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从西北农村出来的人,我可以负责任的说:这部电影反映的农村是真实的

【本文由“观察者网用户_527631”推荐,来自《高口碑电影《隐入尘烟》遭诟病“丑化中国农村”,导演有话要说》评论区,标题为观察者网用户_527631添加】

作为一个从西北农村出来的人,我可以负责任的说:这部电影反映的农村是真实的。大家争议的地方有两点,一是现在的中国还有没有电影里面这种风貌?电影反映的是不是真实的中国农村?二是电影以反映中国落后的面貌为主题,去参加西方的电影节是不是为了迎合西方对中国的一贯立场?

关于第一点,很多网友认为不属实,认为现在的中国农村不是那个样子,没有那样落后,没有那样“土里土气”。

我只能说,人往往是从自身的经验出发作出判断,而自身的经验是有限的,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往往比我们以为我们了解的要少的多。

互联网时代貌似加快了信息的流通,实际上这种环境也可以在加强信息流通的大旗下强化“信息茧房”效应:你喜欢看啥大数据就给你推送啥,平台给你推送了啥你就看啥看的越起劲,而“信息的互联互通”又给了人自己看到的是大部分(即使不是全部)事实的错觉。

问题是即使信息的互联互通是没有问题的(事实上不是),首要问题是信息是谁提供的?我们看到的只是已经上传了的信息,有多少信息还没有上传?

很遗憾,占中国人口大多数的农村、农民就是那些没有被充分“上传”的信息。

互联网上和农民农村相关的信息和农民的规模极不成比例,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农民自己不掌握在互联网上产生信息的能力,特别是那些处于社会底层的人,那点有限的信息也因为传播有限,没有流量,也进入不了大众的视野。而所谓的“受过教育的”、“体面的”、“视野开阔的”人却从自己有限的见识出发,直接否认了那么一大批人和他们的生活。或许还要考虑整体社会层面有意追求脱离那个代表了过去的、落后形象的农村的意识(看看那些虚假的城市职场戏、矫揉造作的古装剧,这些年有哪些让人印象深刻的反映农村农民的作品?)。

当别人把这一部分仍然存在的现象以可以有效传播的方式展现出来的时候,部分人因为这些事情和自己原有的认识相悖论,不经考察就直接予以否定。这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

关于第二点影片参加西方电影节的问题,纯粹从商业角度考虑,没有问题,但是西方电影节会不会从政治角度解读这部电影?毫无疑问会,这也是这类电影比较容易获奖的原因。

再区分一下,电影的创作人员是否有意以展现中国的落后为基础去迎合西方的政治正确?我认为这部电影没有。这部电影的内容是西部农村一部分人的真实状况,也看不到借以影射中国现实、投靠西方价值的东西。

接下来的问题是,为什么很多人对这部电影参加西方电影节反应这么大?因为确实有些人是以拿中国社会落后的一面去迎合西方的政治正确为荣的(哪怕仅仅是为了利益),而西方社会也执着于传播中国落后野蛮的信息,二者一拍即合。我和很多人一样,也反对这种现象。

但反对之后应该怎么做?

是不是像有些人认为的一竿子打死、不认为中国有这么落后的一面、或者中国不应该把真实存在的落后展现给西方、而应该向他们展示我们现代化的一面?我认为不是。

首先,那种寄希望于想西方展示我们现代化的一面就能改变西方对我们刻板认知的认识是彻头彻尾错误的。他们对中国的偏见不以中国的现实为基础,而是深深根植于西方的文化背景中。这时候给他们提供再多的事实都没有用,而且这么做仍然是在西方设定的框架里沟通,是以一种被动展现的方式(不管表现的多么主动)在西方的体系里当了一个“做题家”。记住,资产阶级是看不起做题家的。所以,向他们展现中国的落后或先进都不重要。

那我们需要怎么做?

简单的说就是不当做题家,要跳出西方的框架按自己的节奏做事。

中国的先进或者落后都是我们自己的事,我们既需要展现自己现代化的成就,也需要关注发展的不平衡,关注在主流视野中没有话语权、存在感低的底层民众,其中就包括广大的农村农民。这种对现代和落后的体现应该是实事求是的。展示现代不应该虚无缥缈,体现落后也不能掩耳盗铃,或者带着傲慢的态度加以否认,特别是现在对普通老百姓的关注严重不足的情况下。

我们需要正视自己的成就和问题,解决自己的问题,既发展自己,也解构西方。比如与其在意别人的电影节怎么评价我们,不如搞好自己的电影节去评价他们。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