毋庸讳言,把价格管死,是当年计划经济的一个弊端

【本文来自《计划经济时代,凭票供应的原因不在于供销社,而在于物资匮乏》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当年我们这里供销社收购农民的毛猪是0.51元/斤,屠宰后卖给城市居民0.72元/斤,猪下货按半价。这个价格是五十年代确定的,一直到七十年代末80年代初,副食品价格改革时才提高的到1.01元/斤!我们这里猪贩子收购价一般比供销社高点,但是算上国家奖励,吃不了多少亏。当然有些死猪病猪供销社绝对不收,只能偷偷的卖给猪贩子。

这也是城里人不愿买集市上的私人卖的猪肉的原因吧!

    因为收购价是50年代定下的,农民当时养猪不用买工业饲料,主要是剩饭菜、酒厂的“酵糠”掺和点低价值的粮食以及地瓜秧、水葫芦、豆饼类,所以成本很低。一头猪卖个8、90元、100多元,这个数在当时可以说是“大钱”了。到了七十年代,随着饲养量增加,再用这种方式养猪已经不行了,必须增加粮食饲料(当时还没有工业饲料)再以这个“0.51元/斤”收购显然不合适了,收购价是上级确定不能擅自提高,只能增加奖励来收购。

   毋庸讳言,管死价格,是当年计划经济的一个弊端,影响了农民养猪的积极性。后来国家提高了收购价格和销售价格,农民的积极性一下子上来了,记得当猪肉1.01元一斤时,猪肉市场一下子变成了“买方市场”,过年过节时满大街都是目不暇接的公家和个人的肉摊。国家为了不降低职工的生活,同时每人工资里加了每月5元的副食品补贴。

   现在生猪、猪肉市场完全市场化,猪肉最低时6、7元/斤,毛猪3、4元/斤,养猪户欲哭无泪,忍痛赔本出栏,消费者兴高采烈,但也不能吃太多。最高时猪肉28-30多元/斤,接近40元,毛猪20多元/斤,养猪户欢天喜地,消费者望肉兴叹,国家从国外大量进口猪肉进行调节。这可能是市场经济的弊端吧!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