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推“国语骑射”的底气在哪?全靠这个皇帝出巡时必带的小东西

500

500

在冷研之前的文章中有读者提到,乾隆治下的八旗水平实在不堪,大清国怎么没在乾隆就亡了呀?还有心情弄什么“国语骑射”?这里我得提一句,在17~18世纪,骑兵仍然是无可争议的强大战略力量。“国语骑射”水平是乾隆时代战争能力的体现之一,“既不充分也不必要”。常看冷研文章的读者应该也能明白,火器才是清代战争水平的“充分且必要”条件。不过乾隆皇帝能够抓“国语骑射”,其“必要不充分”的条件,则是这乾隆的马政运行良好。因为大清武德和“国语骑射”的根基是充足的马匹,包括各种战马驮马驿马还有骆驼。而马政良好执行的必要条件,则是马料的充足供应。这就跟一个小小东西——黑豆有很大的关系了。

500

500

▲在电视剧《永不磨灭的番号》中,日本人缴获了的八路军黑豆后,汇报的时候就直接报饲料

黑豆就是黑色的黄豆。它的产量不如黄豆,高纬度地区亩产两三百斤,往南产量略高,可以上四五百斤,田间管理需要的人工少,适合大田的边角碎块地种。由于黑豆热量比黄豆高一些,蛋白质含量又和黄豆差不多,所以黑豆是比较优质的牲口饲料。

500

到清代,由于黑豆喂马极肥,黑豆又有了马料豆的别名【1】。说到这里我要控诉一下黑豆的口感。如果不是有肉菜肉油炖煮或炸炒,黑豆口感实在不怎么样,豆腥味比黄豆要重,口感也比黄豆硬。饱腹感虽强可是上趟厕所肚子就空了。还挺容易放屁。我想古人也是这么认为的。所以一直到清代,给人吃的黑豆都是拿来做豆豉的多,因为这玩意好养活,黑豆一直都是农民救荒的杂粮,在市场上价钱不贵。

500

现在马场给种马在非配种时期的“精饲料”配比一般是燕麦 50% ,黄豆 10% (黄豆需用水泡开)黑豆 10% (黑豆需煮熟)麸皮 10%,玉米 10% ,葵花籽 8% (需用生葵花籽)矿物质 2% (包括“盐”、“钙粉”)。在清代的“精料”中黄豆和葵花籽的地位基本由黑豆顶替,所以黑豆在精料中的比例会上升到28%~30%。

500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