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特快:从历史上的哈尔科夫会战谈今天的哈尔科夫

各位朋友大家好,欢迎收看本期《亚洲特快》,今天我们来谈谈历史名城哈尔科夫。

最近,乌克兰在哈尔科夫附近发起进攻,已经打出一块相当大的突出部,并夺取了伊久姆地区,一度据称威胁到俄罗斯20集团军的补给线,俄罗斯国防部公开发布的信息已经表示撤出了此地的俄军部队。

那么从这次作战投入兵力来看,俄军约为4000人,乌军约2万,取得突破并不稀奇。而从目前各方发布的损失和战果数字综合来看,俄军伤亡被俘数量不多。但由于撤退匆忙,还是丢掉了部分武器装备,包括部分在二线地带进行整备维修的重型装备,此外有若干俄罗斯留在当地组织政权的军警人员未及撤退,出现了被俘的情况。

所以从目前信息来看,俄军并未提前预料到乌军的反击,出现了许多措手不及的情况。但在战局已经出现乌军突破迹象后,俄军就开始着手主动放弃相当一块地域,任乌军夺占。

所以虽然乌克兰军队和政府已经开始宣扬他们的辉煌胜利,中文互联网上也有一些人在压抑已久后迎来了一轮狂欢,但是目前乌克兰北部地区的战斗远未到胜负已分的地步,事实上乌克兰的进攻未能改变双方的形势对比,是否能如其所愿将战局拖到真正的持久战阶段,尚未可知。

下面我们就结合历史上的几次哈尔科夫会战来说一下为何做出如此判断。

首先我们要介绍的是乌克兰的地形和气候特征。

乌克兰领土95%面积为丘陵平原,同时又是世界上土壤最为肥沃的地区之一,整个领土上除了几条大河外,没有绝对难以跨越的天然地理屏障。

因此在历史上,这块土地上各路大军来来去去,直到苏联在乌克兰建立稳固政权,并开始迅速的城市化。

1917年乌克兰成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时的统计,人口为2750万,到了1940年,人口达到了4134万。

当然这期间由于众所周知自的原因,人口增长幅度有比较大的波动,但从绝对数量上来看,乌克兰人口的大幅度增长,尤其是城市人口的大幅度增长是没有疑问的。

这样多的人口,加上苏联大搞基础建设,自然就形成了一系列大中城市和沿着主要交通线散落的一系列居民点。

这些居民点和城市在机械化时代就成了一个个天然的小型堡垒。

所以在二战中,苏德双方往往会围绕这些城市、居民点和交通线展开作战。

而在自然条件方面,还得考虑到乌克兰肥沃的土壤,这厚厚的黑土地,意味着丰裕的降水和较大的森林面积,再叠加上冬季的寒冷。就形成了二战中乌克兰,以及整个东欧战场的固有特点,就是作战得看季节。

一年中适合进行机械化作战的季节是冬季和夏季,地面相对干硬,机械化部队可以沿着道路之外的地面进行机动和展开,同时也适合挖掘工事固守。

而相对不适合作战的季节则是秋季和春季,包含水分的肥沃土地会形成面积巨大的泥沼,即使是履带式车辆的机动也要受到很大限制,至于卡车则更是只有沿着公路才能行动。而由于严寒,即使是高等级公路也会在春秋季节因为翻浆问题出现路面损坏导致难以通行。再加上较大的森林面积,造成广袤的战场被林木分割,对部队机动形成一定限制。

在这样的环境下,这里的战场形态也就有一些特殊性,比如说,在苏联南部战线上双方都投入了为数不少的乘马机动的部队,也就是骑兵——当然,这些骑兵不是挥舞马刀作战,而是乘马机动,下马作战,而且往往还拥有卡车或者马车来牵引他们的大炮,甚至拥有坦克来提供装甲支援。

所以总结起来,乌克兰的战场环境三大特点。第一,大平原,适于装甲机械化部队拉开架势沿着主要交通线进行大会战,战役兵团永远没有绝对可靠的侧翼,因为对方不会因为地理条件因素无法绕到你的侧翼;第二,城市和居民点星罗棋布,道路穿城而过,即使部队可以绕过,但后勤线却无法跟着部队绕过,于是城市和居民点就成为了双方争夺的要地。但城市和居民点的价值是根据战线变化而变化的,很少有那个要地是仅仅因为地势险要而特别重要,为了不同的战役战术目的,同一个城市在不同的会战中地位是不一样的。同时,这些居民点,加上同样星罗棋布的林区,也导致了虽然是大平原,但往往能出现一些出人意料的埋伏或者突袭战例,同样这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并没有哪个地点是绝对的适合埋伏,要看双方的战场动态变化;第三,季节性战争导致作战总体上看旷日持久,但却有明确的关键时间节点。因为只要熬过最艰难的危险时刻,总会有一段时间对方也难以继续扩大胜利,从而可以让己方重新调集兵力和休整,以备来日再战。所以往往出现必须在某一个关键时间点之前夺占某要地,以使己方在即将到来的季节占据优势的情况。其实还有一条第四,其实也是由前面几条综合起来而出现的,那就是全面的胜利只有在其中一方首先耗尽自己手头机动部队的时候才会到来。

可以说这样的战场环境看起来是可以自由发挥,实际上限制条件很多,所以对于指挥官的水平就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这三大特点导致了乌克兰战场成为苏德战争中最具悬念的战场,一方面,杰出将领往往能凭借自己对作战时机的敏锐把握,结合战场环境,创造出一些“奇迹”般的胜利,但另一方面,即使是这些“天才”也会犯低级错误,超越一些限制,从而拱手送出让对方创造奇迹的机会。

比如,从季节角度说,现在正是夏季结束,泥季到来的时候,几场雨一下,整个乌克兰又要变成大泥潭,这似乎确实是趁机夺取一块地方改善态势的时机,因为接下来泥泞就能很大程度上限制对方的快速反击,给乌军加强防御提供足够时间,乌克兰选择此时行动很可能有此考虑。但是赫尔松据称前几天出现了飘雪,这表明今年可能提前入冬,那么乌军这个考虑就有一定可能落空——这就是对乌克兰战场环境特点的一种运用了,除了计划,还有运气因素在里面。

我们接下来说说二战中的四次哈尔科夫会战,大家看看是不是能找到一点感觉。

第一次哈尔科夫会战本身是1941年基辅会战的后续战斗,苏军仅以一个刚刚在基辅会战中被歼灭后重新编成的216步兵师执行守城任务,任务仅仅是拖延时间以便转移和破坏城内工业设施,在德国两个师加一个突击炮营的优势兵力突击之下,仅抵抗2日即告失守。

1942年5月的第二次哈尔科夫战役,主要战场是在伊久姆、巴拉文科沃地区,差不多就是现在乌克兰冲突中双方的作战地点附近。德军投入35万人,447辆坦克,苏军投入七十六万五千人,1176辆坦克。这次战役是苏军利用前一年冬季反攻打出来的巴拉文科沃突出部,企图以压倒性优势继续进攻,以求歼灭德第六集团军。

但是经过42年春季休整后的第六集团军的实力已经超出了苏军的预期,结果在伊久姆方向突破德军阵线突进的三个集团军反遭德军钳形攻势切断后路。最终苏联三个军,25万人的部队被围,在德军优势的空中和地面炮火猛烈打击下被困六天后遭粉碎。苏军总损失高达28万人,相比之下轴心国军队仅有2万伤亡。

此战是军史学家们经常拿出来证明后来在斯大林格勒被俘的保卢斯并非庸才的一个战例,它让苏军丧失了42年夏季作战的主动权,德军随后发起42年夏季攻势,秋季也没能挡住他们的前进,由此德军一路杀往斯大林格勒。随后在冬季艰难的作战之后遭到惨败,第六集团军被苏军大反击围困。

1943年的第三次哈尔科夫战役是曼施坦因军事生涯的巅峰,这场会战是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后续行动,在它之前,苏军已经在43年冬季攻势中围困第六集团军,并挫败了旨在救援第六集团军的“冬季风暴”行动。在第六集团军被围歼后,苏军继续扩大进攻,代号“星”作战,此时德军面临着非常困难的情况,不论是兵力、装备数量都远远不及苏军。仅从兵力角度而言,苏军拥有610万大军,而德军东线此时仅有298万。投入沃罗涅日-哈尔科夫攻势的苏军兵力21万,德军初期防守部队仅为7万,算上曼施坦因随后投入反击的部队,为13万,仍处于劣势。如果苏军的攻势得到成功,整个东线德军都将会面临灾难性后果。

苏军夺取哈尔科夫后,曼施坦因顶住希特勒直接飞到司令部命令夺回哈尔科夫的压力,抓住苏军战线过于拉长的时机以装甲部队击破苏军侧翼。此役苏军伤亡8万余人,而德军死伤一万多。

由于此次战役开始时德军处于的极端被动地位和苏军的绝对优势,这次反击被认为是一场奇迹。此战后,苏军被迫暂停攻势,让希特勒命令紧急扩充80万德军的命令有足够时间得到执行,因此被西方史学界认为是让东线战场拖延了两年时间。

曼施坦因在战役第二阶段夺回哈尔科夫后,原计划继续向库尔斯克发起攻势,扩大胜利,一举歼灭苏军多个集团军,但由于德军此时实在已经损失到了极限,不得不停下来休整。结果这一休整就休过了整个春季,来到1943年夏季,这就成了库尔斯克战役的漫长前奏。

经过了历史上最大坦克会战库尔斯克战役后,苏军因为损失惨重无力发起原定紧接着防御阶段的大反攻,进行了为期数月的休整,之后,双方的焦点又一次来到了哈尔科夫。

1943年8月,科涅夫率领的114万苏军带着2418辆坦克向曼施坦因指挥下仅有237辆坦克的20万德军再次展开攻势,这就是第四次哈尔科夫会战。

曼施坦因虽然未能再次创造奇迹,整体击溃苏军的大反攻,但仍然成功的在哈尔科夫以西打打出了若干成功的防守反击,一度包围了苏军多个集团军,只是这次被包围的苏军实在是太多,德军吃不下这个饺子,使之突围而去。但这个行动仍然成功对苏军攻势造成重创,损失坦克800-1100辆。也正是因此,之后整个苏德战争的南线还要拖到1944年才能走到尾声。

虽然被打得灰头土脸,但这次苏军总兵力优势实在太大,已经不是德军局部反击得手就能击退的了,他们随即调转方向,进攻哈尔科夫,在后勤线受到威胁的情况下,曼施坦因决定放弃哈尔科夫。

虽然此后的苏德战场仍然将继续进行残酷的拉锯战,但德军没有再能夺回这座城市。此时的哈尔科夫从1941年的150万人口锐减到了18-19万人,已经化为一片废墟。

从上述的二战中四次哈尔科夫战役的情况我们可以再次验证我们上面关于乌克兰战场的特点,不论是在骑兵与马刀的时代,大炮与铁丝网的时代,还是坦克与飞机的时代,甚至是到了今天这个硅芯片和碳纤维的年代,这片土地上的战争,相对于地域狭窄,被河流山川切割成一个个适合防御的天然堡垒的西欧,都更具机动性。

在这样的机动作战中,一城一地的得失并不是最大的问题,最大的问题是机动部队的存亡。

而在今天的环境下,俄罗斯和乌克兰在兵力动员上各有各的困难。乌克兰理论上可以动员出一百万后备兵员,但由于民众参战热情不高,其中具备机动作战所需的较高士气和训练程度的部队就相对不多了。其开战前有经过8年东乌作战培养出来的十多万有战场经验的老兵依然是其绝对的骨干,打到现在,估计也已经损失了相当一部分,西方在这一年里能为乌克兰培养出来的有较高训练程度和士气的兵力最多几万人。

从这一点上来看,乌克兰目前手中具备进行机动作战能力的部队应该不会超过十万,而这其中大部分仍然被牵制在顿涅茨克、卢甘斯克前沿的堡垒地带里面。能够投入反击的应该是新编起来的,也就是在哈尔科夫投入的这约2万人,因此这实际上差不多也是乌克兰手中掌握的最后生力军。

而俄罗斯方面,尽管俄军总兵力非常庞大,但限于普京此前仅派遣志愿者和合同制士兵的承诺,目前投入到乌克兰的也就是十万左右,加上卢顿两州的民兵,实际上具备机动作战能力的总兵力可能和乌克兰差不多,而总兵力上还处于劣势。

至于普京近期宣布的扩军18万人的计划,实际上至少也要到明年才能投入作战,除非他用偷梁换柱的办法,把一大批部队直接就地签合同后派上战场,用新征的士兵填补空缺,但这样俄罗斯其他战略方向上会陷入暂时无可战之兵的境地,也是有一定风险的。

因此,俄军实际上也同样面临着兵力不足的问题。

而且,经过前面的作战,卢顿两州民兵伤亡惨重,已经很难再投入新的机动作战。

所以俄军总参谋部目前仍然握在手里的牌主要就是前一阶段宣布进行休整的中部军区和部分南部军区的部队。

在前一阶段赫尔松地区的作战中,已经投入了南部军区的200海军步兵旅,所以目前南部军区只有部分主力仍然可以机动使用了。

这样一来,俄军能够投入反击乌克兰这次进攻的兵力,也是相当有限的,是否能得到有效的使用是他们是否能够打出漂亮防守反击的关键问题。

从这一点上说,网上有些人把乌克兰吹成“当代曼施坦因”,绝对是说反了,乌克兰这次反击行动试图先发制人,先打出很大声势,但随后面临侧后威胁的搞法,可没有哪一点像是防守反击大师曼施坦因的玩法。

反而是俄军,如果他们行动足够果断,倒是有可能打出一个大仗,当然具体是否能得到执行,咱们还得看战场实际的表现。

当然,乌克兰能够东拼西凑拉出一支反击部队,这件事本身多少是出人意外的,尤其是他们所使用的武器装备也并非北约给的新玩具,依然是T-72、T-64、BMP这些老面孔,应该是东欧各国凑份子,加美国德国出钱帮他们修复的一批老车。

之前在赫尔松的反击大家认为打的颇有一种“政治仗”的感觉,就是因为进攻中甚至连坦克都少见,经常是乌克兰士兵坐着M113步兵输送车往前送。

现在我们知道了,他们为什么那么缺坦克。

当然反过来北约在这次乌克兰反攻中也表现出了相当的实力,一方面是指导乌军制定了这么一个声东击西的战略;另一方面是对俄军的部署侦察比较清楚,俄军此次一如既往,延续了从二战时代以来就一直没改过的欠缺战役侦察能力的老毛病。

关于这个战役侦察能力,我们之前介绍俄罗斯苏-24战斗轰炸机的时候就说过,这种飞机实际上是俄军非常依赖的一种战役侦察手段,2008年就是因为没有苏-24可用,才临时用了一架图-22M3去侦察格鲁吉亚,结果被击落。而现在俄军虽然有了苏-34,但实际上从战役侦察能力角度说,俄军至今还是主要依赖有人驾驶侦察机和特种部队为主要战役侦察手段的问题依然没改掉,所以在乌军对本国情报机关进行肃反,加强保密的前提下,俄军单靠技术侦察手段未能提前发现乌军进攻,也是他们应对狼狈的一个重要因素。

俄军的另一个问题是自身的保密能力差,尤其是通信系统保密能力差,大量战术通信使用民用电台,高级指挥部之间的通信系统很多使用已经被北约掌握的通信手段,国内也没完全实现国防光缆通信。这已经不是把参战部队的手机都收掉就能解决的问题了。

当然俄军也不是毫无察觉,其实之前在赫尔松击退乌军的“大反攻”的时候俄军没有投入全部力量进行反击,就表明俄军也意识到赫尔松反攻的实际力度意味着乌军可能还有一张牌没打出来。而在哈尔科夫方向出现乌军突破的危险后迅速下决心撤退也表明俄军明白这里是一个弱点。

不过从俄军撤退的表现来看,俄军的仓促撤退应该是真的仓促,但要说他们没有一点留后手的打算,那也说不过去。或许要看俄军是否能够进行有效反击才能得出结论了。

某种意义上乌克兰这次在哈尔科夫的反击依然是政治仗,因为如果单纯从军事角度而言,乌克兰应该将这支部队留在手里,等到俄军发起冬季攻势的时候,突然用它来个防守反击,才不枉了煞费苦心隐藏实力的这一番麻烦。但是从政治角度来说,赫尔松反击甚至没能做到中规中矩,象征性占领几片地显示一下乌克兰的能力,这就让他们无法向北约交差了,所以得提前把这张牌打出来了。

其部分目的是向北约展示自己拥有有效使用北约提供的有限援助,把俄国打痛的能力。

所以说,这其实是乌克兰的一场赌博,就是赌自己有没有啃下俄国二两肉的能力。

但现在看,他们确实啃下一块肉,只是,好像没那么大,俄军的撤退使得他们未能取得预想的歼灭俄军一部,改变战场态势的目的,拿了个歼灭战的姿势,打了个击溃战的实际。

那么,现在就要看乌军能否稳住自己的侧翼了,如果他们迅速把突出部扩大成一个三角地带,并尽快建立稳固防御。那么就有可能改善北线形势,在即将到来的秋季泥泞期中稳住阵脚,并最终将这块地区变成新的筑垒地域,乌军也算是达到目的了。

当然这就部分要看俄空天军有没有本事大幅度降低乌军进攻部队的后勤水平了,乌军进攻部队的后勤保障和俄军一样拉胯,一旦断了后路,那可就大大不妙了。

从战争整体角度看,正如斯特列科夫之前发表文章所言,乌军的进攻让俄军失去了接下来一段时间的主动权。

因为本来大家都知道,俄军手头掌握着一张可以打出来的牌,很多人都认为俄罗斯正准备着在冬季导致欧洲能源危机的时刻打出来,从政治和军事上达到最佳效果。

乌克兰手里之前大家也知道有一张牌,只不过之前大家以为这张牌很小,而且在赫尔松已经浪费掉了。

但实际上这张牌并不小,并且乌克兰紧接着赫尔松的失败,直接就梭哈了,“我要看你的底牌!”

那么接下来就轮到俄罗斯被动应对了,要看看他手里扣着的牌够不够大了,而且在这个并不是最佳的时机。

这就是赌国运了,因为这是乌克兰手里最后的大牌,能不能压倒俄军的这张大牌,其实大家心里都没底。但是俄军必须动总预备队的话,不论如何也是失去了主动权。除非西部军区突然支棱起来了,光靠自己的力量就搞定乌军,但这事儿吧……就很难了。

乌克兰进行反攻的主要目的,从另一个角度说,是希望让战争继续拖延下去——虽然我们都知道乌克兰人民现在参战热情不高,但是随着战争的持续,民众的情绪在特定的引导下,是会有变化的。

回顾当年的前南斯拉夫内战,就是随着战争的持续,双方互相血仇的不断积累,导致双方的仇恨情绪不断上升,终于打成了一场无比血腥残酷的持久战。如果说之前乌克兰的民众情绪是类似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沙俄,默默承受着灾难,酝酿着某种不祥的情绪,那么拖过这个必然艰难的冬天,难保乌克兰人的情绪是不是就会变成围攻萨拉热窝之后的克罗地亚了。

如果那样,乌克兰政府将获得一个相当大的加成,那么这场战争持续个几年都是有可能的。

至于西方的援助是不是会因此扩大,这恐怕也不是肯定说得准,毕竟,对一个经营长期不善的公司,如果突然雄起了一下,那么投资人的反应可能有两种,一种是,哎,你干得不错,说明我还要追加投资;另一种,则可能是,哎,你干得不错,说明我的投资已经够了。到底乌军是否得到更多的军援,决定权还是在西方手里嘛。

如果战争拖上几年,随着国际经济局势的变化,俄罗斯是否能够继续维持现在在军事上意外疲软,经济上意外坚挺的态势,可就不好说了。

但反过来,如果俄罗斯把握好这次反击机会,重创乃至歼灭乌克兰这支生力军,或者趁虚而入,出人意料拿下乌克兰某个战略要地,那么这大概就真的是乌克兰最后的波纹了。当然了,经过今年俄军的一系列的疲软表现,如果他们没能给世界一个惊奇,那到反而也不是很惊奇就是了。

况且,要说的话,俄军收缩战线,调整战线,将兵力用于其他方向,其实也是说得通的,这同样也是基于现在乌克兰的战场环境限制下的一种办法吧。

所以,不论俄军是进行反击,还是暂且收缩都是有可能的,9-10月的泥季过去后,今冬俄军如何调整部署,展开行动,才会决定未来战争的走向。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