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空间利用上优于英文,汉字有上下结构,英文没有?这在我看来不算什么优势

【本文来自《汉字对启蒙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个人觉得别的文字就没这个功能》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 天颜未名
  • 汉字是从象形字演变过来,肯定不都是象形文字。金木水火土做偏旁的字,也不都是同一类的。英文是有很多组合的单词,有些拆开也没啥关系。我还认为,中文空间利用上优于英文,汉字有上下结构,英文没有。有些东西越说越多,比如有网友说国外文学家不是也没背五经四书,但要明白,中国背五经四书的人太多了,成文学家的却不多,更别说有千古名作留世了。这种抬杠我村不识字的大婶都会。
    其实你是更专业一些,我只是在孩子背书这件事有所感悟,由感而发。你说的肯定也都是对的。

要说专业,的确是我更专业,所以我反而是见不得对汉字的神化。汉字就应该是它本应有的样子,有它本应有的作用。抬高或者贬低,赋予它本不该有的使命,或者让它承担它本不该有的责难,都是我看不过去想出来说两句的。

至于说“中文空间利用上优于英文,汉字有上下结构,英文没有”,其实我也觉得不算什么优势。上下结构占的高度空间,英文就能放上两行字了,效果其实也是一样的,而且因为汉字除了上下结构之外,还有左右结构,左右结构本来可以压缩成英文的一行字的高度,却被迫跟上下结构的组成英文两行字的高度,那其实还造成了空间利用上的浪费。

而且上下结构的问题也是很复杂的,比如今天我们写的“略”也有上下结构的写法“畧”,“鞍”也有“鞌”,“鵝”也有“鵞”等等,上下结构的字其实更适合于古代在窄长的竹简上写字,因为竹简比较窄,左右结构的字如果笔画较多,写起来是会比较窘迫的。还有些字本来就是靠部件的相对位置来会意的,比如“各”就是脚趾(夂-倒止)要进入坎窝(口-凵)里,表示来到、到达的意思。

除了左右和上下结构,还有比如“替”字古文字里作“夶”,但其实不是相同大小的两个“大”,而是一大一小的两个“大”,所以看起来字形是倾斜的。凡此种种,这是由汉字本身作为意音文字的性质所决定的,对于汉字本身来说,这就是最优解。而英文是拼音文字,线性才是最优解。其实这就够了。不同性质的文字之间作比较,分出个优劣,其实最多说好玩,除此之外其实没多大意思。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