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部非省会第一城,猛将上位

500

狂飙中的榆林

这几天的榆林,分外火热。

经过三度申办、四年等待,8月6日晚,陕西省运会在榆林开幕。榆林由此成为宝鸡、咸阳之外,第三个举办过陕西省运会的地市。此次比赛,竞赛数量、参赛人员规模都创下陕西省运会之最,专门修建的省运村,更是全国首创。

这既展现出榆林雄厚的财力,亦体现出这座塞北重镇突破城市能级的渴望与决心。当下,榆林正迎来前所未有的“高光时刻”——上半年财政收入(507.78亿元)大涨97.45%,直接超越省会西安;经济总量(2969.84亿元)超越洛阳,正式晋级中西部非省会第一城……

500

今年上半年陕西各市财政收支情况 图片来源:陕西省财政厅

从去年来看,洛阳、榆林、襄阳、宜昌这四位“5000亿级”选手,是中西部非省会第一城的主要争夺者。其中,榆林“煤”运当头,洛阳综合实力最强,襄阳、宜昌则在汽车等先进制造业上更胜一筹。

从最新数据来看,中西部非省会第一城的角逐出现哪些新的趋势?作为“高碳”的资源型城市,榆林又将如何跨过“双碳”这道鸿沟?

01

中西部非省会第一城角逐悄然反转。

2021年末,洛阳(5447.1亿元)、榆林(5435.18亿元)和襄阳(5309.43亿元)已经进入“近身战”阶段,最大差距不过百亿元。但今年上半年,洛阳GDP达到2915.6亿元,将对襄阳的优势重新拉大至350余亿元。与此同时,延续“煤”运的榆林GDP达到2969.84亿元,,一举反超洛阳。

500

从近年经济排位来看,在中西部非省会城市中,洛阳一直保持领先优势,第二名则在榆林、襄阳及宜昌之间轮换。2021年,榆林连超襄阳、宜昌,距离洛阳也仅咫尺之遥。仅仅半年后,榆林再次打破竞争格局,成功上位。

500

过去五年,榆林经济总量连续跨过三个千亿元大关:2017年突破3000亿元,2019年突破4000亿元,2021年突破5000亿元。今年上半年,更是稳稳站在3000亿元门口。

作为陕西“重要增长极”,榆林的作用亦十分凸显。今年上半年,榆林占陕西GDP比重达到19.5%,相比去年同期上升3个百分点,经济地位稳步提升。

这与榆林经济高速增长密切相关。今年上半年,榆林GDP增速高达7.2%,分别高出全国、全省4.7、3.0个百分点。对比来看,洛阳(3.5%)、襄阳(5.5%)、宜昌(5.7%)的增速,确实要逊色不少。

从名义增量来看,分化更为明显。今年上半年,榆林GDP增量达到757.08亿元,名义增速高达34.21%,这个数字不仅远远甩开洛阳、襄阳和宜昌三座城市,24座万亿城市上半年GDP增量也无一能与之匹敌。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吴刚告诉城叔,“榆林超高速增长的客观原因是国际能源价格上涨带来的影响。作为以煤、油为主的能源基地,价格上涨推动经济增速加快和营业额上升,也是能源属地普遍存在的现象。”

实际上,资源型城市的再度崛起,已成为当下的“小趋势”,如云南曲靖、山西吕梁、内蒙古鄂尔多斯等“煤都”上半年经济增速均在6%以上,在各自省份担当领跑者的角色。这也是支撑榆林突破中西部非省会城市格局的核心逻辑。

此外,吴刚认为,榆林近年来“三转三补”思路,也培育出一些新的增长点。比如,能化产品从原料向材料转化,通过精细化工提升了产业链附加值。

从能源和非能源看,榆林上半年规上能源工业产值增长52.5%,增加值增长9.2%,其中煤炭开采洗选业增加值增长13.1%,石油天然气开采业增长4.6%,石油煤炭加工业增长10.4%;非能源工业产值增长29.7%,其中化学原料制品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6.4%。

02

榆林晋级中西部非省会第一城,围绕城市综合实力和能级提升的竞争也将开始。

500

图片来源:新华社

从工业底盘来看,榆林的规模优势更加明显。2021年,榆林二产增加值占GDP比重近七成,另外三座城市都在四成左右。今年上半年,榆林、洛阳和襄阳二产增加值分别为2252.26亿元、1332.6亿元、1244.55亿元(宜昌未公布具体数字)。

从企业效益看,1-5月,榆林、洛阳、襄阳规上工业企业营收分别为3116.9亿元、2181.4亿元、2508.66亿元,其中前两者利润总额分别为1122.5亿元、162.9亿元,差距明显。

不过,在固定资产投资尤其是工业投资上,榆林隐忧显露。今年上半年,榆林、洛阳、襄阳及宜昌投资增速分别为13.0%、10.2%、16.3%、16.4%,其中洛阳、襄阳工业投资分别增长13.2%、26.0%,榆林则同比下降7.3%。

工业投资下降或与“双碳”政策紧密相关。今年1月,榆林市统计局官网刊文《“双碳”背景下,榆林资源型城市绿色低碳发展的路径探索》指出,“在‘双碳’等各项政策约束趋紧的形势下,我市好多‘两高一资’项目退出年度市级重点项目计划,使得施工项目减少、新进项目不足,造成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形势一度急转直下,从2021年1-3月的同比增长35.8%下滑至1-8月的同比下降26.4%。”此后,降幅逐渐收窄。

另外,从消费来看,上半年榆林、洛阳、襄阳和宜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为350.16亿元、1086.0亿元、900.80亿元、824.05亿元,榆林虽然增速(6.0%)占优,但规模上差距巨大。这也反映出榆林经济结构更加倚重二产,三产尤其是消费类服务业等存在较大短板。

从反映经济活力的上市公司指标来看,榆林仅有北元集团一家A股上市公司,而洛阳有中航光电等14家,襄阳有东风汽车等13家,宜昌也有华强科技等11家。从城市创新能力看,2021年襄阳、洛阳技术合同交易额分别为187亿元、84.5亿元,而同期榆林技术合同登记额仅为5.45亿元。

专利数量上更是乏善可陈。2021年榆林专利授权数为3102件,其中,发明专利151件,分别占全省3.6%、9.7%。可以说,榆林的创新能力已经跟经济发展极不相称,甚至可能成为城市能级跃升的制约。

500

图片来源:新华社

更为紧要的是,榆林“因煤而富”,却“因能而惑”。能源工业独占规上工业增加值近九成,过去多年来,榆林“煤”主沉浮,煤炭的暴利吸引资本和要素向煤炭聚集,从而忽视更为多元、高端的产业布局,但现在反过来,“创新和人才”又成为转型升级的掣肘。

03

如今,榆林正在经历产业结构单一、能耗强度居高不下、固定资产投资下滑的新型阵痛。榆林市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写道:

碳达峰碳中和是横亘在榆林转型升级路上的一道鸿沟,跨过去就柳暗花明,跨不过去就会陷入‘资源陷阱’。

“双碳”目标所带来的颠覆性影响已经具体可感。比如,对于“两高”项目的压减——“十四五”规划中45个总投资7000多亿元的“两高”项目被压减,一批在建项目被停工,一批投产项目也被停产整改……

作为“西煤东运”“北煤南运”核心腹地,榆林既要实现能源结构转型,又要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供应。在榆林市发改委主任杨扬看来,实现减碳、降碳不能简单地以“去煤化”或减少煤炭生产为代价,要平衡好控一般产能、减落后产能、增绿色产能之间的关系,使能源供应总量保持有效增长,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500

国能榆林化工有限公司厂区 图片来源:新华社

当前正处在煤炭经济新一轮周期上行的初期,榆林高碳城市低碳发展的路径探索不仅关乎自身城运,更关乎接下来全国“煤都”的路径抉择。

“我们研究过,榆林的煤本身含硫量比较低、挥发分比较高,这就让榆林在‘增煤’上占得先机。”吴刚认为,这是全国一些“煤都”产量有所下降,榆林却逆势增加的原因。作为清洁用煤,它更多的不是走向燃料,而是走向原料,去发展化工产业。

这也是榆林推动煤化工产业高端、多元、低碳发展的基础支撑。实际上,一些积极的变化正在发生。

比如,榆林1000吨石墨烯粉体项目建成投产,总投资180亿元的华秦氢能产业园正在加快全产业链布局;再如毗邻本届省运会主场馆的榆林科创新城,已经引入中科院、西安交大等科研力量,助力煤炭高效转换利用、二氧化碳捕集、氢能等产业发展。

鄂尔多斯统计局也在《2022年一季度鄂榆两市经济运行对比分析》中坦言:

(跟榆林相比)规上工业尚有差距,非能源行业支撑作用弱于榆林;化工行业与榆林的差距有所拉大,我市聚乙烯、聚丙烯等化工产品产量不及榆林,分别低于榆林22.3万吨和9.3万吨,两类产品榆林市产量保持增势,而我市呈下降态势……

未来五年,狂飙中的榆林将目光锁定在建设黄土高原生态文明示范区、世界一流高端能源化工基地、陕甘宁蒙晋交界最具影响力城市和文化强市。既涉及产业目标,又涉及区域战略,但不论如何,“转型”二字依然是是关乎成败的核心。

文字 | 淡忠奎

来源 | 城市进化论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