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大校长谈就业:大学生不再是天之骄子,企业不喜欢跳来跳去的人

未来网北京3月19日电,据悉,2018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预计820万人,如何才能找到好工作?什么样的工作是好工作?什么样的人才能找到心仪的工作?

全国人大代表、武汉大学校长、中科院院士窦贤康说:“现在已经不同于20年前,大学生不再是天之骄子,需要调整好心态;社会需要的就是好工作;品德高尚、吃苦耐劳、忠诚、勇于奉献的人才更被青睐。”

500

全国人大代表、武汉大学校长、中科院院士窦贤康 来源:视觉中国

大学生就业需调整心态,忘记天之骄子的身份

教育部党组成员、教育部副部长林蕙青此前表示,2018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预计820万人,就业创业工作面临复杂严峻的形势。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2010-2017年的毕业生人数按照2%-5%的同比增长率逐年增长,近7年间累计毕业生人数达到5706万人。而201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预计上升至820万人,再创近10年毕业生人数新高。

又临近毕业季,今年的就业形势将会如何?

窦贤康认为,大学生毕业人数不断创新高,一方面表明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了,毕业生越来越多;另一方面就业压力也相应增大了。中国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社会需要越来越多的高水平大学毕业生,这是潮流。

“我觉得大学还是要把学生培养得更好一点,培养成社会更需要的人。同时,大学生也要有心理预期,调整心态,现在跟我们80年代的感觉是不一样的,那时候急需大学生,而现代社会则需要从事普通职业的人,天之骄子的意义不存在了。”窦贤康继续说道:“大学也要进行调整,培养更多适应社会发展的学生,学生首先要学习,其次要适应形势的发展,调整好心态,在社会上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

为了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高校该怎么调整?

20年前,一个普通大学培养的毕业生都是社会需求的,而学生现在学的专业,毕业时可能已经不符合社会需要了。

对此,窦贤康表示,与省属院校或一般院校相比,一流大学调整的幅度要更大一点。“因为文凭本身不能支撑你在社会上找到工作了,这就需要让自己在大学学到的东西是社会需要的,比如养成良好的品格、品德高尚、吃苦耐劳,与人友好相处的素养等。现在就业压力那么大,迫使大学生要不断加强自身素质训练,才能在社会上找到工作。”窦贤康补充道。

好工作不是高起点,而是社会需要的

寒窗苦读12载,都希望大学毕业时能找一份好工作。那么,什么样的工作才是好工作呢?

在窦贤康看来,人都有不断成长的过程,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在基层干过。如果大家都把在北京、上海的外资企业找一份起薪很高的工作当作目标的话,那就要调整了。目前,我国广大农村和西部地区还需要很多老师和各行各业的人才,去那些地方,可能会成就一番事业。

对于高校而言,培养什么样的学生才能适应社会需要?

窦贤康认为,随着毕业生越来越多,社会面临着科学发展,社会现代化程度越高对劳动力的需求则越低。就业形式倒逼学生适应社会,也使高校调整学科设置,以培养更多的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最关键的还取决于学生个人的素质,如果谈吐不好,不能与人友好相处等,就业就会出现问题。

忠诚、勇于奉献的人更被青睐

高素质的人更容易找到工作,什么样的人才能称为人才呢?

窦贤康说:“从社会定义来说,社会需要的人都是人才。比如上次北京某商场发生了突发事件,那个女警察和逆行的保安都是行业的人才。敬业的人,又能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都是人才。社会需要各种人才,能把地种好就是好农民,把课上好就是好老师。在大学里,把科研和教学工作做好的就是人才。”

面对企业招聘的门槛,什么样的人才是他们眼中的菜?

“首先得有才华,而且,企业对忠诚度有要求,希望你有献身精神,不喜欢天天跳来跳去的人,包括团体合作精神,越大的企业越关心这些素质。”窦贤康补充道。

曾经,九零后的孩子被认为心态不是很稳定,不喜欢干的事甩手就离开,如今,零零后已经走进大学校园,如何看待他们的就业择业呢?

窦贤康表示:“社会本来是变化的,大学毕业就业后发现某个企业的文化不太适合自己,随着能力不断的提高,会找到更多、更好发挥自己才能的地方,这很正常。我一直不觉得哪一代人比哪一代人更值得担忧,时间在变,我觉得他们比我做得更好。”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