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没搞明白的明教真历史?法王比光明使者大,乾坤大挪移来自异教
《倚天屠龙记》让明教(摩尼教)在中国家喻户晓,不过里面的BUG也不少,毕竟老爷子当年一边要忙着报社业务,一边还要写高质量的文字,在考证上难以做到尽善尽美。
真实的明教最大的首领并不是教主,而是法王。明教历史上并没有四大法王的编制,明教历史上只把摩尼公认的继承人叫做法王。摩尼被萨珊波斯的统治者杀死后(萨珊波斯的国教是拜火教,其军队和人开战要以拜火教的名义,和拜火教抢信徒的摩尼教自然没有好下场),他的继任者就是“法王”西斯。
在西斯法王被杀后,明教在巴比伦形成了庞大的五等级教团,它的第一等级是十二慕闍(光明使者);第二等级是七十二萨波塞(护法);第三等级三百六十默奚悉德(长老);第四等级是阿罗缓(选民即僧尼);第五等级就是耨沙汉(俗信者)。这其中十二光明使者明显借鉴了耶稣十二门徒的说法。
这并不奇怪,因为摩尼本人就把佛陀(佛教在中亚等地都有流传,不少古希腊人甚至信奉佛教)、琐罗阿斯德(拜火教)和耶稣(明教经典中是大明尊派遣耶稣唤醒了亚当,还让亚当品尝了智慧果)都看成是自己的前辈,明教的经典本身就“乾坤大挪移”了众多异教经书。
明教的乾坤大挪移功夫不但创造了自家经书,还善于仿造其他宗教的经书、宣传自己。明教在中原传播的第一人是拂多诞,他就是此中高手。他通过佛教高僧(当时的景教也伪称自己是佛教,中土佛教也没打假)向武则天进献了《二宗经》。这本经书就是明教魔改佛教经典的产物,书中用佛教语言讲述了光明和黑暗的斗争,还给摩尼送上了“摩尼光佛”的尊称,把摩尼等同于弥勒。武则天本人本着“礼多神不怪”的原则,厚待了拂多诞并准许其传教。
明教在中土的传播可以说是“成也拂多诞,败也拂多诞”,这位老兄一个劲地向武则天的孙子李隆基推荐自家的光明使者,反而引起了李隆基的怀疑。李隆基让他老实交代佛教和明教到底有何不同,拂多诞只好写了《摩尼光佛教法仪略》,把佛教和明教在经书、组织结构等方面的差异交代的一清二楚。李隆基勃然大怒,严禁明教在汉人中传播。明教在唐朝传播的一大有力因素是因为得到了粟特人和回鹘人的支持,尤其是回鹘汗国长期把它当做国教。回鹘汗国崩溃后,它又成了李唐皇帝的眼中钉,被迫转入地下。
在宋朝摩尼教又抱上了道教的大腿,因为明教的信徒发现了道教人士写作的《老子化胡经》(这是和尚们的逆鳞)里把自己祖师爷也归为老子的学生,不少明教高层因此搭上了道教这条线掩护自己。但更多的明教底层信徒却和弥勒教、白莲教混在一起,在宋末、元末引发了惊天风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