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的劳动参与率和社会生育率高低是什么关系?伊朗的情况是不是可以说明无关呢

【本文由“印加节度使”推荐,来自《女性参与工作、社会地位提升是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中的组成部分,不是政客突然发善心》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 秀逗的渡渡鸟
  • 女性参与工作、社会地位提升是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中的组成部分,不是政客突然发善心

    这是事实,没有什么好争论的,但是这个论点与作者所要反驳的论点“这个世界上的任何一个国家,妇女劳动参与率越高,生育率就越低,女人都忙着证明自己跟男人一样强,甚至比男人更强了,谁还会去生孩子?这跟民族,文化,宗教,意识形态都没关系,女人不在家,谁也没办法提升生育率”关系不大

    原作者讨论的是妇女劳动参与率与生育率的关系,楼主的核心论点却是妇女劳动参与率提高的历史必然性,驴头不对马嘴。这种辩论方法就类似于,你不同意我的观点(不管我的观点是什么),于是你提出了一个绝对正确的命题:是个人都要呼吸,然后长篇大论地论证,最后自行宣布:对手是错的,谁敢有异议,谁就是在反对“是个人都要呼吸”这个命题,然后用论证“是个人都要呼吸”的丰富经验(自行宣布)打败一切异议者。

    楼主的论证也充满了恶意的诡辩,比如原作者所谓“妇女劳动参与率越高,生育率就越低”其实正是一个对于相关性的表述,表述的是一种现象;原作者的因果分析在于“女人都忙着证明自己跟男人一样强,甚至比男人更强了,谁还会去生孩子?这跟民族,文化,宗教,意识形态都没关系,女人不在家,谁也没办法提升生育率”。不管原作者的观点对不对,他至少在诚实地表达观点。楼主没有反驳原作者的因果分析,也就是回避了原作者的核心观点,但是恶意地曲解了原作者对于现象的相关性表述。

    如果真的按照原作者的逻辑,那么人均巧克力消费量越高的国家诺贝尔奖得主越多,是因为巧克力是一种高度工业化的享受品,人均巧克力消费量越高说明这个国家越富裕,进而能够在人才培养、社会需求等方面为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出现奠定基础。尽管原作者的论证十分粗糙,但楼主所谓”因为几个出了好多诺贝尔奖的国家都是巧克力人均消费大国“显然并非楼主的逻辑,而是为了丑化对手而进行的歪曲

    楼主对于原作者“妇女劳动参与率越高,生育率就越低”的“驳论”虽少但尤为有趣,能够十分清楚地说明楼主诡辩的本质。具体来讲,楼主并没有真的讨论“妇女劳动参与率越高,生育率越低”,因为楼主很清楚日本的生育率很低且“日本女性劳动参与率可不低啊,快百分之七十,甚至高于中国”,所以他把问题偷换为“女性在劳动力市场地位低不低”,又一次的驴头不对马嘴。楼主其他诡辩就更多了,比如“日本人对结婚的渴望,女性长期高于男性”,楼主隐瞒或者混淆了一个重要的事实,即日本女性对嫁给高富帅的渴望确实很高,但嫁给一般男性过普通生活的渴望恐怕就没那么高了。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原作者的观点确实存在很多问题,比如美国的黑人女性在劳动参与率上比黑人男性高得多,但是架不住人家拼命地生啊,但是楼主并不是来诚心诚意讨论的,而是来诡辩的,甚至是输出情绪的。你如果真的认真地和楼主辩论,可就掉到陷阱里了。所以,油门踩到底,加速啊,朋友们~

你认定我在诡辩,我也没时间写太多一点一点反驳,就给你几个数据吧。根据《20世纪70年代妇女在生育转变中的作用——基于妇女地位、劳动参与和家庭角度的考察》,70年代计划分配机制下,城镇劳动年龄女性就业比例达到90%以上,1957年妇女劳动日数达到社员劳动日总数的40%以上,至1965年农村妇女参加农业生产者达到70%。当时我国的生育率你觉得低吗?

你可以再看看伊朗,这些年生育率一路下滑,去年降到1.7,女性劳动参与率多少?14%。想必百分之十四的参与率是个很高的数字了。SCI报告显示,第三季度有2145万男性和439万女性(年龄在15岁及以上)从事经济活动。只有439万女性在工作,但生育率还是1.7。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