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创办范氏义学,范氏家族得以振兴

【本文来自《为官之道 商鞅不如范仲淹》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 山回路转
  • 范氏义学只能姓范的宗族读,姓朱的不能读。

范氏义学在苏州,朱家在山东,当然不能读的啦!而且义学主要是由其次子范纯仁将其制度规范化的。

由于其生父范墉是跟随着吴越国归附宋朝而来的,归附宋朝的十几年以来,范墉先后辗转河北、四川、徐州等多地为官,拿着十分微薄的俸禄。去世后,三个儿子的年纪还小,孤儿寡母自然很难生存下去。范仲温只有六岁,二子范仲滋也不过四岁。仲温和仲滋返回故里,被范氏宗族所收养。因母谢氏只是一个妾室,作为一个妾室,在丈夫去世之后,带着只有自己的儿子范仲淹改嫁别处。

在朱家,范仲淹看到朱家兄弟浪费严重而去制止他们浪费,口角中范仲淹才知道自己并不是朱家的人,于是就只身一人学生宿舍居住。连日常的温饱都成了问题,甚至到了“断齑画粥”的地步。范仲淹的生活过得如此清贫,但他依然不愿意返回朱家。

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范仲淹与母亲约定“十年之期”的第五个年头,叫着“朱说”的范仲淹考中了乙科第九十七名,被朝廷任命为广德军司理参军,已经实现了自立,并在第一时间接回了母亲。 

不过,直到后来范仲淹功成名就以后,他依然没有忘记朱家继父的养育之恩。

范仲淹后来虽然重返苏州,改为了范姓,但是仍然念及朱家的养育之恩。于是,奏请朝廷追赠继父为太常博士,朱家的三个子弟也因此受到了封官,并为范家购买四百三十六亩土地作为义田。

除此之外,范仲淹在朝廷为官的时候,朱家人还曾经写信对他说:“居官务必要小心廉洁”。

范仲淹通过多年的勤学苦读,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使他步入了仕途。然而,他一直有一个心愿,那就是希望“能够重回范家,认祖归宗”。

然而当范带着母亲回到姑苏,准备认祖归宗的时候,却遭到了范氏家族的断然拒绝。

范仲淹坚持说:“我只是想回归本姓,并不会惦记范家的家产!”

尽管都把话说到这个份上了,但在现实的利益面前,范氏家族依然不同意范仲淹回归本姓。

一直到宋真宗天禧元年(公元1017年),范仲淹才求助于朝廷,请求下旨让自己认祖归宗。因此,在皇帝的圣旨面前,范氏族人不得不答应让范仲淹回归范家,认祖归宗。

然而,自从范仲淹重新回到了范家,范氏家族得以振兴起来,人才辈出,正式开启了长达900年的辉煌时代。

而这所有的一切,都要得益范仲淹所创办的范氏义庄。

在范仲淹年近六十岁的时候,购买了一千亩良田,称之为“义田”,以此来作为范氏家族的产业,希望能够永久经营下去,史称“范氏义庄”。范氏义庄还尤为重视教育,这种教育方式称之为“义学”。

范仲淹的次子范纯仁秉承父亲的意愿,大力支持义学的发展,形成了一个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创举,后来被范氏子孙不断发扬光大。从北宋年间开始,一直到民国时期,期间的九百年以来,范氏义庄始终不曾衰落,这当然与范氏家族的人才辈出是有很大关系的。

范氏家族的这些人才中,他们有的善于管理经营,有的善于法律制度,才保证了范氏义庄长盛不衰的发展下去。

从范仲淹回归范氏家族开始,再到置办千亩义田,然后以此为物质基础,济助族人,创办义学,制定家规和祭祀祖先,终于完成了一个数百年来社区自治的范氏家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