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博士,不配进上海小学家长群?

作者|  虫二

来源 |  视觉志

  开学将近一个月了。

  人民网领导留言板上的一则留言火了:

  安徽某中学家长质疑高二孩子班里收取共8万元班费的合理性。

  8万元,平均到每个孩子身上,要缴纳近2000元。

500

  很快,官方给出了调查回复:

  情况属实,费用经家委会征得全体家长同意后代收代支。

  可既然家长们都同意,又怎会有这帖求助?

  官方的公示里,有这样的一条,在网上引起了家长们的强烈反映——

500

  在班费的支出明细里,除了高达34090.5元的“自愿征订学科作业资料费”,还有超过5000多元的急救药箱,清洁工具,室内墙窗及班级花草等各项“班级必须品”开销。

  “急救箱,清洁工具都要买,那学校场地是不是也要租啊?”

  有人试图厘清复杂的归因,有人吐槽相似的遭遇。

  总之,不解、质疑、声讨,所有的声音最终都聚焦在了「家委会」这个群体身上。

  究竟是“自愿”还是“强迫”?

  究竟是“最强后援保障”还是“打着幌子敛财”?

  当家委会的权利边界变得模糊,教育圈层随即也出现了新的名利场。

500

500

  家长群,成年人的大型秀场

  其实,在人民网领导留言板上留言的家长并不在少数。

500

  “小孩上了初中以来,家委会在群里收的班费共计900多,想看支出明细竟然需要老师的同意。”

  “说是要翻新教室还要买衣柜等固定资产,林林总总算下来,家长们交了能有一万二。”

  帖子的求助内容,桩桩件件都和家委会收班费有关。

  「家委会」,到底什么来头?

  在上海一小学的家长群里,我窥见了有如秀场一般的“家委选举”现场。

500

  “毕业于美国中密歇根大学,从事私募基金,丈夫哲学博士后,在央行外管局工作。”

  “知名外企人力总监,虽有资源但比不了其他各位父母。”

  “无业,但家里被分了25套房,平时清闲能出力。”:

  有人秀学历,有人秀履历,有人炫耀家庭雄厚的实力。

  无论出于什么目的,当资源战被打响,战旗的每一次挥舞都充实了自家孩子的底气。

  还有些父母,放言“作为管理着35亿庞大资产的公募基金经理,谁要是欺负了自家孩子能直接把股票砸到跌停。”

500

  当攀比被盲目放大跳脱为口舌之战,虚妄的说辞只会显得戏谑无味。

  这群形形色色的人原本未必处在同一个生活圈,却因为“家长群”这个纽带被连接在一起,任何一句话都能被解读出上百个意思。

  正如此,往往越是高端的家长群越难混。

  87年的秀秀是深圳一小学的孩子家长,看到热搜上的“家委会乱收费”的词条,随手转到了自家孩子的班级群,问了句“咱们班费是交多少来着?”

  没成想,一石激起千层浪。

  家委会的一位成员,先是告诉了她这学年共交了800元,随即就甩出了详细的支出明细表。

  补充道“明细会定时公示,所有家长均可监督。”

  秀秀表示只是忘记了具体金额,才想来问问家长们。

  却再一次被家委会在群里点名问她到底是想查看哪笔支出,对何不满。

  强烈的窒息感一下子就压住了秀秀,她被问愣了。

  陆陆续续有几个家长解围,说家委会辛苦付出应该得到理解与支持。

500

  接着群里就接连刷起了统一附和的话术,留下秀秀一个家长做那个了“多嘴的恶人”。

  在孩子的家长群里,秀秀始终没有什么存在感。

  尽管她曾经也极力地想融入这个群体,好凭着自己的付出让孩子在老师前能多得到些关注。

  她没被选进家委会,这是秀秀早就想到的。

  早在孩子入学前,群里的几个家长就格外活跃。

  有的家长说自己认识下游工厂,能低价拿到高品质的学习用品,还顺势自掏腰包揽下了全班40多个孩子的用品采买。

  有的家长开饭店,邀请了全体小孩的家长和老师来自家的餐馆吃饭,说要在开学前互相熟悉交流下。

  相比之下,没有资源的秀秀没有什么能在一众家长中崭露头角的地方,自然也失去了话语权。

500

  越卷,越苦

  “我其实,挺佩服那些家委的。”这是秀秀的心里话。

  家委会的成员里不乏高管领导,办事雷厉风行又井井有条。

  老师刚提出要办一个活动,不出2个小时群里就有家委给到好几种可行的方案和人员分工。

  看着制作精细到能参评的演示文档,秀秀再一次感受到了压力。

  作为普通打工族的她,根本无法做到24小时随时待命完成任务,哪怕是在线上做一个文档,也未必有其他家长快且专业。

  她能做的,无非就是利用中午午休的两个小时,驱车跑到孩子的班里组织午餐纪律。

500

500

  每个午休,家长都早早就在门口等待 

  她本想着也能顺便利用中午的时间,能和老师单独聊几句,可每一次不是叫孩子们缠住了,就是时间来不及,连老师的面都没见上就该走了。

  一天两天过得去,但时间长了秀秀发现这样越来越力不从心。

  为了节约时间,她的午饭从来都是草草地在车上垫几口面包解决的,好几次下午回到岗位上肚子都会绞着疼。

  手机一天到晚震个不停,在一列与工作群并排置顶的,是她甚至都不敢屏蔽的家长群。

  无论是白天开会还是晚上睡觉,秀秀只要听到手机振动都会开始不自觉地调整呼吸。

  可她能怎么办呢?

  孩子才刚刚上小学兴趣班就报了一堆,上千个日夜可以预见的辛苦,才刚刚开始,她又怎么可能辞了工作全职带孩子?

500

500

  图源:网友供图 

  “别的家长眼里的我游刃有余,其实每一天我真的也挺崩溃的。”

  楠姐,就是秀秀口中那个特活跃的家委。


  她在外企干了16年的人事,在深圳也不过勉强算上一个中产。

  她的工作很忙,唯一的优势就是坐班不固定,时间也更自由。

  备孕了很久才有了孩子,夫妻俩把孩子看得比什么都重要。

  又是托关系又是欠人情,费了好大的劲儿才搭上一位出版社的期刊编辑,争取了一个能为孩子老师发表论文的资格。

  尽管知道这种重点学校的老师绝不会因此就垂青自己儿子,但总算是有了由头才好开口拜托老师。

  但还是有一次,因为一个突如其来的出差,夫妻俩都没顾得上孩子,导致直接错过了班级群里很重要的消息。

  在那之后,楠姐无论去哪,电脑绝不离手,有什么老师发的任务绝对第一个跳出来揽下。

  每个周一,在排自己工作计划之前,她都会和丈夫提前分配好照顾孩子的时间。

  每天空出傍晚接孩子的时间,雷打不动地去学校和老师沟通孩子的学习进展。

  那些积攒没做的工作,都只能挪到晚上熬夜给补回来。

  尽管她确实有私心,但听到网上那些对家委会稀碎的偏见,她还是难过。

  自己踊跃的背后,也有着太不足为道的付出。

  她把自己形容成“拼命三娘”,但她有时候又实在想不通每天连轴转的意义到底在哪?

500

  育儿焦虑,切中「中年之殇」

  在育儿这场人人自危的赛场上,压力有如高悬在头上的达摩克里斯之剑,没有人甘心自己的孩子被落下。

  父母要想尽办法让孩子得到更多,老师要调节一切随时发生的矛盾,孩子要努力不辜负得到的一切。

  各中苦楚,搞得这个环节里的每一个人都很累。

  可最开始,家校沟通并没有如此复杂。

  早在2012年,全国幼儿园和中小学就被要求建立家委会。

  那个时候,社交尚未便捷如此,学生们都有一个家校联系本。

  学生用来记作业,老师和家长每日在上面留言孩子在学校和家里的状态以作沟通。

500

500

  图源:网友授权   

  江熙早已毕业多年,谈起「家校联系本」来是又爱又恨。

  每天发下本,生怕老师写点什么回家免不了一顿臭骂,又盼着看家长和老师是怎么评价自己的。

  上次搬家,她还翻到来那个被精心包着彩色花纸的本,感慨千万。

  那些潺潺隽永的文字,任时光洗涤不灭。

  就那样实实在在地躺在柜子深处,构成了她的青春记忆,也成为了她日后道路最隐秘的动力。

  但十年过去,如今的家委会,承担了那个连接的桥梁角色。

  家校沟通,本该就是双方的责任,一旦参与其他方利益,或多或少会变得不纯粹。

  曾经就有热搜爆出,37名家长联合逼迫一个年仅7岁的女孩转学。

500

500

  女孩没有错,只是女孩的母亲觉得孩子尚小,大量的作业会让孩子压力过大。

  不同的教育理念,让其他家长觉得这个母亲的想法阻碍到了自己孩子的进步。

  家长们的对冲,也让女孩受到了同学们的鼓励和排挤。

500

  37名家长的联名请愿,逼得孩子一家只得转学到27公里外的另一所学校。

  这件事本身没有对错,在各家育儿理念的背后折射的是父母们的焦虑。

  但在群体的裹挟效应下,有人跟风,有人讨好,有人无所谓。

  这风越刮越大,到后来甚至有“拒绝送礼的家长被移除群聊”这样不合情理事件的发生。

  学校模糊了家委会的职责边界,给他们赋予了超过其存在意义本身更多的责任。

  让家委会,回到最初衷的位置,或许才是解决问题最好办法。

 愿理解化解内卷。

  少一些戏,或许才能让孩子赢得更多。

  各位家长,在如今这样一个处处内卷的世界,就不要再开发新的战场了吧。

  监制:视觉志

  编辑:虫二

  微博:视觉志

点击「视觉志」阅读原文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