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本质是家庭,是互助,是帮扶,而不是买卖生意

【本文来自《陈瑞燕:不给彩礼,结婚难的问题就能解决了?》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不太认同文中的一些观点。首先取样比较偏颇,有一些比较先入为主。

比如,高彩礼并不只是北方,南方一些省份并不少,诸如江西等等。

也并不只是农村,地方县城乃至市是相当的,乡镇往往与县城对标,只是县市多元思维多些,情况多些。也并不只于一方地域,比如一个市里小伙娶了个来自县城或乡镇的姑娘,那么大概率是从后者习俗,或是从高。人有趋利心态,这是真实的存在。比如亲耳听过,女方家是18.8万起步,男方家是28.8万,那么前者就提出按28.8万。此类很多。

至于认为地方“高价彩礼是对稳定婚姻的保障”,这恐怕也是以偏概全。看是哪一方,多数男方家庭相信不会支持高价说法,尤其一些地方,确实比起当地收入,那是离谱了,还不算改口费云云。地方上听到更多的,反而是因彩礼谈崩的比比皆是。甚至有人还画出彩礼地图,比如几个高的地市或县乡,于此回避。这是令人唏嘘的,扭曲了婚姻的原味。

另外简单把其归于人口结构,是很片面的。在农村,情况确实突出些,但更多是青年人普遍少。而主要的县城,情况是,一些女生因为家里求近,所以回家女生很多,反而男生多去市里或外省。以个人的观察,其实地方上条件中上的女生,反而远多于男生,男生很多出去了。也是婚恋不易的原因,也就是在某个年龄段与条件层,其实当地女生是多于男生的。那么因为女多男少,彩礼降低了吗?没有。

笔者身边就知道一个真实例子,女方条件中上,男方相当,两者都是高学历,但前者并没因求学或条件就降低彩礼,甚至是参照较高区间,20万上下,因为她认为她的女性亲属大致类似,她不能比其低。与教育、人口比都不是关键相关了。

为什么有这种心理?就是风气攀比,或进一步说,意识形态有一些是倒退了,这恰恰是女权主义者要反对的。就是物化买卖观。而高彩礼也在诸多法律案例中证明,并不带来稳定保障,甚至是很多悲剧的起因。什么是正确的婚恋观,今天是古代的社会情况么。婚姻本质是家庭,是互助,是帮扶,而不是买卖生意。

究其根源,发展不均衡固然是一定因素,但深入言,社会风气、意识形态是根本因素,民生成本推高固然是因素之一,可今天再困难不可能比新中国历史时期更困难吧彼时鼓励勤廉质朴,提倡阳光向上,反对封建陋习。而今我们看不少,怕是有陋习复辟吧。一些农村甚至现金摆门口,大肆攀比,还有些条件极富层,更是炫耀,择偶取向也发生扭曲,古云“郎才女貌”,今天一些思维怕是“财”为先吧,看看沿海网红对富豪的追逐。是意识变了。只是苦了中下层。

一方面,民生成本要改善,物价、住房、育儿等等,但另一面,意识形态要引导,所以地方上提倡的“零彩礼”风尚其实是值得肯定的,只是还不够,基础层面还应有措施保障。婚姻应该是美好的、健康的,它的目的是创造幸福,而不是生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