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来的观影体验,关于“隐入烟尘”

“隐入烟尘”大体已过了热炒期,周末在网上找来欣赏了一番,实话说,没有全部看完,中间一些情节因为之前的剧透作了一些选择性跳跃。有几点感想记录。

1、剧情算通顺,演员很不容易,如果之前不知道,海清基本认不出来。主配们的本色出演,是全剧最大的亮点。

2、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出来以后能引起讨论乃至争论,本身是毫无问题的,甚至是作品成功的一个标志。但是那句类似宣传口号的“一字不说苦,苦到天际,一字不说爱,爱入骨髓”,个人觉得溢美了,这是导演的初衷还是宣发的刻意发力,实情不敢猜测,不过放到一部国外争奖再转内销的影片上,无论如何都难免被打个问号。

3、影片浓重描述的“黑”,如果没有时代背景,看起来比黄世仁对喜儿爹的狠也不遑多让,这对任何一个社会主义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人确实很“另类新颖”,那么这是否象有的人说得那样完全写实呢?不惮于对这个世界上存在的最大恶意作揣测,比如象大衣哥的乡里近邻们的种种丑态,在西部某个偏远之地还有奴隶制式的黑恶势力,包括曾经山西某些矿上的非法奴工,但要达到象电影里的绝望,“艺术加工”的痕迹无疑很浓——除了以惨吸睛,找不到别的解释。

4、不知道“隐入烟尘”的剧本来自哪里,是导演的生活体验还是对某小说的严格遵从,据说也得到了官媒的正式首肯。不过必须指出的是,这种集火某种“黑暗”的表现方式,和我们的时代特色本身并不相容。之前有一些很不错的改编,比如“红高粱”和“白鹿原”,虽然是电视作品,个人认为其文学性和可欣赏度甚至都还在原著之上,因为电视剧里能看到光,看到晨曦,看到希望,而原著里只有沉沦和更沉沦,到处都是中国文化应该被抛弃的堂皇正大。很不幸,“隐入烟尘”明显属于后者。

5、断舍离,苦痛悲,这都不可怕,可怕的是悲苦流觞之后的“淫失”和“可亡”,不管在自由主义浸蚀下多么的讨厌所谓文以载道以及“需以积极对抗消极”的不浪漫因素,但不可否认挣扎求存始终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当马有铁还了他的债,放了他的驴,鸡蛋押口农药下肚,在无可奈何中结束一切,影片难免就落入了下乘。

这是西方的赎罪文化,是三哥家的认怂修来世文化,恰恰不是咱们中国文明的基本常识。喧嚣一时,又有何益?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