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没做错什么,却要被呵斥不懂事?

说个许多人都听过的例子:

过年了,亲戚熊孩子到家,拆弄你的手办。

你急了,要吵起来。

如果对面长辈懂规矩,就会骂熊孩子;反过来自家长辈也会瞎慷慨:“哎呀没事,就小孩的玩具,弄了也没事。”

作为手办主人的你,一定大不满意。但你一张嘴,就会被家长骂:

“这孩子怎么那么不懂事?!”

久而久之,自然明白,这是个没法子的局:求体面的长辈们,一定得假装这样自抑递台阶,才能让两边下得来台。

“下得来台”很重要。

《水浒》里有一段:刘唐来找晁盖,半路在庙里睡着;都头雷横见了刘唐,以为是贼,捉住了,便押到晁盖庄上吃酒,刘唐吊在门厅里。晁盖趁雷横吃酒时,自己去见过了刘唐,两边串好了词。

于是早上,晁盖说是送雷横,过来一看刘唐,认说是自己外甥,然后扬手就打:

晁盖:你小子怎么去做贼?

刘唐:舅舅我没做贼!

晁盖:你没做贼怎么捉你在这里?——抬手接着打。

这么一来,雷横反而要劝晁盖:别打别打,听他说。

刘唐:我喝醉了在庙里,被捉来的,不曾做贼!

晁盖:你不来见我,却贪吃酒!丢人!还是要打!

雷横赶紧再劝晁盖息怒:刘唐真没做贼,我赶紧放了他!

晁盖第一次打刘唐,“你怎么做贼”,其实是给他机会辩白;第二次打刘唐,“你没做贼却贪吃酒”,其实是咬死了刘唐没做贼,在催雷横赶紧松绑。

雷横也是场面上的人,虽然粗鲁,却也明白,所以连劝带认错,赶紧给放了刘唐。

《三国演义》里,也有一段。

甘露寺里,吴国太相看刘备,琢磨认不认他当女婿。孙权与吕范埋伏下了贾华与刀斧手。吴国太看了刘备,满意,吃席;赵云来告诉刘备,廊下有刀斧手。

刘备朝吴国太一跪:要杀就动手吧!

吴国太:啥?

刘备:有刀斧手埋伏,不是为了杀我?

吴国太大怒,叫出了贾华,要斩。

刘备赶紧劝:别斩别斩!不然我也待不下去了!

乔国老也帮忙劝,吴国太骂走了贾华,收工。

这一段自然是小说虚构,但很见刘备的狡黠。

先自求杀,表示对国太的恭顺;再引出刀斧手;国太当时也被架上去了,不处置贾华,这一场相亲就太丢人了,得斩;刘备再替贾华请饶。这里妙在乔国老先没说话,等刘备请饶了,乔国老才帮衬:这就不是帮贾华说话,是在帮刘备了。

于是国太也借坡下驴。如此吴国太与刘备都有了面子彼此欣赏,孙权贾华也被留了面子,再也没法瞎折腾了。

既然是人情世故,《红楼梦》里也不能少。

贾环和薛宝钗的丫鬟莺儿赌钱,贾环输了想赖。莺儿说贾环不如宝玉,不像个少爷,输不起。薛宝钗不等说完,连忙断喝,但贾环已经被刺激到,撒泼了:“我拿什么比宝玉呢。你们怕他,都和他好,都欺负我不是太太养的。”说着就哭。

宝钗忙劝他:“好兄弟,快别说这话,人家笑话你。”又骂莺儿。

500

其实莺儿说的何尝不是实话?只是薛宝钗作为一个体面人,就得解劝,还得骂莺儿。

这就好比:

贾环就是熊孩子。莺儿就是手办主人。贾环拆了手办被莺儿骂,薛宝钗在扮演一个合格的、自抑的、给对面台阶下的长辈。

薛宝钗是山中高士,但向来与人方便,举手投足让人说不出不是来。

她如果各打五十大板,甚至追根寻源,说莺儿不过嘴上痛快,贾环带头撒泼,错误主要在贾环,那倒是铁面无私了……

就像晁盖说刘唐本就不曾做贼,雷横雷都头你真是个混账。

就像你手办被熊孩子拆了,长辈带头骂对面没规矩熊孩子是混蛋家教不对——痛快倒是痛快了,但场面啊台阶啊,如何下得来?

许多时候,是非本身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下得来台。一旦让人下不来台,就是不懂事了。

当然,这种奇怪的自抑发展到后来,会有双向发展。

还是《红楼梦》:

邢夫人要让鸳鸯嫁贾赦,就让鸳鸯的嫂子去说媒,失败了,袭人和平儿还帮着鸳鸯说了几句。

这是前因。

嫂子回来报信,看邢夫人旁边是王熙凤,又知道平儿是王熙凤的人,打狗看主人,都不敢在王熙凤面前提平儿,只敢说袭人帮腔。

邢夫人问:还有谁在帮衬鸳鸯?

嫂子老实说:还有平姑娘。

王熙凤一听不对,牵连到自己了,连忙开始骂平儿:

“你不该拿嘴巴子打他回来?我一出了门,他就逛去了;回家来连一个影儿也摸不着他!他必定也帮着说什么呢!”

王熙凤真要大嘴巴打平儿吗?未必的。

只是,像薛宝钗当着贾环训莺儿似的,像晁盖当着雷横面打刘唐似的,像吴国太必须叫斩贾华似的,王熙凤也得当着邢夫人骂平儿,场面上才过得去。

鸳鸯嫂子也知道不对,赶紧再补一句,主动帮平儿撇清:

“平姑娘没在跟前,远远的看着倒象是他,可也不真切,不过是我白忖度。”

两边互相自我压抑,给对面找台阶,于是很滑稽:

平儿帮腔吐槽了鸳鸯嫂子,王熙凤骂自家平儿,鸳鸯嫂子还得忙着把平儿往外摘。

挺诡异,但毕竟传统的礼数,就是得让大家都下得来台。

如果遇到不懂让对方下台阶的,那就尴尬了:

《围城》里有一段。方鸿渐的侄子闹事闯祸,于是孩子他妈,也就是方鸿渐的弟妹,打了孩子两下,原指望方鸿渐劝,“他们希望鸿渐夫会说句好话,替儿子留面子。”没想到方鸿渐不懂人情世故,逼得弟妹只好拉着孩子上楼继续打。

方鸿渐的弟弟一边心疼孩子,还得一边咬牙切齿:

“这孩子是该打,回头我上去也要打他呢。”

所以咯,要做个场面上的人,要人情练达,其实也有规律可循。

自抑咯,让所有人面子上下得来咯,比起是非更讲究面子咯,凡事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咯。

只是在这种社交环境下,做个能谈笑风生瞎慷慨的人,那就格外开心。

毕竟“哎呀孩子的手办也很便宜没事的随便折腾”,说出来很容易,也不要费自己什么力气。

而在这种规则下,做个孩子,做个丫鬟,做个哪怕没犯错也要被强行说做错了,就会格外累了。

还不能顶嘴,毕竟一顶嘴就可能破了所有人竭力维持的面子,于是会被呵斥,“这孩子怎么那么不懂事呢?!”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