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事实和常识发生冲突时,我们应当放弃的是常识而不是事实

【本文来自《赵燕菁:再议住房、消费和生育的关系》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当事实和常识发生冲突时,我们应当放弃的是常识而不是事实。

这话很重要,现实中做学问的人经常会遇到这个问题,严谨的态度就应该这样。不只是住房方面的,金融方面也有这个现象,我算过只有用情绪集合起来的情绪指数,才能解释好为什么事实是这样,而不是我们所认为的常理那样。

我们来看房地产价格是由哪些情绪构成的,首先是供求关系产生的情绪,再来是预期,但这两部分具体又包括什么才是最有意思的,有的人预期是跌,有的人预期是涨,这和所接受到的信息不一样有关。记得我国房地产这二十年来,所有专家学者的预期都错了,只有任大炮是对的,信他的都发财了,原因就如这文章中说到的,创造货币的与消费的不是同一批人,这也是我后来修正房价形成原理的原因,价值和价格本身就是背离的,银行印出来的钱,如果不是储在房地产,社会上的各类产品价格就会普涨,这些年统计的物价指数,如果都反应在各种生活物资上,那实际涨的那点工资就不值一提了。

比较一下现实就知道了,普通工资2000年大概是600左右,馒头的价格一个两毛,能买3000个,房子每平600,一个月工资能买一平。现在普通工资4000左右,馒头一个一块,能买4000个,房子每平20000,5个月才能买一平。这个是按我们这十八线城市算的看法,所以说老百姓的感觉是收入多了,但房子买不起了,当然,越早买房子越便宜,这有时间差,这也是贫富差距拉大的原因,原来没房子的家庭财产就少了。

但这个还是情绪的问题,按一样的质量看,2000年如现在房子的质量,大概是值一平一千,现在价格走到两万,并不是说我们住的房子就更好,实际价值其实还是一千,只是情绪上我们认为住两万的房子了。

时间上只能说到这,现在房价砍下来,社会财富其实是不会增加的,好处是让现在要买房子的能更便宜的买到,房租也因此压着,原来情绪上认为自己有两万元财产的人,现在就会被打回原型,消费能力也就降下来了,这就是张老师说的观察到房价降下来,消费也降下来的真正原因。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吗?有,就如张老师说的双轨,但这只是缓解房价大降,而不是不降,因为解决了预期不涨,房价就会降,所以这样的政策不能在厦门这些高房价的城市实行,只能在泉州这样的城市先做,避免对全社会造成大的冲击,而且越早越好。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