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人上岸不能走路?我翻了宁波地方史和英军战记,发现林则徐并没有说错

再说一个“纸上得来终觉浅”,做事永远是最难的案例。

我是宁波人,前段时间我偶尔翻宁波地方史,然后看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东西。

当年鸦片战争时期,英军是来过舟山和定海的。

但后来又撤走了,为什么呢?

-----除了定海人民的英勇抗争之外,还有一个因素就是非战斗减员

英国自己的记录是这样的

 英国随军记者奥塞隆尼曾在《对华作战记》一书中对1840年7月13日—12月31日英军在舟山的疾病状况作了详细记录,据不完全统计(仅有陆军部分,缺少海军记录),英军因病死亡448人,其中死于痢疾者为218人,死于间歇性发烧者91人,死于腹泻者70人,其余的为各种不知名的疾病致死者(可能是交叉感染,症状复杂,不易判定为何病)

也就是单一个舟山就非战斗减员448人。

中国这边,定海保卫战等资料也记载了,当年定海居民确实执行了坚壁清野的战术,拒绝向敌人供应粮食、蔬菜和鱼肉,并堵塞水井,污染水源,对英军造成极大杀伤。

整体来看,到1841年1月,英国4000人的军队只剩下1918人,当然这不包括义律在1840年11月前往广州谈判时带走的部分部队,但这部分人数极其有限。这样算来,英军在半年内竟然损失了1000多人。

也就是说,4000英军,1000多人非战斗减员,这个比例非常夸张。

不过这不是全部,我还看见了更有意思的东西。

首先就是英国自己各部队战损差异,
马德拉斯炮兵在稻田中安营扎寨,死亡人数最多;孟加拉志愿军驻扎在定海附近低洼的潘松地区,就连很多强壮的士兵也遭到了死亡的厄运。而英籍第18团的损失则相对较少,这与他们从一开始就驻扎在城郊的海滨有关;印度籍工兵营驻扎在城西空旷、地势较高的地方,虽然工作最艰苦、暴晒最充分,但他们中却很少有人送命。

其次就是非战斗减员这事,只针对英国,咱们这边似乎不太影响。

“受鸦片战争的影响,传染病的流行要比以往严重得多,舟山、宁波、镇海、杭州等地都有发生,但这些疾病对当地人影响不大,当地人依旧可以正常生活、生产。”

最后一个情况是海陆对比,只要是海战不上岸,英国这边基本没有非战斗减员。但只要是上岸登陆作战,英国这边基本有很大的非战斗减员。

看到这里,你作为一个现代人,应该大致猜到了,英军这个非战斗减员大概率是疾病传染病。

中国这边军民影响不大,极大概率是已经有抗体,而英军远道而来,没有针对当地疾病细菌的抗体。(可以理解为另一种层次的水土不服)

并且在战争过程中,伴随着坚壁清野和食物水源大量投毒,物资短缺,更加重了这个情况。英军各部队战损差异,也侧面佐证了这个情况。

至于上岸战役疾病减员严重这个更是废话,上岸当然会更容易接触感染。

所以,你可能要问了,我摆这些资料是想说明什么呢?

 ——说明林则徐其实并没有说错。

很多人对于林则徐的理解是,作为虎门硝烟的民族英雄,精神可嘉,敢于睁眼看世界也值得赞赏,但受限于传统腐朽认知不够,闹出了“洋人上岸不能走路,吃不到茶叶大黄会腹胀而死”等笑话。

——“一至上岸,该夷则无他技能;知彼万不敢以侵凌他国之术窥伺中华。”

——“况茶叶大黄,外夷若不得此,即无以为命。”

但如果你真把英军非战斗减员这些资料翻完,你会发现,其实林则徐他们的想法,并不荒诞。

几轮海战下来英军伤亡仅仅个位数,结果一上岸对方自己疾病死一片,重点是中国这边似乎并没影响。

 这怎么解释?是不是只能解释为

“洋人上岸不能走路”
“没有茶叶大黄会腹胀而死”?

林则徐们根据这个觉得可以打,能靠持久战拖死英军,有什么问题?

已知1 英军上岸后大规模腹泻痢疾,我方不存在这个现象

又知2 英军急切迫求我方茶叶大黄

结论 ——没有茶叶他们会腹胀而死

 这个推导哪不对了?逻辑上很有说服力啊

你别管本质逻辑对不对,只看现象,他总结的完全没错啊?

作为开了天眼的现代后人,你当然理解细菌理论也明白现代医学,但林则徐等先驱们不懂细菌理论也不知道现代医学,面对一个个摆到脸上的现实问题,他们只能用自己认知中的逻辑去尝试解答,闹出后人觉得荒诞的笑话,并不是应该多加批判的事。

书生轻议冢中人,冢中笑尔书生气

500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