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有人听歌听出优越感?

一直以来我都有一个疑惑,在音乐里什么是高雅,什么是低俗?又或者说,有“高雅”和“低俗”之说吗?

这让我想到了之前听过来自郭德纲和于谦的一段相声:

有人说了啊,听交响乐高雅,看相声就低俗;听明星假唱高雅,看网络原创低俗;  看人体艺术高雅,两口子讲黄色笑话低俗; 喝咖啡高雅,吃大蒜低俗。高尔基先生教导我们说, 去你奶奶的卷儿的吧。

相声《你要高雅》片段

500

大众所认为的就是你所认为的吗?

现在很多公众平台都有发过这样一类的文章:《中国音乐已死》;《我们还要被音乐垃圾污染多久》;《烂俗文化正在毁了这一代》……多少人看了以后都在纷纷转发留言并加以痛骂。

而我想问那些转发留言的人,对于这些正在流行的音乐真的是深恶痛绝,还是只是出于“大家都在抵制,我也要跟着抵制”这种从众心理呢?有的人肯定是真的对这些音乐很反感,而有的人只是怕被归类到【低俗】的那一拨人当中罢了。

我们总喜欢把一件事情划成一个又一个的圈子,好的、坏的、高雅的、低俗的……我们每个人都试图让自己融入到“好”圈子里,然后一起去鄙视其他圈子里的人或事,我们害怕自己不合群,害怕自己成为被鄙视的那一拨人,所以有的时候会忘记了思考自己看待某件事情的真实看法到底是什么,有时候甚至会把自己伪装起来,披上和大家一样外衣,喜欢大家所喜欢的,讨厌大家所讨厌的。

我想到一个问题,现在的流行音乐真的糟透了吗?

500

500

你被“大众审美”代表了吗?

“大众审美”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美”在这里不仅是代表一件事情的外在,还可以说它是一种观念还有行为方式,所有本身主观的观念或行为一旦和“大众”这词联系起来都会变成干扰自我认知的有色眼镜,一旦戴上了“大众审美”的有色眼镜我们便很难看清自己的具体需求。

比如说有一天你听到了一首很喜欢的歌,结果过了几天就看到有一大批人都在抨击这首歌还有这首歌的创作者,你的反应会是什么?你可能会偷偷把对这首歌的喜爱藏起来,生怕被人知道后被笑话,甚至还有可能加入他们的阵营跟着一起抨击。

这就是为什么你可以看到身边的人、各种自媒体平台、全世界都在吐槽一些爆红的商业流行歌曲,而这些歌曲却依旧是火的一塌糊涂,因为大家都站在它的对立面,即使你真的喜欢听这些流行歌你也不敢吱声,但事实上大多数人都在听。

在这里我想说的并不是说那些带有导向性的文章不好,而是想提醒大家当我们看待一件事物的时候,不要被大众舆论所煽动,做判断之前要思考一下自己的想法到底是什么。

就算最后你发现自己真的和大家不一样那又如何呢?

500

500

是选择“做自己”还是“合群”?

有个段子是这样说的:“越来越多的人得了一种晚上睡觉之前一定要在朋友圈分享一首歌的病”。有些人可能是真的怀抱着想把好音乐分享给大家的心理,但是我觉得也有很多人纯粹是为了彰显自己的音乐品味,强调自己的音乐审美。这一部分人往往在发朋友圈的时候都会有潜台词:大家快看我平时听的都是这种有逼格,高level的歌,甩开你们这些俗人好几条街……然而分享完这首歌以后继续打开抖音沉醉在“爱的魔力转圈圈”里。

这些人非常善于“自我欺骗”,明明一天到晚听的最多的歌就是那些网络歌曲,但是打死也不会承认,一旦承认了就证实了自己是大家所看不起的“俗人”了。

如果你在听了大家都在说“牛*”的音乐之后发现自己真的听不惯,你还是喜欢听大家都在诟病批评的那些流行歌曲,这能代表什么呢?这只能代表“萝卜青菜各有所爱”,而且还能代表着你对自己很诚实。

500

500

喜欢的就是【雅】,不喜欢的就是【俗】?

那音乐真的有三六九等吗?

我也不知道问题的答案,只是看到了太多并不懂音乐的人却自以为是的把音乐分成了三六九等,他凭着自己的喜好来区分什么是【高雅】,什么是【低俗】。

我认识的一朋友是玩儿爵士的,他业务水平只能说还可以,但是因为玩儿的音乐类型在他看来比较“洋气”,所以他总是喜欢以极为自信甚至自负的态度去面对其他的音乐同行。平时吧看他还挺平易近人,但是一聊到音乐领域他就开启了“高冷”模式,尤其是对那些“流行人”“民谣人”完全不屑一顾(在这里我先承认在这两类人里确实有一些完全是没有音乐态度纯粹为了圈钱的人“商人”),在我那朋友看来,那些情情爱爱的流行歌、诗和远方的民谣都是一些人吃饱了没事干瞎矫情的产物,所以当我有一次跟他说我喜欢某个民谣音乐人的时候,他毫不犹豫地用了一个白眼回应我并且加以嘱咐:求你去听点儿好东西吧!

500

现在出现了一种扭曲的观念,就是喜欢以自己的审美观去衡量他人的审美观,而且最可恶的地方是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去俯视,而我认为罪魁祸首绝对是内心的虚荣鬼在作祟。这无异于有些人去星巴克只为了拍照却看不起喝速溶咖啡的人。

500

500

音乐鄙视链?

审美这件事情本来就是多元的,并且各种音乐风格其实是属于左右并列的关系,而不是上下高低的关系。 我们没有必要因为自己喜欢某种音乐风格就把它捧到神坛,不喜欢某种音乐风格就为它扣上屎盆子。

别人说:“玩儿古典音乐的看不起玩儿爵士的,玩儿爵士的看不起玩儿摇滚的,玩儿摇滚的看不起玩儿流行的,玩儿流行的看不起玩儿说唱的”其实这本来就是个玩笑话,但是有人真的就把它当作看待音乐的信条。

而且我发现其实越是半吊子懂点皮毛的人越嚣张,一会儿看不起这个一会儿看不起那个,反而是那种真正有两把刷子的人只关注自己喜欢的事情,不用自己的审美观去干预他人的审美观,更不会对其他类型的音乐说三道四评判是非,因为并没有人真的确信什么是“对”和“错”。

500

500

为了不同而不同才是真小众?

很多人越来越关注一些小众风格的音乐,但是出发点并不是源于自己喜欢,而是为了寻找某种音乐上的优越感,要证明自己是“夜空中最亮的星”。

比如拿一些实验音乐来说,这种音乐类型本身受众群体就很小,很多人会觉得这种风格稀奇古怪的,有时候接受它都费劲儿更别说去欣赏它,但这一类人可能就会找准机会跟别人表达自己对这种音乐类型的 赞赏和喜爱,但如果你正儿八经地去问他,你具体喜欢的的原因是什么,估计他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因为他根本不是真的喜欢,只是为了追求和大家不同而已。

不把重点放在音乐本身,而只在乎自己用标新立异的手段来找存在感,时间一久甚至都会给自己一种错觉:只要不跟大家一样的东西就是“好”的。

500

最后我想说的就是,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审美标准,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只能自己来决定,而不是人云亦云。同样我们也没有权利去评判其他人的审美好坏。

我们有时候“有色眼镜”戴久了世界也就变成一个颜色,也就是“大众”眼里的颜色,然而“大众”眼里的“雅”或“俗”就是我们认为的“雅”或“俗”吗?

其实世上并没有雅俗之分,只是虚荣的人多了,区别也就出现了。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