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歪:孩子不宜过早“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500

两张照片放大。↓

500

500

500

放大作文题图片。↓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我这是应试教育的满堂灌。不得已而为之。家长、学校和社会要求教育效果吹糠见米,立竿见影,最好是这节课讲完,这次作文立刻马上瞬间考个满分(这种情况校内外老师见得多了),否则不称职,辞退没商量,老师们也就没了挣钱机会。一般情况下,不少老师“见子打子”,将训练重点(甚至全部)放在最容易得分的部分,而绝不是思维训练的“从长计议”“蜗牛速度”。思维训练很难,不容易快速出效果,还不如直接“授人以鱼”,让孩子碗里有一条立刻看得见的鱼,这样,学生高兴,家长高兴,学校高兴,社会高兴,连天上飞过的鸟儿都高兴,恐怕只有国家高兴不起来

但是,“骗”过了学生、家长、学校、社会(不是老师们主动行“骗”,老师们都是被迫喝砒霜自杀的杨白劳),“骗”不过学生思维,不用等到工作以后,高考时这份僵硬呆滞的思维就展示出来了。

这不,未到高考,“课后练习题:想想看,自己已经知道了的中国审美原则为什么作文审题立意时联系不到?”孩子至今未曾做出答案交我。我猜,她也真的不知道答案是什么。很可能,在她积蓄的认知里只有背诵和识记。思维是什么东西?没印象。

我在讲反衬与对比的区别的时候,就已经跟她说了中国人均美学家、人均艺术家的中国美学原理之一——反衬式中国美学范式,并且当时举了很多例子来分析展示,比如,毛泽东对自己军事生涯的评价,最看重他指挥的四渡赤水,而并不把三大战役当做自己的军事代表作;比如,关于排骨、红瓜子、石榴、鱼头、猪蹄、鸡爪、鸭爪隐含的反衬式中国美学范式,因此他们比猪肉、西瓜、鱼身、鸡肉、鸭肉来得高价;比如,现代大权贵与大富豪,他们功成名就后写传记时喜欢“补叙”一笔自己也属于“弱势群体”,青涩时期也有过“惨不忍睹”的“悲惨”遭遇……他们其实已经成为美学家、艺术家,具有了美学家、艺术家高于现实功利的审美眼光和高雅情趣,尽管他们也并不自知与自觉。我并且告诉她,以后阅读题答题与作文审题立意,对于反衬式中国美学原理(还有一个中国美学范式:以大为美)能联尽联,能套尽套,这样写,阅读与作文容易白里透红,与众不同,容易混高分

遗憾的是,她还是未能用反衬式中国美学原理解释2016年的高考作文题。

而她的见识不可不谓“广博”,从幼儿园开始,每年寒暑假,母亲带她周游列国,五一国庆开车游览国内名胜,现在是高二的年龄,应该都游遍了,孩子也确实比同龄人早知道了许多知识,但是,当她面对一道新的作文题,别说我一直要求的“白里透红,与众不同”,富有新奇特创意她做不到,就连把老师原来讲过的事例和知识应用于对新作文题的分析——仅仅属于应用层面的能力——也做不到。臣妾做不到,就是做不到。思维运转如此滞涩、尴尬与蹩脚,“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又有何用,其中所见所闻所知所感,作文审题立意的关键时刻,攸关创新的关键信息,每一条都失联了,作文审题立意时全不见了踪影,所见所闻所知所感,形同不见不闻不知不感,倒不如真个不见不闻不知不感,还能省却几个铜板,免了太多舟车劳顿。

在孩子拥有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融会贯通、万物互联互通的思维能力之前,家长还是不要听信了旅行社的挑逗和媒体的起哄,寒暑假带孩子周游世界,五一国庆带孩子观赏中国山景水色。思维能力形成之前“行万里路”真的没用,甚至让孩子“读万卷书”也没用。因此,孩子确实不宜过早“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当务之急,是让孩子先于别人形成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融会贯通、万物互联互通的思维能力,然后孩子脑中多于并且优于同龄人的所见所闻所知所感才有意义。没有形成强大思维能力第一步,永远没有任何第二步

其中关键的关键,恐怕需要家长们和党中央、和教育部保持观念上的一致,摈弃应试教育理念,拥抱素质教育理念。这一条,我知道,家长们心有不甘,情有不愿,万万不愿实施的。——那就继续“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吧。

原先我的文章,我都以为由于应试教育的压迫,学校老师和校外家教老师都不能从容完整地进行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融会贯通、万物互联互通的思维训练,而家长可以不受任何因素干扰破坏,因此家长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可以在孩子这张纸上画最美的图画。这几天我又认真想了想,家长也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中国孩子就没有最好的老师

以前读过的教育新闻,上海还是什么地方了,一个应试教育全国优秀特级教师,享受国务院专家津贴的教师,带头响应党中央号召玩素质教育,一个学期下来,他教的班级还是原来的班级,但是学生期考成绩排名全校倒数第一,搞得这个女老师哭着说,我对不起学生,对不起家长,对不起学校,以后誓死不玩素质教育了

原来,素质教育侧重于学生思维训练,而不是哪块来分快就教哪块,怎么教来分快就怎么教,一切以学生分分为圭臬,为上帝,素质教育完全异于应试教育的,素质教育效果见效慢是题中应有之义,融会贯通、万物互联互通思维训练节奏也必然不同于应试教育训练节奏。

如果单个家长顶住了社会一切压力,企图对自己的孩子进行系统的思维训练,那么,一个学期下来,他的孩子学习成绩退步的情况,不会比前述应试教育全国优秀特级教师转型搞素质教育后,学生成绩大滑坡好过多少,而整个社会,所有的家长们又迫使学校管理“唯分数论”,一切以学生分数决定老师工资和奖金,甚至决定老师的去留,没错的,孩子老师天天打电话催你赶快和老师一起把孩子成绩提上来,立刻,马上,现在。

如果老师打了千万个电话之后,该家长仍然不思悔改,不肯脱胎换骨,痛改前非,学校老师有可能会把这个拖了全班后腿(实际上是拖了老师工资奖金的后腿)的孩子拉出来“示众”,让孩子感到巨大压力并把这份巨大压力传导给家长。时间一长,孩子也感知到了自己“智不如人”“技不如人”因而分不如人,自卑自弃的心理从此埋下了。家长为了避免孩子自卑自弃的大悲剧,必然立刻放弃自己原来训练孩子融会贯通、万物互联互通的方法,重新回到应试教育的“正确”轨道上。

家长特别在意孩子分数 → 学校管理以孩子分数决定教师工资奖金和去留 → 教师为了保住饭碗拼命打电话叫家长督催孩子“该背的背,该记得记,字的音形义别再弄错了” → 家长因为自己扮演了分数教育的部分角色,对分数教育期望值更高了。循环往复,周而复始,多么完美的一个闭环。每一个环节都精疲力尽,痛苦不堪;每一个环节都心存愤怒,心中万匹草泥马奔踊;每一个环节都非常敬业地把压力传导给下家,大家都用尽了洪荒之力苦苦支撑分数教育这片天。“该背的背,该记得记,字的音形义别再弄错了”是否与孩子思维的强大最紧密正相关?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家长、学校和老师一致认定这个板块对于孩子得分来说,最快,最稳,最有确定性,至于思维什么的,看孩子自己的造化了。

这是什么畸形怪物?这是中国的分数教育——原教旨应试教育主义极端化,它由一群既相互埋怨指责,又彼此敬业到底的一群“恐怖分子”组成。然后孩子长大了成人,成了家长了,孩子又成为新的“恐怖分子”,光荣不会灭,传统代代传递。

只是这样一来,无论学校老师,还是校外辅导老师,还是家长,训练孩子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融会贯通、万物互联互通思维的时间在哪里?孩子何时能够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最低限度,何时具备复杂应用能力?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