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在中古音时代的确是韵书里的麻韵字,也多与中古麻韵之字押韵

【本文来自《“一骑红尘妃子笑”里的“骑”,原来在40年前就从ji变成了qi了》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 guan_16657118682915
  • 看你此言,就知原是不喜爱诗词一道的,所以没有深究诗律的经历,话不着点。“远上寒山石径斜”,这诗句合律,和“石”字无关,无论其平仄。其格律可以为“中仄平平中仄平”,想说诗律,得多多注意些。

    至于“斜”的读音“xia”,今天还有方言这样读,只是字典未收而已。别用规范这样的大帽子,不解决任何问题。只要不是普通话播音员,管不住这样读的。

    再说一遍,“斜(xia)”,是一个重要的诗词韵字,涉及很多名作。譬如刘禹锡《乌衣巷》诗句“乌衣巷口夕阳斜”,再譬如苏轼《超然台作》诗句“春未老,风细柳斜斜”,再譬如韦庄《浣溪沙》诗句“惆怅梦余山月斜”,再譬如秦观《柳梢青》诗句“岸草平沙,吴王故苑,柳袅烟斜”,再譬如苏轼《少年游》诗句“恰是姮娥怜双燕,分明照,画梁斜”,再譬如辛弃疾《鹧鸪天·代人赋》诗句“山远近,路横斜”,都读“xia”。

    先说这几个吧!希望你知道那什么委的专家,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别把什么诗律说得那么深不可测,除去复杂点的拗救之类不说,其实就是最简单的两句话“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只不过是懒得找例子,挑一个原诗里的字来说而已。光顾着看入声字,忘了此处可平可仄,这的确是我的疏忽。但是,问题还是那个问题:在必须讲平仄的位置,仄声字今天变成平声字,怎么办?

而且不光是平仄的问题,还有所谓“浊上变去”,从上声字变成今天的去声字,是不是也应该还原回上声?入声字是不是要还原回入声?实际上“斜”的声母在中古也并非是x,也没见有人说要找找那时候的声母是啥,严格按照那时候的声母来念。

还有《关雎》的“得”和“服”你说还能通,那么同一篇的“采”和“友”,我想今天无论如何是不可能通了吧。古今音变,要找例子其实很容易,每个都想着去改变读音,其实就跟唐宋人读《诗经》发现不押韵,所以想出“叶韵”的招儿来,是一回事。直到明代以来,大家知道了古今读音不同,才去研究古音到底是什么样的。所以所谓“叶韵”是只知其表,不知其里。

至于你下面回复的一大堆“斜”字入韵的例子,要举其实还能举更多,但是从逻辑上说,并不能证明“斜”今天要念xia。很简单,比如“斜”是个形声字,这没问题吧,声符是“余”,为啥今天“斜”规范读音xie,你硬要说的xia,都跟“余”yu不一样了?不但韵母不同,声母也不同。这就是语音发生了变化。所以你举那么多例子,只能说明:

1.“斜”在中古音时代的确是韵书里的麻韵字,也多与中古麻韵之字押韵。

2.中古麻韵字,并不等于“斜”今天要念xia。

这两点应该不难理解吧。

如果难理解,我就再解释一下。中古麻韵之字,在今天很多方言里,都还保持着这个韵母a。所以民国时代的字典说“斜”有xie和xia两个读音,是符合当时人们的印象的。但是1162年编纂的《增修互注礼部韵略》就已经指出,中古麻韵已经发生分化,一部分仍然念a,另外一部分就已经念e了。《中原音韵》就很明确分出了“家麻”和“车遮”两部。所以一般的北方方言还有西南官话等,“斜”就是xie,不念xia。普通话既然是以北方方言为基础的,那么自然“斜”就是xie。建国后的字典不再保留xia这个读音,反映的就是这个事实。(实际上虽然民国字典有xie和xia,官方的《国音常用字汇》就只有xie了。)

自己喜欢念xia,或者说为了讲求押韵而念xia,或者说按自己方音念就是xia所以要按方音来念,这都是自己喜欢就行的事情,谁也管不着。但是,喜欢归喜欢,并不是“应该”或者“必须”念xia。现代汉语,“斜”只有一个规范读音xie。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