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海潮:意大利“变天”与欧盟 “地震”

被媒体定性为“后法西斯主义”的梅洛尼成为意大利新一届总理,欧盟舆论一片惊呼:“意大利政治变天,欧盟政治危机加深。”她犹如一场地震,震中在意大利,欧盟全境均被波及。这再次表明,极右翼党派在欧盟各国影响力增长的趋势难以阻挡,“欧盟右摆”已是普遍共识。预计意大利脱欧的可能性可以排除,但不会同意马克龙关于修改欧盟有关条约,法意关系前景趋暗。但在政局动荡和政府更迭成为常态的情况下,梅洛尼政府执政前景极不乐观,极可能是短命的。极右翼三党联盟因利益而组合,终会因利益而分裂。同时,它也逃脱不了信誓旦旦就任,治国无方下台的政治轮回。

500

意大利政局动荡举世闻名,意大利政府更迭频繁世所罕见。从1946年意大利共和国建立以来,七十多年的时间竟然先后组建了63届内阁,政府平均寿命一年稍多,在世界范围内可谓绝无仅有。近年来,意大利政府已由极右翼党派控制。2019年2月初,时任意大利副总理迪马约专程到巴黎会见风头正劲的“黄背心”运动负责人,鼓励他们向法国政府提出诉求,实则着眼于国内选票。当马克龙总统对意大利消极对待中东移民提出批评时,另一位副总理萨尔维尼反讥法国虚伪,要求法国对在非洲的殖民主义悔罪。马克龙对意政府阁员“干涉内政”深感愤怒,召回法驻意大使以示抗议,成为法意关系史上首次。

意大利是欧盟的创始国和欧洲建设的积极参与方,是欧盟第三大经济体,政局走向对欧盟政策取向和欧洲建设具有根本性影响。进入新世纪特别是2009年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爆发后,对欧热情急剧下降,成为疑欧甚至反欧的主要力量之一,对欧洲建设的负面影响持续增强。多种迹象均显示,9月25日的立法选举中,意大利兄弟党领导人梅洛尼率领的右翼三党联盟将稳赢议会多数,梅洛尼将出任意大利史上首位极右翼女总理。

梅洛尼自10岁起迷上小说《指环王》并以此激励人生,最喜欢《明天属于我们》这首歌,成年后曾宣称是墨索里尼的精神继承人,要像书中人物弗拉多那样拯救意大利,媒体故而称之为“新法西斯主义者”。梅洛尼的极右翼保守主义思想与法国极右翼国民联盟领导人勒庞相类似,欧盟因之把对勒庞执政的担忧转移到梅洛尼身上。

梅洛尼声称她领导的政府只捍卫上帝、祖国和家庭。所谓的上帝只是一个虚词,对外传递的“意大利优先”信号已极为明显。欧盟对此深感担忧,欧委会主席冯德莱恩在意大选前两天警告说,若极右翼获胜组阁,意大利将面临“严重后果”,“如果事情变得困难,比如对匈牙利和波兰,我们有工具”。欧盟所谓的工具,就是暂停拨付新冠疫情经济救助资金。冯德莱恩的表态被视为干涉内政,引发极度不满。三党联盟领导人之一、前内政部长萨尔维尼发表推文,称之为“可耻的傲慢”,要求尊重意大利人民的自由、民主和主权,“我们是每个人的朋友,不是任何人的仆人”。左翼自由党领导人、前总理伦齐说“要告诉冯德莱恩:你根本不应该干涉意大利事务”,“欧盟必须尊重选举结果”。舆论称冯德莱恩的制裁威胁实为梅洛尼“助选”而非“阻选”,效果适得其反。

选举结果与先前的民调相同,由兄弟党、联盟党和力量党组成的右翼联盟取得议会多数,被媒体标签定性为“后法西斯主义”的梅洛尼将成为新一届政府总理。梅洛尼宣布胜选后信心满满,表示自己并不着急,“一切都按程序来”,“静待马特雷拉总统的任命”。民主党已承认败选,“国家经历了一个悲伤的夜晚”,宣称将成为议会主要反对党。这是1945年以来意大利政坛从未有过的现象,欧盟舆论一片惊呼:“意大利政治变天,欧盟政治危机加深。”梅洛尼胜选犹如一场强烈的地震,震中在意大利,欧盟全境均被波及。

9月以来,先是9月11日瑞典民主党在大选中获胜,继而是9月25日意大利右翼联盟获得议会多数。瑞典在欧盟的影响力绝难与意大利同日而语。尽管梅洛尼领导的新法西斯政党表示将执行必要的务实主义政策,欧盟27个成员国的脆弱平衡已被彻底打乱。欧盟再次遭受沉重一击。西班牙外长阿尔巴雷斯指出:“在当前不确定因素累加的时期,民粹主义思潮强势增长,拥有共同的特点:自我封闭,回到过去。最终只能导致灾难性后果。”

500

法国极右翼国民联盟领导人勒庞在推特发文祝贺梅洛尼:“意大利人民通过选举出一个爱国主义和主权主义的政府,重新掌握自己的命运,以便抵御傲慢而又反民主的欧盟造成的威胁。”国民联盟代理主席巴尔德拉说:“冯德莱恩曾命令意大利人如何投票,却被上了一堂羞辱课。任何威胁都阻挡不了民主,欧洲人民昂头主导自己的命运。”

西班牙极右政党领导人阿巴斯卡尔发推祝贺:“梅洛尼为欧盟指明了一条道路,即自由而自主的国家为了安全和繁荣而进行合作。”波兰总理莫拉维奇祝贺梅洛尼取得“伟大胜利”。莫拉维奇领导的法律与公正党被欧盟政治图谱列为极右翼党派,加上已被欧洲议会定性为“非民主政体”的匈牙利,以及即将就任的瑞典和意大利两国政府,欧盟已有4个成员国由极右翼政党执政。法国极右翼政党国民联盟领导人勒庞第二次与马克龙争夺总统职位,获票率上升,该党随后举行的议会选举中取得历史性突破,为法国政局和欧洲建设注入诸多不确定因素。意大利大选结果再次表明,极右翼党派在欧盟各国影响力增长的趋势难以阻挡,“欧盟右摆”已是普遍共识。

20年来,意大利始终难以从政治经济和社会危机中脱身,不只是欧债危机中欧猪4国(PIGS)的主要成员,更是新冠疫情爆发后的重灾区。欧盟7500亿欧元的经济救助计划中,意大利独占2000亿欧元,是最大的救助对象国,只能说明危机深重而非其他。

前欧洲央行行长马里奥·德拉吉奉总统马塔雷拉之命组成全国联合政府,吸收左右各派领导人入阁,以反欧著称的极右派北方联盟领导人萨尔维尼也入阁担任内政部长。意大利兄弟党领导人梅洛尼不仅拒绝入阁,而且以唯一反对党自居。马里奥·德拉吉大联合政府延揽了左右两大派别的主要政党,表面上体现了各派联合,但由于政府里各派政见相左而相互掣肘,“超级马里奥”领导的只能是一个看管内阁。德拉吉虽然于7月20日晚赢得议会信任投票,仍因政府内部党派纷争导致无法决策而提出辞职。由于德拉吉去意已决,马塔雷拉总统多番挽留之后只好接受并宣布提前大选。在大联合政府无所作为的一年半时间里,“唯一在野党”领袖梅洛尼充分利用民众对政府的不满情绪扩大影响,最终脱颖而出,成为意大利混乱时局的最大获益者。

自从德拉吉两个月前辞职以来,欧盟各国领导人眼睁睁地看着梅洛尼的民调直线上升,心中焦虑却无能为力。现木已成舟,生米终成熟饭。集忠实的基督教徒、坚定的保守主义者和狂热的反体制分子三重身份的梅洛尼,作为意大利历史上首位女总理,与萨尔维尼和贝鲁斯科尼两个极右政党领导一起,组成新的“意大利极右铁三角”,领导该国二战后首届极右政府。欧盟饱受一系列危机重压,以及成员国及各机构之间的分歧与争斗之苦,对意大利新政府可能对欧盟带来的折腾倍感焦虑。评论称梅洛尼领导的新政府成立后,可能会要求欧委会主席冯德莱恩“道歉或辞职”,为她干涉意大利内政的言论付出代价。

梅洛尼可能会一方面在欧盟坚决捍卫意大利的利益,另一方面对欧冲动稍作克制,不会像萨尔维尼那样对欧盟毫无节操地进行批评,更不会像法国国民联盟的勒庞和不屈法国的梅朗雄那样对欧盟持否定立场。意大利脱欧的可能性可以排除,但不会同意马克龙关于修改欧盟有关条约,以及建立有效多数决策机制的提议。新政府的外交政策也不会立即做出重大改变,但贝鲁斯科尼仍坚持自身对俄乌战争的立场,称“特别军事行动”只是要乌改变政策取向。

梅洛尼胜选得益于几大因素:一是历届政府均是信誓旦旦就任,又因治国无方下台,二是剧烈通胀、衰退和大量失业前景、安全恶化等多重危机使选民陷入绝望,强烈要求改变现状,三是梅洛尼对本党“去妖魔化”获得成功,以温和形象和个人魅力争取人心,选民对“硬极右”的恐惧心理大为降低,四是“意大利优先”的口号日益深入人心,梅洛尼“摆脱欧盟控制”,以及严控移民和“反伊斯兰化”的纲领得到广泛认同。梅洛尼胜选后与拥护者共勉:“从今天起,你将参与书写历史。”评论称梅洛尼是在践行法国极右政党国民联盟领导人勒庞女士的竞选策略,勒庞虽未取得成功但成为议会重要力量,影响力大涨。梅洛尼作为勒庞的学生而当选主政,对法国极右派提振行情大有裨益,而对欧盟则是极大利差而非利好。

梅洛尼最早也将在10月底就任总理,执政前景极不乐观,而是荆棘载途,回旋余地十分有限。首先是势如奔马的通胀问题,8月已达8.5%,其次是高达经济总量150%的超高额公共债务,居欧盟成员国希腊之后第二高位。虽然债台高筑,联合政府仍认为有必要降低税收和提高公共开支,欧盟对意紧急经济救助计划中尚有1400亿欧元没有拨付。在拒绝接收难民和反对堕胎权问题上,梅洛尼与欧盟总体立场有巨大差异,而与波兰和匈牙利立场接近。梅洛尼领导的三党联盟胜选后,法国总理博尔纳的表态只有一句话:“法国将关注意大利是否尊重人权和堕胎权。”法国舆论认为,法意关系前景趋暗,甚至不排除两国爆发激烈争执的可能。马克龙与德拉吉相互协调立场的蜜月期业已结束。法国希望意新政府采取务实主义的内外政策,也会采取务实主义的对意政策。

500

法国舆论指出,在政局动荡和政府更迭成为常态的情况下,梅洛尼政府极可能也是短命的。现年45岁的梅洛尼仅在2008年到2011年间担任过青年部长,缺乏政治历练,而本次胜选的右翼联盟其他两党,萨尔维尼相继出任过内政部长和副总理,贝鲁斯科尼则担任过数届政府总理。极右翼三党联盟因利益而组合,心思各异,勾心斗角自然难以避免,终会因利益而分裂。逃脱不了信誓旦旦就任,治国无方下台的政治轮回。这是法德的共同愿望,也是法国各界为避免极右翼通过2027年总统大选上台执政的真实想法。

分裂和碎片化是2022年国际局势的主题词。欧盟内部和各成员国间的分裂与碎片化自不待言。英国脱欧对欧盟是如此,意大利极右政党组阁对欧盟亦属如此。在战争重回欧洲大陆,欧洲再次成为全球地缘战略博弈主战场的当前形势下,马克龙高声呼唤欧盟团结,可谓用心良苦。

(来源:国际网CFIS)

(作者孙海潮为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欧洲中心主任)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