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区西夏何以对抗宋辽金三朝?

500

NO.1854 - 西夏如何生存

作者:季风 / 编辑:冷小军

投稿,转载与商务合作,请联系微信号potereio

历史学家黄仁宇曾经这样评价两宋的孱弱:与汉唐不同,两宋面对的不是松散的部落联盟,而是具有极高社会组织程度的国家。他们在社会动员能力、物资储备等方面都是匈奴、突厥这样的部落联盟无法比拟,所以两宋面对的是全新的对手,不能再用传统的手段去应对。所以,两宋的相对弱势是情有可原的。

不过,这种说法却解释不了一个政权的存在,那就是西夏。与同时期的北宋、辽、金相比,西夏的领土面积、人口总量、经济规模都十分有限,但西夏却在重重压力下坚持了近两百年,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

500

这个奇迹,依托的是与体量不符的西夏的强大军事实力。当然这是相对的,遇到开挂一般的蒙古人,西夏的军事力量被全面碾压,最终落得一个国灭族亡的悲惨结局。不过在此之前,西夏凭借强大的军事实力如同一只打不死的小强一,顽强地生存了近两百年。

翻开史册,仔细琢磨可以发现西夏军事实力的强大体现在下面五个维度上。

首先是与自身体量不太符合的强大军事工业。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冶铁与铁器制造就是一个国家军事的基础,这两项正是西夏手工业最重要的生产部门。建立西夏的党项人并不是单纯的游牧民族,其农业和手工业都具有相当的水平。尤其是手工业的兵器制造业,西夏是当时华夏大地上傲视群雄的存在。

500

宋钦宗

北宋太平老人的 《袖中锦》 中列举当时世人认为“天下第一”的物品,西夏剑赫然在列,与契丹的银饰马鞍并称。甚至北宋末代皇帝宋钦宗佩戴的随身宝剑,也是来自西夏的。除了剑这种偏礼仪性的兵器外,西夏人制作的刀、矛等兵器质量都堪称一流。

除了这些近战兵器。西夏的甲胄、远射兵器也是上上之选。其制作的神臂弓、冷锻甲在当时也是享誉一时。在著名的西夏法令《天盛律令》中,对于兵器制作,尤其是铠甲的制作上有着极为严格的规定,从官方层面上保证了兵器的质量。 

500

现代人复原的西夏武士形象,来自于《中国古代军戎服饰》

其次是庞大的兵力规模。在当时的中国,西夏可能是诸多政权中少数几个能够做到全民皆兵的存在。在夏景宗元昊正式立国之前,党项氏族部落就已经实行了全民皆兵的制度。1036年,元昊称帝前夕,又对军事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

原本的部落征兵制规定,部落成员一家为一帐,以族帐为最小单位进行征发。所有15-60岁的男子都是兵丁。每家只要有二丁者,取身体强壮者为正丁,另一丁则为负赡,称为一抄,成为最小军事单位。如果家中有四个男丁的,则抽两抄,其余丁男称为空丁,可以不服役,但可以顶替其他丁男为负赡兵,也可以顶替正军中羸弱者担任正军。

在战争中,正军作为冲锋陷阵的主力使用,负赡则充当随军杂役,负责后勤及运输任务。在西夏军中,正军和负赡的比例通常是一比一。但在首都兴庆附近的兴、灵地区的镇戍军中,这一比例上升为一比三。

西夏建国初期,由于与北宋战争频繁,西夏不得不进一步扩大征兵的范围,真正做到了全民皆兵。在西夏大安八年(北宋元丰五年)九月,为争夺永乐城,西夏大规模征发百姓为兵,达到了“十丁抽九”的骇人程度。 

500

正在召开军事会议的梁太后(穿银白色铠甲者),近处有两位执行护卫任务的女兵,即所谓的麻魁(图片来自纪录片《神秘的西夏》)

为了补充兵力不足,西夏甚至连女性也征发入伍,组建了中国古代社会唯一一支成建制的女兵部队,也就是所谓的麻魁。近乎疯狂的军事化,才保障了西夏以极为有限的人口在鼎盛时期有一支总兵力六七十万人的军队。

当然,这样庞大的军队并不都是常备军,很多都是战时征集而来的,甚至战时军队的给养、装备都需要自己准备,这与唐初的府兵很像。或者说,府兵制就是强化过的部落兵役制度。这种制度注定不可能长久,但在西夏初期确实是其兴盛一时的依托。

500

西夏武士复原图

说了武器和兵力,西夏军事强大的第三层面在于军事制度上。西夏军队在性质与任务上可分为皇帝侍卫军、中央军和地方军三部分。

西夏皇帝的侍卫军规模不大、《宋史·西夏传》记载:元昊建国之初“选豪族善弓马者五千人迭直,号六班直……铁骑三千,分十部。”

五千人应是皇帝的侍卫亲军,也是用来控制部落豪强的“质子军”。这与后来成吉思汗的怯薛军有异曲同工之妙。铁骑三千是皇帝的亲信卫队,分编为十队,每队三百人。这支队伍都是重甲骑兵。无论是班直还是铁骑,作为皇帝的亲军,待遇自然是整个西夏军队中最好,不仅有良好的物质条件,还有较多的晋升机会,自然忠诚度极高。 

500

冲锋的铁鹞子,同样也来自于纪录片

比起皇帝侍卫军,中央军的规模要大得多。《宋史》中记载,西夏有十万擒生军,主要任务是捕获俘虏,对于人口有限的西夏来说,活着的廉价劳动力比首级的价值要高的多。除了这十万人的军队外,首都附近驻扎有两万五千人的精锐,装备精良,甚至每一名正军都配有负赡三人,这是其他部队无法企及的。

地方则采取类似于后世军区制度的监军司制。元昊建国时,设置了十二监军司驻扎各地,负责当地的军事任务。后世虽有所改置、或增置,但这种制度基本延续了下来。

相对于宋代复杂的军队组织模式,西夏的军事制度要简单得多,反而更高效。几次对宋战争中,这种高效比较多的显示出来。 

500

进攻中的西夏骑兵,来自电影《敦煌》

军事制度除了不同军事单位的设置,还有多兵种的合理配置。西夏军队不只有骑兵,单纯依靠铁鹞子包打天下。西夏军队中还有精锐步兵的横山步跋子,甚至还有炮兵这一新锐兵种。当然此时的西夏没有后世那种火药动力的火炮,而是专门的抛石机,也就是所谓的旋风炮。可以发安设拳头大的石头,使用者被称为“泼喜”。

后来西夏又仿照宋朝制造了火蒺藜(最原始的爆炸类兵器),进一步增强了炮兵的战力。在西夏进攻平夏城的战役中,就有西夏炮兵参战的相关记录了。

除了这些常规兵种,西夏还创造了一种十分缺德的兵种——撞令郎。说它缺德是因为,撞令郎实际上是被俘获的汉人中强壮者组成的队伍,通常执行最危险的任务,以减少西夏正规军的伤亡。这种损招后来还被金、蒙古等政权学去了,尤其是蒙古人更是把这一招玩到了极致。

500

当然这是另一个故事了。

第四个层面则是严酷的军法制度!西夏最为著名的《天盛律令》中有三卷,专门规定军事行政,而整个律令也只有二十卷。这三卷有十六门、一百九十九条。除了这三卷以外,第七卷也有三门五十七条的内容涉及军事行政法规。

这些法规对所有绝大多数军事行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都有规定。相关的奖惩制度十分明确!任何军人立功或者犯错都可以在其中迅速找到内容予以对应,为赏罚公平奠定了基础。西夏甚至有一部专门的军事法典《贞观玉镜》,进一步细化了奖惩制度。

500

西夏王室陵墓

令行禁止,这是一支军队战斗力的重要保障,良好完善的军事法律对于实现令行禁止至关重要。

第五个也是最后一个层面则是西夏务实的对外政策。作为从夹缝中逆势成长起来的弱小势力,西夏一直争取在几大强者间谋取平衡。这在元昊的祖父李继迁身上就所体现。

李继迁在地斤泽打起旗帜,反对宋朝的时候就积极争取契丹的援助。李德明执政时期,更是向宋、辽两国都表示友好,以便集中力量向西发展。

500

西夏立国后,秉承着类似的方针,绝对不会同两位大佬同时撕破脸皮。元昊立国之初,为了集中力量进攻北宋,对辽各种服软。河曲之战前,则向宋称臣,以集中力量对付辽兴宗的威胁。

谅祚在位期间,因为对辽关系紧张,所以对宋缓和。梁太后掌权后,宋夏战争再度爆发。对辽的态度又发生了改变。到了宋哲宗时期,面对气势汹汹的西军,西夏对辽几乎达到了硅铁的程度。

辽和北宋灭亡后,西夏更是在各种势力间谋取平衡,不轻易与任何一方交恶。后来西夏之所以灭亡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内部动乱的大背景下,对外政策屡屡失误,与蒙古、金的关系同时恶化。

500

蒙古骑兵

发达的军事工业、较为强大的军队、合理的军事制度……几个因素共同作用让西夏盛极一时,但最终却无法阻挡历史的大潮。蒙古人成为了唐末以来中华大地诸多势力角逐的最后赢家,有其必然,也充满了偶然。想不到的是,西夏的很多制度被蒙古人所采纳,深刻影响了元代历史的发展轨迹,不过这就不在这篇文章的讨论范畴之内了。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