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仅把长城视为“堡垒”,那就太小瞧长城了,而且也没搞懂长城的用法

【本文来自《所谓长城无用论》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认为长城就是“堡垒”的可能并没有搞懂长城的用法,那种守军躲在墙后,用滚木礌石打退敌人进攻的场面其实在大部分的长城上都不会发生。

长城的真正用法是减速带+早期预警+经济封锁。

绝大部分长城上是没有人的,除了一些重要的关隘节点比如嘉峪关等,其他地方的长城一般只有少数人驻守在各个烽火台上。所以看上去似乎只要四肢健全就能从无人看守的城墙上翻过去。

但事实上长城是依靠中国当时边境的山脉丘陵等地形设置的阻止骑兵通行的建筑,那些城墙确实可以在无人看守的情况下被人翻越,但马不行,而没有马的游牧民对中原的威胁还不如一群流民,至少后者人多。

而如果游牧民集结大部队强行翻越或拆除无人值守的长城呢?那么这样的大动静必然会被烽火台发现,然后就是中原守军以逸待劳,等着一群刚干完拆迁和搬运工累得和三孙子一样的游牧民撞上自己的阵地。

所以游牧民在长城体系彻底联通以后,大部队想要进入中原就只能走固定的几个关口,而这些关口常年驻军,城坚池固,众所周知绝大多数时间游牧民是没什么太强的攻城能力的。

这就引申出了长城体系最大的撒手锏——经济封锁,游牧民为什么要进中原?物质丰富,有大量游牧民的生活必需品。那么啃不动我买总可以吧?可以,但价格是我说了算,100%的卖方市场,想要生活必需品,拿马来换,还不能还价。

这种一环套一环的体系本质上就是不停削弱草原游牧民的攻击能力和攻击欲望,在设计上是极为精妙的。(其实宋辽,宋金之间的贸易交流也有一定的这类效果,但因为宋朝不掌握长城,所以没有阻止对方掀桌子的能力,因此处处掣肘,做的非常不好)

长城体系雏形出现于秦(之前长城没有联通,只能算是各国以邻为壑的手段),成熟于汉,并在之后一直压制游牧民,直到唐代因为领土扩张,长城已经变为了内地才失去作用,而后的宋代则因为先天不足,一开始就没能掌握长城体系,导致辽金西夏蒙古等势力的做大,而明朝再一次掌握了长城体系后,直接把蒙古饿回了原型,满清(建奴)在前期也差点被拖垮,但明朝人祸太严重,好体系也架不住硕鼠不停挖墙脚,人出了问题再好的体系也保不住你。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