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老家农村干活的大都是六七十岁的老人,中青年要么进厂,要么出去打工

【本文由“观察者网用户_438347”推荐,来自《别以为老人下地就是为了贴补家用,很多时候下地就是他们的生活,也是乐趣》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在我浙江老家,老人下地主要有几个情况。

一是,以前的苦日子过惯了,舍不得丢下田地,我父母就是其中的典型。本人大学毕业之后,基本不需父母的帮助,还有一些余钱可以给父母,也不用老人来带小孩。但我父母,特别是父亲每天从早干到晚,一年忙到头。可能是他小时候日子太苦,感觉刻在他记忆深处,有一种看见一块地荒着就要开垦播种的冲动。

第二类是为了帮衬子女。现在浙江老家农村小学因为招生严重不足,乡村小学逐渐关闭,无论是为了工作还是上学,都需要在城里买房子。而老家一个县城房价都1万~2万了,购房压力很大,所以一般都需要父母帮助。老人家不停的干活,一则可以减轻子女的负担,二者存点钱也可以帮衬一下子女。

这里说明一下,现在浙江农村很多小学的关闭,除了独生子女政策导致小孩变少以外,还有一个大原因是年轻人都在城里上班工作,城里的教育资源又明显的高于乡村,所以哪怕按户口应当回乡村小学上学,大都也不回去上,而是选择在城里上学。本来按就近政策,一个乡办一个小学还是办得下去的,但是现在老家一个大镇(有好几个乡)的小学也才两个班,每个班才三十来个学生了。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很有可能连镇上的小学都办不下去了。初中也是逐渐向县城里集中。

第三是为了平时人情往来支出需要。浙江农村的红白事和探病费用较高,除婚丧事外,生小孩、满月、归屋、探病等各类人情往来支出,费用都起码500元到1000元以上,常年累积下来,几千上万元很正常,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老人又不好意思向子女开口,一般都选择自己干活赚一点,幸好老家还有茶叶黄瓜等经济作物,勤快一点,扣除各种费用支出,还能存一点。

现在老家农村干活的大都是六七十岁的老人,中青年要么进厂上班,要么出去打工,很少在村里。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