐人起到的时代作用并不只是贡献了几首好听的歌曲,而是她们通过自己的音乐,不约而同地表现了中国女性在摆脱传统爱情角色后的独立自尊。

那一年还有一颗闪耀的星星。

1985年,一位来自重庆奉节的姑娘考入了四川舞蹈学院学习曲艺,3年后就进入了四川省曲艺团担任清音独唱。1989年,19岁的她孤身一人来到北京追梦音乐。1993
年,这位姑娘带着自己的乐队发行了第一张全长流行专辑,并且拿下了 150
万专辑销量,第二年继续发专拿奖,第三年就代表中国流行歌手的代表,又带着自己乐队参加丹麦、瑞典等国家的国家级欧洲巡演。

500

这颗闪烁的星名字叫陈琳,那张出道首专就是《你的柔情我永远不懂》。随后的十余年,陈琳作为中国流行音乐的中流砥柱,带着自己的乐队拿下了一个又一个音乐奖,只是谁也没想到的是,2009 年,她在七楼将自己化作了一只蝴蝶,飞向了属于她的永恒,成为夜空中一颗最闪烁坚强的星星,终年 39 岁。

1993 年的故事还有很多,经典优秀的流行音乐数不胜数,但大多数传唱度高的歌,都具备了人文关怀价值,也就是说多数内容都和老百姓是有直接关联的:比如反映对于社会迷惘与困惑、表现个人感情情绪的、反映大众价值寻求的、反映新一代年青人价值观的,等等。

流行歌曲对应的永远都是社会现状,90

年代的中国社会正在急剧的转型,市场经济的繁荣自然带动了流行音乐的繁荣,这是符合自然发展规律的,流行音乐是国民生活的一部分必要存在。更关键的是,大陆的流行歌曲在这个时候开始逐渐摆脱模仿港台的套路,并创造了根植于中国大陆的审美性和艺术性,还都相应获得了成功。

所以,如果现在的流行音乐所呈现出的是繁荣景象,那么其背后只有两种可能,一种是我们的市场经济繁荣,一种是经济急剧的萧条——毕竟好莱坞就是这么成立起来的。

中国当下的流行歌曲丧失得最厉害的就是理性的光芒和精神的信仰,普遍都是题材狭隘、歌曲创作模式化套路化,流行音乐就是向市场调情的工具。1990 年代的流行音乐,整体感觉是这一代人的精神面貌和价值观念都是积极的,充满希望的,审美性、娱乐性也在逐渐增强。

作为社会心理窗口的流行歌曲,它的喧嚣就是社会的喧嚣;它的浅薄就是这个时代的浅薄;它的浮躁也就是社会的浮躁。

500

500

中国是什么时候有流行音乐的?

这个事情很有意思,因为我曾一度以为中国的流行音乐是从 80 年代才开始有的。然而事实是,中国的流行音乐,崛起是在 1980 年代,诞生却是在 20~30 年代,和美国流行音乐也就是现代流行音乐的起步时间是一致的。

1920

年代,一个特殊时期。这时候其实上海百代公司、上海胜利唱片厂、大中华唱片厂这些“大厂牌”已经开始在落地投产唱片了。由于特殊时期的特殊原因,中国现代流行乐坛的兴起,多数也是因为流行于上海的爵士乐为国人创作自己的流行歌曲打下了扎实的音乐理论基础。1927
年,中国电影配乐的开山鼻祖黎锦晖(也是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的配乐师)的《桃花江》、《毛毛雨》就是中国现代流行歌曲最早的起源之一,那时候也有周璇、黎莉莉等中国流行音乐的第一代歌星。

500500

然而
1927
年是我国大革命失败的年份,加上后来的抗日战争时期,一大批反映工农大众和抗日救亡为主要内容的歌曲涌现出来,还有条件听流行歌曲的地方不是租界就是各种小洋楼里,流行音乐这时候就像南朝皇帝在江山摇摇欲坠时还在西子湖畔的轻歌曼舞——国破家亡的时候,前线在浴血奋战,你们岂能还在大后方听唱这些靡靡之音的“黄色歌曲”?

抗日战争之后的故事还没有完,所以一直到 1980 年代末期之前,几个大的特殊时期让中国刚刚有的流行歌曲文化直接断了层。要知道在 80 年代早期,邓丽君的情歌仍然被认为是靡靡之音的黄色歌曲,不能听,也不能公开唱。

500

但更有意思的是,当年 20~30 年代搞流行音乐的那一批音乐人,后来很多都去了香港和台湾。于是,1950
年之前的香港,流行的其实是上海带去的国语流行。直到 1974
年许冠杰发行了《鬼马双星》专辑,才真正意义上揭开了香港当代流行乐坛的序幕;两年后的
1976,许冠杰再次推出经典专辑《半斤八两》,正式宣告了香港粤语流行歌的市场成熟形成(后来还分别拍了两部同名电影)。8 年后的 1984 年,香港流行乐坛正式进入天王巨星时代,第一个天王就是谭咏麟。

500

台湾也是一样。1960

年之前的台湾流行乐坛,台湾自己的原创非常少,而且唱片业极度不健全,大部分音乐作品还是在翻唱旧上海带过去的那些歌。台湾本土音乐人比如歌手,想要发展自己的音乐事业怎么办?那时候全亚洲的音乐中心在日本,所以才会有很多台湾歌手去日本发展,比如陈美龄、欧阳菲菲等,也有留在台湾本地的比如姚苏蓉和邓丽君,也是去的香港发展。而她们能在香港迅速获得成功,同样得益于港台都汲取的同一根源——20~30年代的旧上海流行音乐。

直到 1970 年代欧美音乐在全世界的覆盖熏陶下,台湾才出现了一批创作型本土音乐人,在结合了旧上海曲风和台湾传统民谣后,为台湾开创了自己的流行乐坛,比如左宏元、庄奴等先驱。但台湾的原创力直到 1990 年前都依然不足,要不然也不会有后来张培仁代表滚石唱片去北京拓展原创音乐人这样的事了。

所以我们断层了几十年,在西方世界用了近百年时间完成的事情,我们在 1990 这十年间就“弯道超车”了,这样做的结果就是现在很难再有一首脍炙人口且人文性和音乐性都兼并的流行歌曲出现。

听来听去都是各种花式爱情歌曲。

然而,当一个社会的流行音乐中爱情歌曲呈现泛滥成灾趋势的话,只能说明一件事:当代人精神信仰缺失之严重,心灵荒漠化程度之普遍。

500

1993
年这一年几乎就可以吊打新世纪整个10年代,内地的流行乐坛开着历史的倒车离普通百姓越来越远。可是,音乐中凝结的历史往往都是最真实的历史。回顾
1990 年代的音乐,无疑不是回顾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的整个转型节奏,因为流行音乐所承载的可不止有一代人的记忆这么浅薄。

流行音乐之所以能被称为是“社会理性的窗口”,是因为它是每一个人甚至一代人成长的真实记录,也是一个社会成长历程的真实记载,通过不同的流行音乐以及所含代的人文价值,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民族心理变迁的真实历史,可以看到当下社会的状态,这就是中国流行音乐的文化价值所在啊!

流行本身就是一个充满悖论的词语,一切流行的最终都会变成“过时”,流行本身的意义就是对自身的否定。流行音乐是我们这个时代最真实的记录,是当代人精神状况、心理面貌最真实的记录和反映,这就是流行音乐存在的意义。

所以,当你想通了这一点之后,也许就会感受到:浮躁浅薄,那也只是社会的浮躁与浅薄,而不是流行音乐自身携带的先天缺陷。

所以,当你想通了这一点之后,当你在评价一首流行歌曲的时候,再也不用和脑残粉唇枪舌战,因为实在是没有必要。

好的音乐一定还是有的,只是需要自己去发现。

如果觉得发现好的音乐很困难,那不如自己学音乐,自己来创作出好的音乐。

今日互动

当年的华语乐坛,你印象最深的歌手是谁?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