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弛感是好,但我更想赞扬「不松弛感」。
最近很火的一个词——「松弛感」。
热搜上,先是松弛感美人舒淇:
cr. 蒜蒜变美日记
松弛感拉满
接着,又开始讨论令人羡慕的松弛家庭关系:
无论是外表的状态,还是相处时带给人的感受,松弛,似乎充满着魅力。
那么,松弛感,到底是什么一种怎么样状态?它可以后天培养吗?当我们在谈论「松弛感」的时候,我们究竟在谈论什么呢?
今天,来看看编辑部的大家怎么说吧!
Alyosha
松弛感——猫猫们的生活哲学
我出生在一个A型人格聚集的家族,我们全家人都非常急性子,也热衷于互相抱怨。热搜里的家庭出游,结果因为妈妈不小心遗漏行李登记,行李全部还在出发地机场的情况如果发生在我们家,那一定整趟旅行都毁了,指责的声音会大到全机场都能听见。
我叛离家庭变得不那么A型人格,是从见到好友家的猫猫开始的。它叫叮叮,是一只毛很茂盛,大只却在跳动的时候异常轻盈的波斯猫。它喜欢躺在透明落地窗旁晒太阳,看到有人进屋,它会懒洋洋地抬眼张望一下,表示“我知道你们回来了”。
在它的身上,时间似乎是没有流速的,想吃饭时吃吃饭,想起主人时,过来逗弄一下我们。更多的时候,它只是躺在那里,很安静地晒太阳。
我和叮叮完全相反,热衷于列计划,每完成一个任务划掉to do list上的一行是我最舒爽的时刻,但在划掉之前,我总是很紧绷,我有一种不完成任务就不能休息的执拗。舒爽只在划掉的那一刻,更多时候我既焦虑又紧绷。
某一次我因为要同时赶很多任务而生病了,那个下午我呆在好友家的沙发上,和叮叮一起晒太阳,推开所有令我焦虑的to do list,只是放空和发呆。
叮叮教会了我松弛感的哲学,这似乎是猫猫们的天赋技能。
如果猫猫能够说话,它们应该会发出和夏目漱石《我是猫》里的猫桑一样的感慨吧,“我辈猫类,想吃吃,想睡睡,生气时就大光具火,伤心时就哭他个昏天黑地。”它们肆意自然又轻松自在地过着抓老鼠、晒太阳的日子。
淼淼
松弛,是与自己的不完美和解
以前的我,就是很不松弛的一个人——我总担心自己出现在别人眼前时,不是最佳的那个状态。妆容有瑕疵,穿搭出问题,对我来说,难以忍受,令人抓狂。我就是朋友圈里那个早八人,就连看病都要起早化妆。
我太在意自己说的话有没有冒犯到别人,发的朋友圈有没有不妥的地方。朋友对我的评价无一例外都是“你太端着了”“你说话好官方”。甚至我妈也很无奈地对我说,“你怎么偶像包袱这么重?”
我想,我可能是陷入了心理学上所说的“完美主义自我呈现”(perfectionistic self-presentation)(Hewitt et al., 2003)的困局。完美主义自我呈现是一种不良的自我呈现风格,由三个方面组成:完美主义自我推销(即宣称和展示自己的完美)、不展示不完美(即隐藏和避免自己不完美的行为表现)和不披露不完美(即回避和避免口头承认自己的不完美)。
这三个方面,我都中枪了——我总在扮演一个完美的“我自己”,既不展示自己有缺陷的一面,也不承认自己也是一个有缺陷的活生生的人。
过度追求完美主义的我,其实活得很累很拧巴。因为活得不够松弛,我总是很难享受当下带来的快乐,不是在担心这个就是在担心那个。去海边玩,怕自己晒黑于是索性把自己裹起来,最后玩也玩得不尽兴。出去玩桌游,怕自己出丑于是过度谨慎,完全没好好放松一下。
好在现在的我,似乎开始渐渐接受不完美的自己——多亏了我的朋友们。她们给了我足够的安全感,让我知道素颜的邋里邋遢的我,同样值得被爱。我那些笨拙的举止,也被她们所一一包容。现在,我终于变得可以放松下来,去暴露自己不那么美好的一面了,这种感觉真的很棒!你知道这对一个处女座(还是金星天秤)的人有多难得吗!
亓井
缜密计划与松弛并不矛盾
松弛感突然流行起来,是因为现代人大多需要吊着一口仙气活着——我们太缺松弛感了。
生存压力、容貌焦虑、成长焦虑(必须要变得更优秀)等,很多时候是来自于系统或者环境,并非天生自带。所以绷着一根弦其实是一种适应环境的方式。但大家都感觉到这种适应是辛苦的。全员追求松弛感,可以理解为是成年人的一次集体大叛逆。
但我想说,缜密计划与松弛并不矛盾,相互搭配才能活出最大潜能。过度松弛可能导致无法进步,过度缜密计划则容易喧宾夺主,因为过于执着计划产生内耗。
我是个特别不爱做计划的人,甚至会觉得浪费时间是一种有意义的自我修复(不知是不是安慰自己)。但之前面对重要考试时,也做过详尽可实施的规划。当然,也允许自己在计划内间歇性地摆烂。
Chris
「松弛感」大概是天生的
我觉得拥有「松弛感」的人,神经质(Neuroticism)水平可能都很低。
从大五人格来讲,神经质低的人比普通人更能承受压力。对生活中发生的各种麻烦事,ta们很少体验到强烈的恐惧、悲伤、焦虑和内疚等负面情绪,也而不会变得抑郁、焦虑和忧心忡忡。
研究发现,低神经质与较高的友谊满意度相关(Wilson et al., 2015)——和神经质低的相处,往往是温和、轻松而愉快的体验。不需要担惊受怕、小心翼翼、察言观色,低神经质的人是平和而悠闲的,ta们不会突然做出什么冲动的行为,也不会莫名其妙地暴怒和哀怨。
而高神经质人,则恰恰相反。Ta们对压力反应强烈,受到刺激容易产生强烈的情绪波动,对生活中的负面事件更敏感,也更容易陷入反复思考和担忧中。
那么,决定一个人神经质水平的高低的因素是什么呢?研究指出,神经质有41-58%的可能性是受到先天遗传的影响的——我们是不是一个在生活中保持「松弛感」的人,很大程度上在我们出生时就已经决定了。
不过一个好消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多数人的神经质水平都会逐渐下降,并在35岁之后趋于稳定。
也就是说,随着你的阅历越来越丰富,各方面越来越成熟,你会比自己年轻的时候,多一些「松弛感」。
Alex
我放弃追求松弛了,
我还没走完我的进度条
前两天看许知远采访画家何多苓。何多苓是个非常好玩的、松弛的老头。他喜欢建筑,但他发现在建筑师的世界里,一切都是以毫米为单位的,差一点都不行,他觉得很辛苦。但画画和建筑不一样,他可以随便一笔拉到任何他想拉到的地方,于是他走上了画家这条路。
在采访中,他说:“我早就知道,每一件事情,都必须‘松’才做得好。”
一夜之间,「松弛」这个词火了。一个话题一旦被普遍讨论,就很容易演变成一种普遍的焦虑。所有人都在生活缝隙里反思自己够不够「松弛」。
仔细一想,我第一次意识到自己不够「松弛」,是在做了编辑之后。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拒绝看自己写的东西。因为我会忍不住给自己挑毛病,比任何读者都严苛。我无法写出令自己满意的东西,于是这种完美主义的自负使我在写作的时候反复斟酌遣词造句、迟迟不敢落笔。一段时间之后,这样情况好了很多。
后来的节目里,何多苓也说,当然你要先经历那个高度的「紧」的阶段然后才能有「松」的时刻。谁年轻的时候不较劲,年轻必须较劲啊。就好像我得走完一个隐形的「进度条」才能最终抵达松弛。
所以我放弃追求「松弛」这件事了。因为「松弛」这件事tricky的地方在于,当你有意识地去追求「松弛」的状态,反而会离松弛越来越远,因为松弛也意味着允许焦灼、较劲和紧绷。
(回复“允许”给公众号后台,了解“允许”的人生智慧。)
匿名
松弛感是很好,
但我更想赞扬「不松弛感」
什么样的人是松弛的?我想,那些身上有松弛感的人,是因为1)ta们当下对生活没有太多的不满意,2)没有特别渴求的人和事,以及,3)没有失控感。
当一个人特别想改变自己当下生活的某个方面时,ta一定是紧绷的。当一个人为爱而不得辗转难眠,苦苦追求时,姿态也一定不好看。同样,用尽全力想要做到一件事,也必然不是松弛的。至于那些总是感觉生活会失控的人,更不必说,会高度警觉以求保护自己。
总结而言,松弛感的反义词,是渴求和恐惧。没有渴求,也没有恐惧,人就可以松弛下来。
那如何做到松弛呢?也很明确,就是一方面减少自己的渴求,学会接纳自己,对自己所拥有的感到满足;另一方面通过更加笃定地了解自己的能力和修复力,减少面对世事时的恐惧。
有两种人能够不费力地拥有松弛感,一种是拥有优越的条件,足够优越到毫不费力就可以领先众人。还有一种是拥有智慧的人,看破了执着。
松弛感固然很美好,但我还是更想赞扬「不松弛感」。不松弛感意味着不满足、意味着与命运的对抗和斗争。因为我们普通人,是在不松弛里,慢慢靠近自己想要的生活的。有人在谈松弛感,还有更多人在为了生计拼命努力。
为了给子女创造更好的条件,而每天早出晚归赚钱的父母;为了改变出身,十年寒窗苦读的学子;为了实现理想,卯足了力气迎接挑战的年轻人;哪怕是艺人,无法松弛下来,绷紧了神经希望自己表现得再好一点——Ta们都注定没有松弛感,但ta们身上所袒露出的真实的欲望和真实的恐惧是那么的动人。
芸芸众人,毕生都在拼搏和斗争。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明知命运的笼罩难以战胜,仍然拼尽全力试图抗衡。就像《老人与海》里与大鱼搏斗到筋疲力尽的老人,没有松弛感,却有一种人性的荣光。
我不松弛,因为我仍有尚未实现的理想,我仍有所爱之人令我想要变得更好更强——为了有能力给ta们更多。
「不松弛感」,我觉得挺好。
今日互动:你是如何看待「松弛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