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年前的今天,惊悚一夜遇难852人,228页报告,结果查了个寂寞?

500

电影《泰坦尼克号》

1997年12月19日,电影《泰坦尼克号》在美国首映。影片以1912年“泰坦尼克”号邮轮因触礁冰山沉没的故事为背景,讲述了在“泰坦尼克”号沉没时坠入爱河的杰克竭尽全力保护露丝生还的故事。就在电影上映的两周前,一项报告的发布在全球引起轩然大波,而这一切还要从1994年的9月28日,发生在波罗的海的惊悚一夜说起……

一、风暴到来前的美好时刻

1994年9月27日晚7点,爱沙尼亚籍客轮“爱沙尼亚”号像以往一样缓缓驶出爱沙尼亚首都塔林,它将沿着芬兰湾从塔林驶向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当天的天气预报预计在晚上芬兰湾的海面会有暴风雨,风速可达20米每秒,但是这种程度的风浪对于自重15000吨的“爱沙尼亚”号来说并不会造成过大的威胁,因此“爱沙尼亚”号客轮船长阿尔沃并未因此暂停此次航行。

500

波罗的海及其周边

“爱沙尼亚”号客轮上含工作人员一共搭载了989人,其中不少是旅游公司组织前往爱沙尼亚旅游的瑞典人,他们在结束爱沙尼亚之行后选择搭乘“爱沙尼亚”号返回瑞典。对于船上的游客们来说,这不过是一场再平常不过的航行,船上的酒吧里,游客们尽情地载歌载舞,不少人都喝得酩酊大醉,尽情享受着船上的美好时刻。

500

“爱沙尼亚”号客轮

但就在驶出塔林港的一个多小时后,由于舵手操作失误,“爱沙尼亚”号不幸偏离了原定航线,驶入了芬兰湾的风暴区。以往风平浪静的芬兰湾在风暴的怒吼中显得格外的可怕,狂风掀起恶浪打向“爱沙尼亚”号,高达六七米的海浪使得“爱沙尼亚”号颠簸不已。尚未尽兴的游客们因为受不了这种颠簸,纷纷选择回到船舱休息,期盼在睡梦中度过这一夜。

二、风暴下的人间炼狱

时间来到1994年9月28日0点,“爱沙尼亚”号在风暴的伴随下抵达芬兰湾口于特岛附近,此时的风速已经高达27米每秒,客轮颠簸得更为剧烈,船舱底部发出剧烈声响。船上担任机械师的西拉斯特事后在接受采访时回忆道:“我从监视器中发现停放汽车的底舱大门正在漏水,我以为那是风暴中渗透进去的雨水,便立刻打开了排水泵。”不幸的是,排水泵的排水量在不断涌入的海水面前显得十分无力。并且排水泵的发动机在启动不到半个小时就停止运作,底舱的水已经淹没了西拉斯特的膝盖,这意味着底舱在不久后就要被水淹没,西拉斯特只能迅速撤离底舱,将这里发生的事情报告船长。

0点24分,正在船长办公室值班的船长阿尔沃,没有意料到危险到来得如此突然且迅速,他清楚地明白他接下来的一举一动,将决定“爱沙尼亚”号客轮上所有人的性命。顾不得片刻犹豫,阿尔沃迅速下令向于特岛上的芬兰湾海军基地发出紧急求救信号。

500

芬兰湾于特岛

0点48分,接收到紧急求救信号后,芬兰湾海军基地连同芬兰、瑞典两国的海上救援机构一起组织人员赶往“爱沙尼亚”号信号发出地点进行救援。但是此时的“爱沙尼亚”号客轮仅在芬兰湾海军基地的雷达显示器上出现了8分钟便消失不见,这意味着“爱沙尼亚”号正在沉没!

500

“爱沙尼亚”号航线示意图

当时“爱沙尼亚”号客轮上的大部分乘客仍在睡梦之中,在沉没之际几乎没有机会逃离船舱搭乘救生艇,被海水活生生的吞噬。生还的瑞典医生拉马克在后来的采访中讲述了他的亲身经历:“海浪席卷而来,我看到我所搭乘的客轮迅速没入海水之中。刹那间,整艘轮船仿佛黑暗的地狱一般,到处充满了尖叫声、呼救声。”当救援队伍抵达时,海面上到处漂浮着尸体和行李,只有少数仍在海上挣扎求救的人和部分未被海浪打翻的救生艇。正如拉马克所说,此时的“爱沙尼亚”号在风暴的摧残下,就是一个人间炼狱,海水像死神一样不断吞噬、收割着人的生命,多少人没有时间去安排生离死别,有人在睡梦中逝去,也有人在即将登上救生艇之际被海浪吞没……

500

“爱沙尼亚”号客轮沉船海难纪念碑

根据芬兰和瑞典海卫队给出的数据显示,此次海难共有852人遇难,只有137人最终生还,其中年龄最小的生还者为12岁的挪威男孩马茨,一家五口除马茨以外全部遇难,而由45人组成的伯格区旅游团,最终仅一人生还。这场海难也被称为波罗的海有史以来最惨重的海难,同时也是“二战”结束以来欧洲发生的最严重的一次海难事故。

三、设计缺陷导致海难?后续报道疑点重重!

1997年12月3日,由相关部门组成的“爱沙尼亚”号客轮沉船海难调查国际委员会经过多方调查研究,向世人提交了一份长达228页的事故原因调查报告,从各个方面详细解读了“爱沙尼亚”号客轮海难发生的原因。

500

后人根据“爱沙尼亚”号沉船海难做的海报

报告中,调查委员会认为首要原因在于“爱沙尼亚”号设计的缺陷,由于船体结构设计过于不合理,位于桥楼的驾驶员无法查看到船首的情况,船上也没有相关的监视设备,导致在驶入风暴区后即使船首舱盖松动掉入海中,也没有值班人员及时发现。而在船首舱盖松动之后,安放不符合规范的吊桥也随之打开,随后大量海水涌入船舱,导致客轮沉没。

然而海难发生后的一系列事情,却使得这场海难变得疑点重重。首先就是瑞典政府不允许任何潜水公司对“爱沙尼亚”号进行打捞,而是用混凝土对“爱沙尼亚”号进行覆盖。根据瑞典媒体的后续报道,“爱沙尼亚”号的沉没很有可能与其运载的一批秘密武器有关,而这批武器大概率就是核武器,这也巧妙地解释了为什么瑞典政府不允许打捞遇难客轮,而是用混凝土对其进行覆盖。

500

民众自发的纪念活动

有阴谋论者根据这些报道认为这起海难的幕后黑手为苏联克格勃特工,这是因为当时的欧洲正处于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引起的社会动荡时期,大量苏联时期的军火物资被犯罪集团走私贩卖至其他国家,“爱沙尼亚”号很有可能就是运载的来自苏联的核武器。而克格勃特工为了防止核武器泄露,不惜将“爱沙尼亚”号客船沉没海底。

而在2020年秋天,瑞典播出的相关纪录片中展示了一些以前未披露的信息,瑞典事故调查委员会同芬兰及爱沙尼亚重启了对于“爱沙尼亚”号沉船海难的调查。2021年7月12日,瑞典电视台报道说,调查委员会在“爱沙尼亚”号船体上发现了两个以前未知的裂缝,这两个裂缝长10至15米,只是目前还不清楚这些裂缝究竟是产生在沉船之前还是之后。

文史君说

“你是如何想回到家中,回归你自己,回到爱沙尼亚绿色的晨雾中,回到内心的深度和广度中。”这是爱沙尼亚著名诗人尤里·塔尔维特根据“爱沙尼亚”号客轮沉船海难所作的长诗《爱沙尼亚挽歌》,诗中充满了诗人对身处“爱沙尼亚”号海难的乘客的共鸣,对爱沙尼亚文化历程的哀痛。无论这场海难最终的调查结果如何,我们都不能遗忘那一天奏响在波罗的海的生命悲歌,“爱沙尼亚”号用自己的悲惨命运警醒着世人对于船舶航行安全的思考!

参考文献

顾祖芬:《波罗的海有史以来最惨重的海难——“爱沙尼亚”号渡轮的沉没》,《中国保险》1994年第12期。

英国《亚洲周刊》杂志编辑室:《海难无情人有情——客轮“爱沙尼亚号”沉船惨剧纪实》,《航海》1995年第2期。

蔡东明:《“爱沙尼亚号”海难事故分析》,《2004防止船舶行事故新经验新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

尤里·塔尔维特、陈达红:《爱沙尼亚挽歌》,《世界文学》2020年第3期。

(作者:浩然文史·套元)

点击「浩然文史」阅读原文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