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义第四次分配——消费长期回报,兼谈共同富裕

·导语

当今中国社会由于长期固定的经济发展模式、外部条件变化、社会环境变化、人民思想变化,积累了一些势能。

面对势能带来的社会变革压力,多种应对口径应运而生:比如,经济和体制改革进入深水区、产能和资本出海、产业升级、刺激消费、共同富裕,等等。

势能是由什么产生的?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产生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说到底,是经济矛盾。是经济发展过程中、各环节中,属于广大人民的发展、分配不平衡、不公正。这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系统性问题。

本文尝试将讨论定焦在消费与分配环节,简要分析消费在经济中的贡献及其应获得的“长尾”回报。这是一个容易被忽视的角度,而笔者相信从这个视角的发现,是真正意义上的“促进消费”以及打开共同富裕之门的密码。

·消费的经济意义

本文中的消费,特指个人消费。

朴素的讲,个人消费行为,才真正完成了社会再生产过程的一个经济循环。没有个人消费,生产失去意义、货币无法流通、经济戛然而止。

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人类社会的经济将一直建立在“生产——消费”的社会再生产过程之上,消费也必然是货币流通、经济流转发展的必需环节。

尤其是在生产相对过剩的经济中,如何促进消费,让社会管理者、资本、经济学家一筹莫展。

之所以生产相对过剩,是因为生产环节集中了绝大多数的社会资源。高度组织化、精细化、低成本化、不受宏观调控的巨大生产能力,相对个人消费的无组织、低目标性、高成本,日积月累形成了严重的相对生产过剩。

显而易见,人类社会将重心放在了生产环节,这是由经济本质上的组织者——“资本”的本能和职能决定的。资本必须要组织生产、控制一次分配,才可以获取主要利润,而且是资本获取利润最基本最本质的方式。

在消费环节,资本或什么其它可能存在的组织则缺乏有效管理消费的手段。在生产环节,资本通过控制生产资料和管理手段“强迫”劳动者从事生产,在消费环节可管不了消费者那么宽。

并不是资本不想组织、管理消费,而是确实挺困难,毕竟能强迫消费者消费的手段不太多。况且,消费者作为劳动者在一次分配中已经被盘剥一回,手头不是那么宽裕,流动性显然不足。

社会管理者在二次分配、三次分配上动了不少脑筋。资本甚至不惜投入大量成本用于垄断和舆论,“坑蒙拐骗”地想尽办法间接控制消费。

结果是隔靴搔痒,解决不了一次分配不公、消费者手头货币不足的根本问题。消费因此而受限,相继阻碍了货币流动和经济流转发展。

·消费受限的现状

常见的语境中,巨大的市场通常指中国有14亿消费者。

换句话说,几乎在每一个细分市场中都充斥着大量没组织、目光短浅、不专业、而又好奇心强、头脑简单的消费者。

天然的,这是卖方市场。利用消费者“没组织、目光短浅、不专业、而又好奇心强、头脑简单”的特点,生产者有充分的理由和冲动销售低质、高价、高利润的商品。即便是低频消费,仍有可观的绝对消费数量。

商品的主要作用背离满足需求的根本,退变为实现利润目标,以至于近期”刺客“频现。如此杀鸡取卵,即便消费者后知后觉,也总有恍然大悟的一天。

对消费者的围猎,却不仅仅是“刺客”。一直以来的经济增长模式、主要经济增长引擎,均把消费作为了一次分配中剥削的延申,在广义的生产环节转移了巨额成本给劳动者。以房地产为例,房贷的形式转移生产者的巨额成本、债务给消费者,生产者获得巨额利润,消费者背负几十年高负债,客观上逼迫消费者“打拼”。

一次分配中的低收入以及高负债,是当今消费者负担的真实写照。

更绝望的是,消费者不停的被消费主义洗脑,加剧了拮据和负债。

消费本应满足“美好生活需要”,消费应该是发自内心的高层次追求和快乐的,如今却像是被消费主义硬灌了一嘴鸦片,短暂的极度兴奋之后,回到现实中便只能“躺平”了。

就这样,经济能发展?积累的势能能消解?主要矛盾能解决?

·共同富裕:社会分配形式需创新

前面简要提出、论证了消费环节的社会资源不足和作为重要经济环节的“贡献有余而回报不足”,因此阻碍了消费本身以及经济整体发展。

一、二、三次分配经过经济专家充分探索和社会管理者长期的社会实践,已经完美坐实对“共同富裕”的作用也就到此为止。

一次分配解决起来伤筋动骨,二次分配隔靴搔痒,三次分配是资本的圈地自萌,而消费环节的“血栓”又不得不靠分配方式才能疏通。

长久以来认为,流动性能被分配的机会就那么多。回头看看社会再生产环节真的就只有一次分配机会吗?

从阶级理论角度入手,生产环节作为剥削劳动力价值环节之一,配合一次分配完成完整的剩余价值剥削。可个人消费环节从根本上是个人的、自主的、处在资本远端的、本应完全属于无产阶级发挥主动性的经济环节。

属于无产阶级的经济环节为什么没有分配方式对应呢?为什么没有组织呢?岂不是白白浪费了一次重要且必不可少的分配机会吗?

这个创新的分配机会,有可能成为共同富裕的重要构成之一。

问题:我们的先锋队在这里是否有些缺位?

·四次分配:消费长期回报

四次分配的定义众说纷纭,如果将消费环节对应的分配定为四次分配,实在有些“屈才”,按顺序应是二次分配。

这里照顾既往习惯,将消费环节对应的分配做为四次分配的有力竞争者。

按照通常的“资金是有成本的”的经济常识,消费者通过提供流动性帮助生产者解决库存、成本投入、利润、扩大生产等问题,理应在生产者后续经营所得中获得相应的回报。

回报不是立刻当下的,不是本次消费的折扣或促销,而是本次消费将货币转移到生产者,对生产者的再生产流程产生益处的回报。

因此,回报是长期的,至少在下一次再生产流程结束后才可以确定回报的货币数量。

同时,消费者有权选择是否参与再生产和回报。除却商品的使用价值之后,消费者有权扣留剩下的价格部分,表示不参与再生产和回报。“不参与”的选择,也表达了消费者对商品“不满意”、对生产者“不看好”的态度。

·建立长期回报分配逻辑

首先,在消费环节,记录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和支出货币数量。货币数量由使用价值和额外支付构成。

第二,在完成消费后,消费者选择是否“二次支付”。选是,额外支付的部分转移给生产者,参与后面的再生产和分配。选否,扣留额外支付的部分,不参与再生产和分配。

第三,生产者完成一次或若干次再生产,从利润中按事先约定或章程规定分配相应货币给消费者。

国家应从四次分配中征收所得税,至此完成四次分配。

从经济计算的逻辑上看,虽然相似于股权分红,但四次分配不应按股权理解,本质上也与股权不同。

四次分配是广义经济意义上的分配环节,就像劳动获取报酬,是个人在经济中的天然基本权利。

·消费能力

在四次分配逻辑中,存在“二次支付”概念,既消费者理性选择是否参与后续的再生产与分配。

消费者通过消费商品,理性地判断商品的使用价值,从而推断是否有必要参与后续的再生产与分配。毕竟回报是长期的,长期的尺度下,生产者并不一定有能力提供回报。

消费者需具备基本的判断能力,才有可能做出理性选择。

因此,在此重新定义“消费能力”——不是“有钱”,而是有能力评价商品的使用价值,并以此做出选择判断。相应的,公民教育中,应有消费能力教育,帮助消费者提高消费能力。

·互利自愿原则

四次分配是对当前社会再生产流程的再发现与再补充。

资本主导的社会再生产有其合理性和稳定性,目前并非必然通过暴力革命打破其秩序再重新建立新秩序的时刻。

四次分配也并非通过暴力或强制力实施于经济环节中。在实际中,四次分配的存在目的是有效缓解生产过剩和社会主要矛盾的改革手段。

虽然四次分配不是促销手段,但生产者可自行结合四次分配让利消费者、促进商品销售。消费者在四次分配中做的参与决定也有利于生产者提高生产力、提高质量、更合理分配资源。同时消费者也拥有更多的货币进行消费,避免生产过剩。

因此,四次分配的改革是生产者、消费者双方自愿参与的社会经济实践活动。

·广义的贡献与回报系统

四次分配相当程度上依赖于成熟的技术手段,不仅记录每一笔交易产生的货币转移,还要克服数据遗失、可信追迹等技术问题。

以前,在企业侧或第三方平台中心化记录数据有可信或数据长期保持成本问题。

现在,既然区块链等手段可以较好的解决技术问题,那么四次分配已不存在技术障碍。

参照版权或知识产权管理体系,第三方可以在国家背景的区块链基础上建立贡献与回报系统。消费对经济是贡献,但贡献对象可以是具体的任意事物,比如文字或影视的著作权,也可以是抽象的,比如企业今后的扩大再生产。

除了消费,经济活动中另有些产生贡献的行为可以被记录并产生回馈。比如自愿的推广、拉新,为生产者建言献策等。因此,眼光放远,这套系统可以是不限于消费的广义的贡献与回报系统。

·主要竞品:元宇宙

市面上已存在零星的以“消费贡献分红”为口号的平台或应用软件。但本质上仍是促销或后人消费前人分成的分销提成模式。

真正的四次分配模式,一定是长期的,再生产完成后,从再生产的利润中分配的。

四次分配存在一个政治经济学意义上的竞品——元宇宙。此处元宇宙仅指西方资本掌控下的未来数字化生产、社交、生活平台。

在元宇宙中资本不仅可以精确配置生产资料进行生产,而且可以完全掌控消费行为,属于无产阶级的经济最后一环将不复存在。

若想在与元宇宙的竞争中胜出,四次分配的社会实践可得争分夺秒。

·社会改革

企业侧需调整企业章程、调整财务项目和流程、调整利润分配模式,以便接入贡献与回报系统,实施四次分配。

四次分配也需相关部门多头管理。工商、银行、工信、消协,均需协调参与。

而消费者的教育成长,教育部门也不可或缺。

·最后

消费长期回报、四次分配的概念至少不应是什么全新的概念,只是从前难以实践,如今技术上可以满足这样的经济变革需求。

正值中国的产业升级、促进消费、共同富裕、大力发展数字产业的大潮,能者一试何妨?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