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发有了成果后,才发现已经被国外企业注册了专利,只可能是三种原因

【本文来自《美国载人登月技术的失传》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 跳跳糖
  • 你可能对于存档图纸有什么误解,首先那种简单的生产图纸不等于备案存档图纸!

    一般大型设备的图纸都需要备案,特别是国有企业,甚至有些需要工业部门备案!私企专利也是需要国家知识产权局备案!有些冶炼和锻造类的备案更是五花八门,比如添加材料的多少有什么变化的各种实验过程也是需要备案的,想要申请专利必须先备案,这是前提条件,这是属于国家层面的图纸备案!

      另外还有企业层面的备案,有些企业会有专门的银行保险箱,或者企业自己的保险箱,现在一般都存放在不联网的电脑硬盘里!

    别以为这种备案图纸只是简单的那种生产类图纸,就拿联想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吧,都知道联想的机箱专利很多,除了机箱的外形外,机箱材质还有硬度都是需要备案的,甚至哪种型号的钢材都要备注,每一种机箱专利一般也会注明生产速度,所需人力,还有优缺点,一般也都会注明!

    国人一般都知道华为专利很多,但据我所知企业备案存档最多的一般都是冶金专业,甚至有些冶金企业连材料每一度变化都会记录。

    所以一般只要有过企业层面的备案,就基本不会出现你担心的那种情况!

    最后再说一遍,特别是民企,研发风险非常大,哪怕备案全部消失需要从头研发,只要有专利在,那也比研发新产品风险低!

    知道国内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山寨企业吗?其中一些开始也是走研发路线的,很多都是有了成果后才发现已经被国外企业注册了专利,结果被外国企业用专利硬生生卡死,有些倒闭了,有些成了山寨企业自暴自弃!其中汽车发动机就是被专利卡死的典型例子,只要绕不过专利,人家不授权你就不能用,想用就要交高昂专利费!

    所以你的担心完全没有必要,更不现实!你说的这种情况一般都是研发新产品时才会发生!

不好意思,你说的这些标注很多根本没法解决实际生产时遇到的问题,因为很多实际问题往往并不具备通用性,比如某地某段时间气候湿润,工件制造保存就要考虑一定的干燥问题,但换个地方这样的问题就没了;或者某些设备有一定公差,单个设备公差都不大,但积累到一起就大到必须调试。这类问题一般是不会记录在标准里的,而是需要熟练的工程师和工人现场微调。

(说到这里,我想起一个不算太远的新闻,20年初,新冠刚开始流行的时候,国内掀起了一股医疗口罩生产热潮,一只口罩1元钱,一条口罩生产线几乎等于印钱机器,相比于售价,基本是个把月就能回本,但很多老板买的起口罩生产线和说明书,但请不起能调试生产线的工程师,结果整条生产线买过来只能放在那里积灰,而当时一名合格的工程师日薪只少好几万,注意是日薪。这还是工程师资源非常丰富的中国呢)

而且技术总结有一定的滞后性,大学里研究技术的教授很多时候依然需要向现场老师傅请教问题。所以一旦技术断代,那么只按照纸面记录是很难恢复到全盛时期的。

至于你最后那段简直就是胡闹,绕不过技术专利所以就不应该研发?然后你以为山寨就不需要研发吗?你让印度山寨个核潜艇出来给我看看。

我是真无法理解你到底是有多无知才能得出自己研发还不如一群专利流氓的结论的(尤其是很多专利流氓连生产能力都没有的情况下)

算了,估计你是真不懂,给你讲讲

专利的原理是,某人将整套工艺技术“公开”,然后申请法律授权,任何人使用这套公开的工艺技术,都要支付专利费或申请授权。

所以“研发有了成果后才发现已经被国外企业注册了专利”的只可能有三种原因。

1,研发者蠢到连关注国际上同类技术进步都不知道做,整天“重新发明车轮”,这样倒闭也不冤。

2,双方研发几乎同步进行,对方比我们快,这样应该甘拜下风。

3,研发成功后没有及时申请专利,之后技术信息外泄(比如被偷),然后被人抢注,这很冤,但这是法律问题,和研发无关。

最后,不论如何,研发都能培育一批技术人员,哪怕厂子太小经不起创业研发的“赌局”,破产了,研发人员也会被其他制造业单位吸收,总有实力雄厚经得起失败的,最终积累了足够经验和技术,最终建立起自己的专利积累,不会再被专利流氓卡脖子(你敢收我专利费,你敢申请禁制我的商品,我就也收你的专利费,也禁止你的商品,看谁的专利多),华为等企业就是如此。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