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东:笑是喜剧的目的|独家对话

“马东禁止入内。”在米未用于喜剧节目展演的剧场门上,指名道姓地贴着一张针对自家CEO马东的禁令。

在谈起这件事时,马东自己也哭笑不得:第二季的录制,参赛的喜剧演员总共有61个,演员在米未这家公司穿梭自如,却总会在见到马东时露出欲言又止的表情,甚至打不打招呼都心存犹豫,即便是点头的姿态,或者叫“马老师”问好的腔调,都不太自然。

和“马东禁止入内”原因类似,演员们时刻被导演组耳提面命的一个重点是,“不要让他认识你”——对于米未的导演组来说,马东在这个节目里的职责是主持人和嘉宾会长,而不是公司的老板,他需要“心无旁骛”地履行自己的职责,不可以、也不需要提前知道任何事。

而对于米未来说,做《一年一度喜剧大赛》第二季这件事,类似的逻辑都能贯穿始终。

500

在节目开播的前三天,毒眸(ID:DomoreDumou)在米未公司见到了马东,跟他聊了聊喜剧,聊了聊这档观众期待度极高的综艺。在米未内部较为统一的认知是,第二季节目除了人变了,其他什么都没变:“共创”的基本模式没有变,节目的“搞笑”也没有变。

马东不太愿意给节目贴上各式各样的类型标签,即便是在第一季已经呈现了出了“舞台喜剧”的多元面貌之后,马东也认为,展示类型的多样并不是节目的职责所在。

“类型化不是喜剧的关键,笑是喜剧的目的。至于怎么让别人笑、你用了什么手段?那是你的努力。”马东告诉毒眸。

“你就管你自己的”

《一年一度喜剧大赛》无疑是去年的头部综艺。灯塔专业版数据的2021年全网综艺正片播放市占率年榜中,《一年一度喜剧大赛》是唯一杀入TOP15的Q4综艺。它的口碑同样突出,节目播出将近一年,豆瓣评分还稳定在8.5的高分,评分人数超过了10万人。

500

第一季珠玉在前,第二季自然承载了观众更多的期待。而对于米未来说,“做第二季”并不是第一季效果好的结果,而是在更早时就已经定下。

从开始选角到最终播出,米未又花了9个月的时间。在第一季落幕时,米未的选角团队就已经进入了紧锣密鼓的筹备工作之中。

最明显的变化就是,报名的演员更多了。“去年觉得还矜持一点的,今年会放下身段;去年没有勇气的,今年鼓足勇气;去年幕后的,今年挤到台前。”马东告诉毒眸。

参赛的选手里,“老师好”的松天硕是去年蒋龙和张弛的表演指导,“某某某”的刘同、张维伊和左凌峰,去年和张弛一起参加海选,但最后都遗憾地错失了登台的机会。

老选手要来,米未也不拒绝。《一年一度喜剧大赛》的逻辑就是“谁好谁上”,在9个月的展演过程中,上千个人公平竞争,作品展演反馈更优秀的,得到上台机会。所以,去年用《父亲的葬礼》炸场的漫才组合土豆吕严,今年又出现在了节目的官宣名单里。

500

当然,老选手的数量也会或主动或被动地得到控制。一方面,米未自己嘀咕:上一季说了不做“角儿”的节目,结果一开播全是老面孔,有点自相矛盾;另一方面,《一年一度喜剧大赛》的演员群体和影视剧市场本来就有着不错的重合度,去年火了的演员片约不断,也不太可能再来。

经过导演组点选和自主报名,参与第二季海选的演员有3758名,远远超过第一季的海选数量。第二季还首次开放了编剧报名,最终报名进入到海选阶段的编剧足足达到了1856人。

进入录制期后,米未员工可用的会议室被极速压缩至2间,剩下的都变成了每个小组的创排间,演员们常常在中午12点出现在创排间,然后奋战至深夜。公司给演员们提供餐食,报销车费,晚上还有一楼的睡眠舱开放,供大家休息。毒眸和马东在会议室里聊天的时候,有一组小队还在窗外的天台上排练。

也正是因为某种重合度,这些场面成为了一种挣扎的写照:曾经能在A级以下的腰部网剧里捞到配角的演员们,不得不走出横店。线下演出行业最近两年反复几度停摆,喜剧、话剧、脱口秀演员也需要另寻生计。变得谨慎的综艺赞助商们,也收紧了对腰部节目的投放口子,赞助的马太效应变得越来越大。

受益于上一季的成功,第二季的《一年一度喜剧大赛》,成了这批人的“出口”。喜剧演员们沉下心去打磨新的作品,跨界的演员们寻找更多可能。截至目前,节目已经有8个商务客户。

在第一季节目播出之前,毒眸曾问及对节目的预期,马东如此回复:“按照牌理出牌,把输赢交给命运。”

500

而第二季节目开播在即,马东的回答似乎仍然没变。在他看来,观众的记忆肯定停留在第一季结尾的高光时刻,所以会觉得第二季的起跳点就应该达到这个高度。“比赛跳高肯定也不可能回回从世界纪录开始跳,肯定都从一米八开始。我们相信喜剧大赛就像每个我们认真在做的综艺一样,你只要认真对待它,它就会慢慢积累自己的热度,就慢慢地会更好。”

“空杯”里的新个体

“管自己”的第一步,是忘掉上一季。

《一年一度喜剧大赛》的成功,吸引了大量慕名而来的演员,也看似提供了“成功的模板”。一些编剧和演员会不自觉地模仿上一季的模式,导演们的创作上,难免也带着上一季的影子和回忆。

这种思路看似安全,但在米未的喜剧理解当中却相当危险。新一季的筹备当中,马东对于导演团队的要求是让一切“归零”,意识到第二季要面对的是完全不认识的几十个新人,重新开始打磨新的作品——把导演这杯水倒干净,留下一个“空杯”,装第二季的“水”。

与米未的另一档综艺《乐队的夏天》不同,选手的供给方面,不是节目首先需要关注的问题。

马东充分相信喜剧演员的正态分布。他拿每一个人都经历过的学生时代打比方,每个班总会有这么一个“活宝”似的人物。“有的人天生就是干这个的,你不让他干这一行,他不知道干什么……所以我的感觉是,供给侧是无限的,隔三年就有新的‘长’出来了,你把他找到就可以了。”

更重要的是,“共创”的创作模式,给喜剧和喜剧演员本身,都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500

在《一年一度喜剧大赛》的报名逻辑里,喜剧演员是“个体”参赛,到场再找人组队搭档、不合适可以再换。第一季走红的“逐梦亚军”蒋龙、张弛,就是在第一季开播前的训练营里才组队成功的。而《奇葩说》的辩手需要训练,乐队的门槛更高,它的单位是“组织”,“一个乐队没有10年的话,都凑不齐3首能传唱的歌。”

另一方面,在“共创”的氛围里,原本不是专门演喜剧的演员,也可以变成喜剧演员。

例如,这一季的喜剧小队“九口人”,其中有两位选手全是本科应届毕业生,来训练营的时候还在实习期,实习单位直接就填写了“米未传媒”,表演经历一片空白,甚至最初不知道什么是漫才,但经过训练营的打磨和共创的氛围之后,最终还是能够作为选手登台演出,并成功挺过了第一赛段。

500

“共创”的意义还在于突破创作的瓶颈,在“一期一会”当中创作的动力和新鲜感。

马东告诉毒眸,父亲马季在世时,曾在家中抱怨,一个相声写半年,登上电视就都结束了,而歌手一辈子可以只唱三首歌。“形式不一样,歌曲带给别人的是温暖回忆,喜剧就是要得情理之中、意料之外,所以还是得做新鲜的东西,满足别人的愿望,也满足自己的。”马东说。

以“共创”为方法论,是米未喜剧创作的核心,上一季《一年一度喜剧大赛》的筹备当中,米未笃定了这一点,并由此促成了上一季节目的成功,然后,继续成为第二季的核心方法之一。“我们觉得共创是解决这个问题可能的方法和路径,所以共创对于米未的价值才更大。”

“现成的,好好做”

在更早做《奇葩说》的时候,有人鼓动马东,说一批辩手因为节目而成名、拥有了商业的价值,米未干脆成立一个辩手公司,做线下的辩论赛或培训,让辩手成为公司的资产。

米未曾经顺着这条逻辑往下走,但实践之后才发现,《奇葩说》一旦暂停,“市场”也跟着不见了——观众的需求不是辩论,而是综艺。

喜剧的逻辑也相当类似,而且,听上去与同期热播的《脱口秀大会》背后的脱口秀行业,形成了一个分水岭:一些事情脱口秀可以做到,但舞台喜剧未必,或者说,《一年一度喜剧大会》所连接的选择,其实和《脱口秀大会》相当不同。

500

“我们听起来喜剧这个市场很大,但即使是2020年以前,头部团队的线下演出在最好的时代也是微利的。大家对于喜剧的需求是对情绪的需求,每个人都需要‘乐’,但不能产生有效市场——大家不一定需要走进剧场,在视频网站上点开看就行了。”

线下演出的边际效益不那么明显,比如大型商演,一个城市很难用同一个阵容在一周内反复开三次演出,但成本是免不掉的硬性支出,当剧场租赁、车马、灯光等占用了成本里很大的比重时,演出利润模式的想象空间会急剧减少。

马东举了个例子:一个北京的喜剧团队,要去沈阳办演出,流程一定是先找到一个演出承包商,承包商出演出费、要求演出的阵容,票务的宣传、售卖也会转给承包商负责。在地域之间距离较远的情况下,喜剧团队自身无法去运营在外地的演出落地,也不能保证票务市场被全部吃透,所以一场线下演出还会诞生多个“分利方”。

所以,米未在考虑要不要做线下时“算了一笔账”,得出的结论是做线下演出很难覆盖掉整个成本并有所收获。

“目前来看,做喜剧节目和拍喜剧电影,没有找到比这两个方式更有效的变现渠道了,已经有现成的,那么就好好做。”马东告诉毒眸。

要“好好做”的节目,核心仍然是喜剧的表演:喜剧的“即时性”,是艺术的一部分,要求了演员的舞台经验,表演的成功与否,与时机是否正确、观众的反应是否热烈都息息相关。

500

例如,有经验的表演者,会在登台前扒在幕布后,观察观众的表情,当观众面露疲惫的时候,就会提醒大家今天“场硬”,节奏可以加快。

“你设计了包袱,观众不乐,你会天然地反应成他没有听懂,要慢点说让观众听懂,结果你一慢,效果更不好,所以要‘反直觉’,”马东认为,“如果今天场子很‘热’,演员是不是要快一点?不是的,你要慢一点,让观众吃饱,这个就是舞台经验。”

至于喜剧本身,马东仍然认为它是一面“镜子”。在喜剧的诞生之初,它的刻画对象就是小人物的生活百态。上一季的《台下十年功》,有追逐梦想碰壁的无数年轻人的影子,这一季首期播出的《黑夜里的脆弱》,是加班至深夜的忙碌社畜的心酸。

“我们就是一面镜子,希望你能从镜子里看到自己,但我们不会告诉你,”马东说,“不是说我们主动弄这样一个作品去治愈大家,我就讲我的困惑,观众跟我有一样的困惑,就收获了共振、获得了帮助,没有我们就过去,一旦变成教育,那就全砸了。”

今年《一年一度喜剧大赛》的主视觉海报上写着“大笑有力量”。在马东和米未的认知里,一个人开怀大笑本身就能够产生能量,而在这个特殊的“寒冬”里,能让人咧开嘴笑,本身就是有价值的。

500

“综艺是下饭综艺,综艺是伴随性的娱乐形式,我们花这么多钱,费这么大劲都是为了让你中午吃盒饭的时候高兴高兴,晚上睡觉之前舒服一会,如此而已。”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