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戴眼镜吗?| 趣问万物

  撰文 苏澄宇

500

500

  一只动物的眼睛能看到多小的物体,取决于眼睛的分辨率,并不取决于眼睛的大小。而分辨率是由视网膜上的细胞数量和分布和决定的。

  昆虫的复眼里是都是小眼组成的,每个小眼相当于一个像素点,苍蝇最多就4000个小眼,其他蝴蝶、飞蛾大概也就28000个复眼。

  这些像素点构成的分辨率并不高,所以昆虫看到的世界都是马赛克的世界。

  细菌一般来说直径在0.5-5μm左右,人的肉眼是看不到的,更别说分辨率极低的昆虫复眼了。

  但有一种细菌,名叫纳米比亚嗜硫珠菌,它的直径可达半毫米,人类的肉眼可以轻松看到,有近视的可以戴上眼镜也一样可以看到(下图左上角)。

500

  假如一只昆虫离这种体积超大的细菌距离足够近,那么它肯定可以看到。

500

500

  想要看到彩虹,得有“正确”的天气才行。

  首先,天空中一定要有大量的水滴,这里的水滴可以是雨后的天气,又或者瀑布激起的水雾。

  而且还得有阳光,也就是说下雨后得出太阳,太阳不能被云挡着,这样彩虹才会出现。

  太阳光是由许多不同波长的光线组成的,不同波长在肉眼上会呈现出不同的颜色。

500

  当光线进入水滴时,其中一些波长会比其他波长更容易发生折射,折射角度更大。比如,紫色(可见光波长最短)折射角最大,红色(可见光波长最长)折射角度最小。

  因此,当折射的光线离开水滴时,它就按不同的折射率被分解成不同颜色的光,这就是彩虹。紫色在彩虹底部,红色在顶部。

500

  完整的彩虹其实是一个圆,但从地面上我们只能看到它的一部分。在合适的条件下,从飞机上可以看到一道完整的圆弧彩虹。

500

500

  那得看你怎么定义古代人了。

  公元一世纪,那时玻璃已经发明出来了,罗马人用不同形状的玻璃做实验,发现一种中间厚,边缘薄的玻璃有放大字体的功能。

500

  这种玻璃被称为lens(透镜),来源于拉丁语lentil,意思是扁豆,因为觉得二者相似,所以有了这个名字。

  十三世纪,意大利人把凸透镜做了可佩戴的眼镜。制作很简单,将凸透镜装在木制或皮革镜框,然后放在鼻子上。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人的发明传遍了欧洲,玻璃可以被定制成不同的厚度,以适应不同视力的人群。

  那时候,眼镜不是一个大众的工具,只有富人才能买到。所以在文艺复兴时期,眼镜是智慧和繁荣的地位象征。

  到了18世纪,眼镜才出现了我们现在所熟知模样,挂在耳朵上。

  明万历年间,田艺蘅《留青日札》卷二:“提学副使湖阳林公有二物,如大钱形,质薄而透明,每看文章,目力昏倦,不辨细书,以此掩目,精神不散,笔画倍明,中用绫绢联之,缚于脑后,名曰叇。”

  由此可知,眼镜在明朝才传入中国。明朝人应算作古代人,那么古代人也有戴眼镜的。在此之前,近视的人想看清东西那就得贴脸看了。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