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都残阳染血红——说说我读过的“宫斗剧”

 

     上学期我曾在哲学课堂上讲到 资产阶级古典功利主义追求“最大多数的最大幸福”,这中间包含了一种对平等的追求,即至少在形式上将所有人看作平等的感受苦乐的主体,这比起《聊斋志异·蟋蟀》里描写的华阴县令为了皇帝一人玩蟋蟀,可以把那么多老百姓逼得“贴妇卖儿,更无休止”要进步,比起封建皇宫为了皇帝一人享乐,广征美女填充后宫,造成无数旷男怨女的人间悲剧要进步。     

      那时我对同学们讲过:      

   “现在大家都喜欢看《如懿传》、《延禧攻略》这种宫斗剧,对吧?其实我也喜欢看宫斗剧,不过不是这种。有机会,我想给大家讲讲我在历史小说里读到的真正有意思的“宫斗剧”.......”         

      我本来是想等到讲到历史唯物主义那部分时再讲这些故事作为例证的,但后来自己忘了,没有讲。 

      直到后来,我在观察者网读了编剧汪海林先生批评“宫斗剧”的文章,而且知道现在不但有“宫斗剧”,还有《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样的“宅斗剧”,还为自己的“农家乐审美”写了两篇文章,这才突然想起自己几个月前的“承诺”还没履行。           

       那就讲讲吧。           

      说起宫斗,当时我想到的是著名文学家姚雪垠同志的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          

      这部小说我小学时在同学家里读过它的第三卷;上大学时,在校园里的一家书店里,一连好多天“蹭”着读完了全书。      

      顺便说一下,那时我的一学期的生活费就两千元,其中吃饭大概会花掉一千多点儿,剩下的很多我都用来买书(大学图书馆书太旧,而且那时没有电子化,借书很麻烦)。但我主要是买哲学书,至于小说,一般都是这样在书店看完。因为我买书并不少,书店老板对我“蹭书”也没什么意见。    

      我说的“宫斗”,首先是《李自成》第二卷(下)的《紫禁城内外》,这部分讲述了内忧外患、风雨飘摇中的明末宫廷。    

      小时候看过一部叫《明宫三大案》的电视剧,至今还记得它的主题歌词:     

     “帝都残阳染血红,       

       殿宇森森雾重重。       

       故纸堆中看王室,       

       疑窦常从内嬖生。        

       玉玺原是怪异物,      

        宫廷日日苦相争。       

        何以天下多如此?       

        纠缠未休国已倾。”      

       这正可以概括我后来读到《李自成》里那些“宫斗”情节的感受:只是那时候明朝大势已去,“玉玺”在明朝宫廷内部已经成了烫手山芋,而是崇祯要拼命保护,而李自成、满清则竭力争夺的东西了。

        首先,让我们看崇祯十三年秋天,大明内宫的一个诡异的夜晚。       

        崇祯所宠爱的田妃所生的五岁的五皇子朱慈焕病了——以下描写引自小说《李自成》第二卷第34章原文:      

       这天晚上,崇祯又来到启祥宫一趟。看见五皇子病情好转,只有微烧,开始吃了一点白糖稀粥,并能在奶母怀中用微弱的声音向他叫一声“父皇”,他的心中略觉宽慰,立刻命太监到太医院去,对太医院使和参加治疗的四位御医分别赏赐了很多东西。他本来想留在启祥宫中,但因为田妃正在斋戒,他只好仍回乾清宫去。    

         田妃在五皇子住的屋子里坐到二更时候,看着他的病情确实大轻,睡得安静,才回寝宫休息。 

          又过了许久,玄武门正打三更。       

         启祥宫中,除几个值夜的宫女和太监之外,所有的人都睡熟了,十分寂静。    

          ......      

         如今半夜子时,在这二门外的院落中,只有奶子和两个在病儿床边守夜的宫女未睡。奶子命一个宫女蹑脚蹑手地走到院中,听听田妃所住的内院中没有一点声音,全宫中的宫女都睡得十分踏实。      于是奶子变得神色紧张,使了一个眼色,同两个脸色灰白、心头乱跳的宫女向暗淡的灯影中消失了。      

        院中月光皎洁,黑黢黢的树影在窗上摇晃。屋中,黑影中有衣服的窸窣声,紧张的悄语声。       一丝北风吹过,窗外树叶发出飒飒微响,使悄语声和衣服的窸窣声登时惊得停止。   

        屋中出奇的寂静,静得疹人。       

       过了片刻,她们重新出现在慈焕的床边,但已经不是奶子和宫女,而变成了一位身穿袈裟模样的女菩萨和两个打扮奇怪的仙女。她们将慈焕摇醒,使他完全清醒地睁开眼睛。       

       在一盏明角宫灯的淡黄色的光亮下,病儿看清楚这三个陌生可怕的面孔和奇异的装束,大为惊恐,正要大哭,一个仙女怒目威吓说:“不许哭!你哭一声我就咬你一口!”      

      病儿不敢哭了,只用恐怖的眼睛望着她们。     

      装扮菩萨的奶子注视着病儿的眼睛,用严厉的口气说:   

     “我是九莲菩萨。我是九莲菩萨。皇上待外家刻薄,我要叫他的皇子们个个死去,个个死去。”

       她说得很慢,很重,希望每个字都深印在小孩的心上。说过三遍之后,她问:“你记住了么?” 

       这声音是那么冷酷瘆人,使病儿不觉打哆嗦,用哭声回答:“记……记住了。”     

       旁边一个宫女严厉地问:“你记了什么?学一遍试试!”      

       病儿战抖地学了一遍。另一个宫女威吓说:

     “记清!九莲菩萨要叫你死,也叫个个皇子都死!” 

        病儿再也忍耐不住,哇一声大哭起来。一个宫女将他身上的红罗被子一拉,蒙住了他的头。病儿不敢探出头来,在被中怕得要死,大声哭叫。    

        过了一阵,蒙在他头上的被子拉开了。他重新看见床边站着最疼爱他的奶母和两个最会服侍他的都人。他哭着说:“怕呀!怕呀!”浑身出汗,却又不住哆嗦。奶子将他抱起来,搂在怀中,问他看见了什么。病儿一边哭一边断断续续地说他看见了九莲菩萨,并将九莲菩萨的话反反复复地述说出来。  

        奶子和两个值班的宫女都装做十分害怕,一再叫病儿说清楚。病儿看见他的奶母和宫女们也都害怕,越发恐怖,又连着重复几次。奶子赶快将另外几个年长的宫女都叫起来,大家都认为五皇子确实看见了孝定太后显灵,围着他没有主意。田妃被哭声惊醒,命一个宫女跑来询问。奶子慌忙跟着这个宫女进入田妃寝宫,奏明情况。田妃大惊,随着奶子和宫女奔了出来。    

   

500

                                (九莲菩萨像)             

      以上是小说《李自成》的原文。皇子慈焕的病,本来已经见好,但经历了如此凄厉恐怖的一夜之后,这五岁的孩子口出谵语,四肢发冷,浑身抽搐,哭声喑哑,第二天就死在了启祥宫中。    

       年幼的皇子为什么会遭此劫难呢?是谁策划了这样害死皇子的惊天毒计呢?   

       按现在“宫斗剧”的思路,色艺双绝的田妃圣眷正隆,又生下了连同崇祯深爱的慈焕在内的三个皇子,可谓母子俱荣,已经威胁到了皇后的地位了,所以一定是周皇后按照《甄嬛传》里那位“臣妾做不到啊”的乌拉那拉·宜修皇后的套路出的牌,来打击田妃,巩固自己的地位吧。      

   

500

   

       然而,崇祯的皇后周氏,不但姿容端丽,而且真是一位公忠体国,深明大义的贤后。她出身贫寒,生活简朴,一直和崇祯患难与共,伉俪情深。     

       崇祯初登帝位时,魏忠贤尚在把持朝政。为防阉党暗害皇上,她以皇后之尊亲自下厨为皇帝备膳,帮助丈夫经历了腥风血雨的考验,坐稳了大明江山,在宫中素称“严正自处,而性最仁”。

 

500

                                                                   (明代皇后服饰)  

        周皇后深知崇祯并非好色薄情之君,而在这大明江山风雨飘摇的时刻,皇帝每天呕心沥血,宵衣旰食,可以说形神俱瘁,有田妃这样的可人儿让皇帝开心解颐,对皇帝、皇宫和大明来说,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小说中这样描写周皇后当时的心境:   

        在一个月前,他在所谓“万几之暇”,也常来坤宁宫玩玩,或者晚上留住在坤宁宫中,以排遣他的愁闷情怀。可是近来他总是独自闷在乾清宫中,除上朝和召见大臣外就埋头省阅文书,有时在宫中独自走来走去。坤宁宫他虽然还来,但是比往日稀少了。至于别的宫院,他更少去,也不宣召哪个妃嫔到乾清宫的养德斋去。为着撑持这一座破烂江山,周后自然担心崇祯会闷出病来。更使她担心的是皇上可能下诏选妃。这事情在宫中已经有了一些猜测,乾清宫的宫女们也看出来皇上已有此意。周后决不希望再有一个像田妃那样的美人入宫。田妃虽然很美,但是田妃原是她同皇帝在崇祯元年一起从众多入宫备选的姑娘中选出来的,所以田妃始终对她怀着感恩的心情,尽管有时恃宠骄傲,却不敢过于放肆。再者,她比田妃只年长一岁,这也是田妃不能够专宠的重要原因。她今年已经三十岁了,倘若皇上再选一个像田妃那样美丽而聪明的妃子进宫,年纪只有十七八岁,就可能独占了皇上的心。这样的前途使她想着可怕。      

      《李自成》中描写的周皇后的想法和做法,大概才更接近历史上真实的大多数皇后们:有小心眼儿,但大节不亏。这位周皇后不能说没有争宠固位的小算盘,但这种动机无论多么强烈,她能够母仪天下,表率六宫,是不可能不受到儒家礼教的强烈影响的。因此,无论她有什么小心思,这些小心思始终是服从她心中的纲常名教和君父之尊,服从“忠君事夫,共保富贵”的大局的。害死皇子,伤的是皇上的感情,损的是万岁的龙体,灭的是皇室的香火,断的是大明的基业,这是周皇后想也不愿想,不敢想的不仁不智之举。      

         因此,谋害皇五子慈焕的,并不是周皇后。       

         那么,又是谁策划了此举呢?       

         小说告诉了我们一个出人意料的答案:   

         事实上,并没有人要谋害皇子。 

         那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其中端由,还得从那个恐怖之夜出现的“九莲菩萨”和装神弄鬼的奶妈喊出并要小皇子不断重复的“皇上待外家刻薄”这句话说起。     

      “九莲菩萨”说的是孝定皇太后李氏,她是明神宗万历皇帝朱翊钧的生母,也是崇祯皇帝的太祖母。当年李氏虽然生下万历,但因为原本只是一位出身寒微的宫女,害怕别人瞧不起,于是借着宫内莲花错开的巧合,假托自己是“九莲菩萨”转世,来支撑自己的地位。和周皇后一样,这位太后虽然有自己的手腕和小算盘,但是大节不亏,辅助年幼的万历,任用张居正、戚继光等能臣宿将改革内政,使得大明在万历前期出现了一派中兴气象。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到了崇祯年间,太皇太后的李氏家族已经是官高位显家资殷富的武清侯府。   

         这时,大明日暮途穷,国事日非:外有满清的八旗铁骑虎视眈眈,连年入寇;内有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军风起云涌,星火燎原。崇祯皇帝无论是让洪承畴督师蓟辽以“攘外”,还是让杨嗣昌兵出潼关以“安内”,所需的军饷都没有着落:大明王朝内外连年战祸,又兼天灾四起,早已是民穷财尽,府库荡然。    

       计无所出之下,崇祯和内阁首辅薛国观策划向在京的皇亲国戚、侯爵勋旧们“借助”。      

       他们借款的第一个对象,就是“九莲菩萨”孝定太后的侄孙武清侯李国瑞,要他出资十万两以充朝廷饷银。     

        谁知这武清侯是“要钱不要命”的主儿,说只拿得出一万两。    

      崇祯认为,李国瑞如不就范,其它的勋旧更不会把圣命放在眼里,他的“借款”计划就要化为泡影,于是毫不退让,反而连下严旨,层层加码,把向李国瑞的“借款”数额翻了两番,增加到四十万两,并且将李国瑞下狱囚禁,逼迫其家人出钱。    

      皇亲勋旧们虽然不少与李国瑞也有过节,但这时已经十分明白皇帝是在杀鸡儆猴,他们不但集体向皇上为李国瑞求情,还向通过田贵妃之父田宏遇向东宫的田贵妃进献厚礼,请她出头在皇上面前转圜。

       谁知崇祯这次是谁的面子也不给,不但驳回了皇亲们的求情,还以“后妃干政”的罪名,将一向优宠的田贵妃和爱子慈焕贬居启祥宫。     

       李国瑞闻讯,自知不免,在狱中吞金自尽。    

       崇祯并不罢休,因李国瑞之子并未成年,就将李府的管事家人下狱,继续严旨逼迫李家出钱助饷。

        此时,李家想到了当年“九莲菩萨转世”的故事,于是和另外一家皇亲暗中买通了五皇子的奶母,又经过奶母买通了两个宫女,在那一夜的启祥宫重新上演了一幕“九莲菩萨显灵”的活剧:仿佛是皇帝对太祖母一家如此薄情寡义,惊动了“九莲菩萨”来作法让皇子不得好死。    

        这样做的目的,是向崇祯施加精神和道德压力:     崇祯如果相信“九莲菩萨”之说,自然不敢再动李家;    

       即便不信,当年“九莲菩萨”的事情有皇祖父万历的亲笔御书为证,又岂是“以孝治天下”的崇祯皇帝所敢公开质疑的呢?     

       崇祯皇帝虽然刚愎自用,但骨子里并不是一个很有主见的人,在“九莲菩萨”及其背后庞大的既得利益集团面前,他终于退缩了。     

        小说中写道,在从田妃口中得知慈焕口中的谵语是“皇上待外家刻薄”时,崇祯写了一道上谕“收回成命”:   

       朕以薄德,入承大统。敬天法祖,陨越是惧。黾勉苦撑,十有三载。天变造见,灾荒洊臻。内有流寇之患,外有胡虏之忧。百姓死亡流离,千里为墟。朕中夜仿惶,五内如焚;避殿省愆,未回天心。近以帑藏枯竭,罗掘术穷,不得已俯从间里之议,而有借助之举。原期将伯助我,稍纾时艰;孰意苦薄皇亲,弥增朕过。忆慈圣之音容,宁不悲痛?问表叔之薨逝,震悼何极!其武清侯世爵,即着由国瑞之子存善承袭,传之万代,与国同休。前所没官之家产,全数发还。于戏,国家不幸,事多乖张;皇天后土,实鉴朕衷!     

        他在慌乱中只求挽救慈焕性命,竟不管外戚封爵只有一代,传两三代已是“特恩”,他却写成了“传之万代”的糊涂话。他将亲手写成的上谕重看一遍,命太监送往尚宝司,在上边正中间盖一颗“皇帝之宝”,立刻发出。太监捧着他的手诏离开乾清宫后,崇祯掩面痛哭。他不仅仅是为爱子的恐将夭折而哭,更重要的是他被迫在皇亲们的顽抗下败阵,还得对孝定太后的神灵低头认错,而借助的事情化为泡影。

       ----------------------------------------------------------------------------------------                        (分割线以上两段为小说原文)    

      但无论是李家还是他们收买的奶妈、宫女,都没有想到:这样一次向皇帝示威的举动,竟然会将五岁的小皇子活活吓死——更残酷而荒诞的是,这个孩子的母亲,就是在皇帝面前为李家求情而被打入冷宫的田贵妃。    

       皇子的死,确实是个意外。  

        但责任终究要有人承担,而在大明王朝最后落幕之前,这个人不可能是皇帝:    

        秉承皇帝旨意策划借饷之事的薛国观被赐死了。   

        惊吓皇子的奶妈和宫女,得了李家一万多两银子,但被皇帝身边的太监曹化淳侦查出一些端倪。    曹化淳并未禀告崇祯,而是以此为把柄,派人向奶妈敲诈五千两银子。   

       奶妈不堪恐吓,自缢身亡,而两位宫女听到消息,以为事情已经败露,也都先后自缢。  

      崇祯心中有疑,但不愿再张扬此事以累圣德,特别是他意识到自己虽然位居九五,也惹不起“九莲菩萨”所庇护的那群人(说到底,这大明王朝不就是为了让这帮人“共保富贵”吗?),只得下诏表彰这三个吓死了他的儿子的宫人是对皇子感情深厚,故而“忠心殉主”,并予以优恤厚葬,为这桩深宫疑案画上了一个极富讽刺意味的句号。  

   

500

   

       这就是小说《李自成》里描写的一次真正令人印象深刻的“宫斗”。 

       宫斗的双方,并不是这个后与那个妃,而是皇帝本人和一种无处不在的让他剪不断理还乱,既切齿痛恨又难以割舍的权贵势力。   

       现在“宫斗剧”的“宫斗”,都仿佛是在真空中发生的,与皇宫之外的一切没有任何关系,一切争斗的根源都是几个互相吃醋的女子,一切“心机”都是为了赢得皇帝青睐,让自己和儿女“上位”。

       难怪有人不客气地说:这种“宫斗剧”,说穿了就是教没有“上位”的女孩子如何“当小三”,“上位”之后又如何“防小三”的教科书。   

       这种完全“小三视角”的宫斗剧被狂热追捧到如此地步,说明我们社会很多人尤其很多女性的心态,出现了很大的问题,也说明我们社会中有一种强大的势力正在诱导、收买年轻女性们都沉溺进这种不顾一切地以色事人的“妃”、“妾”、“婢”的“人设”。    

      然而,《李自成》中的这次“宫斗”告诉我们:    皇宫,不是一个与世隔绝的选美斗艳的T台,而是封建王朝的政治中心,这里发生的一切“宫斗”,是和国家政治不可分割地交织在一起的。 

       在《李自成》描写的大明内宫中,后妃宫女们的身心自由是受到极大限制的,她们并不能像“宫斗剧”中那样,想“斗”谁就“斗”谁,而当她们有能力也有胆量采取类似“惊吓五皇子”那样惊心动魄的行为的时候,要么是因为自己受到了不堪忍受的压迫凌辱(如嘉靖年间十余名宫女试图缢杀嘉靖的“壬寅宫变”),要么像这次一样,是受到了宫外的各种政治势力的鼓动和支持。          

       看似守在深宫不问外事的“后”、“妃”乃至宫女们的种种活动,与皇宫之外的阶级斗争、民族斗争以及在阶级斗争日益激化的压力下,封建地主阶级这一统治阶级内部所出现的越来越尖锐复杂的矛盾是分不开的。        

       更值得着重一提的是,《李自成》揭示出封建皇宫不但反映了宫墙之外种种复杂斗争,而且宫廷本身就是一个存在残酷剥削和压迫的阶级社会。   

       坤宁宫宫女陈顺娟年纪才二十出头,出身香河县贫苦农家,母亲死于崇祯初年的饥荒,大哥被满洲兵掳去,二哥出家当了和尚,父亲四处乞讨为生。她因容貌俊秀,十四岁进宫被选进宫当了宫女。   

       就在五皇子死去这一年,为了给周皇后的“千秋节”祈福,在主子们的暗示下,陈顺娟发愿刺血书写《金刚经》。   

      换来的是什么呢?    

      主子自然还是有感于她的忠诚听话,赏了她十两银子,蜜饯一盒,虎眼窝丝糖一盒。  

      然而陈顺娟身体本来不好,去年申请到英华殿吃斋礼佛,营养不良加上刺血写经,让她身体更加孱弱不堪。皇后千秋节将至的时候,她已是一病不起,执事太监怕她死在宫中坏了喜气,不顾她的一再哀求,准备将她送到听任老病宫人自生自灭的“内安乐堂”。   

      坤宁宫的宫女头儿吴婉容,素来与陈顺娟要好。这天,她正在监理着皇后“千秋节”的盛宴,忽然得到宫女传信,说陈顺娟要被送去安乐堂,出宫前,想见她一面。   

      到了顺娟床前,吴婉容安慰她说:    

    “你先去安乐堂住些日子,等娘娘陛下高兴时候我替你说句话。她念你刺血写经的忠心,大概会特下懿旨放你出去。你出去,趁年纪还轻,不管好歹许配了人家,也算有出头之日,不枉这一年长斋礼佛,刺血写经!”   

       陈顺娟哭着说:“吴姐啊,我已经不再想有出头之日了!我大概只能挣扎活两三天;三天后就要到净乐堂(火化死去的宫女太监的地方)了!”

         二人握手相对而泣。过了一阵,陈顺娟从枕下摸出一包银子,递给婉容,说:  

     “吴姐,你知道我是香河县离城二十里大陈庄人。我入宫时候,虽然家中日子极苦,父母却是双全。我原有两个哥。我的二哥八岁出了家,后来随师父往五台山了。我一进深宫八年,同家中割断音信。这八年,年年灾荒,不知家中亲人死活。八年来每次节赏的银子我都不敢花掉,积攒了十几两银子,加上皇后陛下昨天赏赐的十两银子,共有二十三两三钱……”  

      吴婉客突然不自觉地小声脱口而出:“一碗黄瓜汤钱!” (注:小说前面写道,宫女小声告诉吴婉容:皇后这次因国事艰难而刻意“从简”的寿宴,一碗帝后只动了动调羹的嫩黄瓜汤,也花去了二十多两银子)  

        陈顺娟一愣:“你说什么?”  

      吴婉容赶快遮掩说:“我想起了别的事,与你无干。你要我将这二十三两三钱银子交给谁?”   

        陈顺娟接着说:“我的好姐姐,你也是小户人家出身,同我一样是苦根上长的苗子,所以你一向对我好,也肯帮助别的命苦的都人。你在坤宁宫中有面子,人缘也好。请你托一个可靠的公公,设法打听我一家人的下落,将银子交给我的亲人。这是救命钱,会救活我一家人的命。我虽死在这不见天日的地方,也不枉父母养育我到十四岁!” 

       陈顺娟抽泣一阵,忽然注意到从坤宁宫院中传来的一派欢快轻飘的细乐声,想起来酒宴正在进行,便赶快催促说:“吴姐,你快走吧。一时娘娘有事问你,你不在坤宁宫不好。”   

       吴婉容噙着泪说:“是的,我得赶快回去。还有二十个刺血写经的都人姊妹,听说有的人身体也不好,可是我来不及看她们了。”  

      陈顺娟说:“我临走时她们会来送别的,我替你将话转到。她们也都是希求生前能够蒙皇后开恩放出宫去,死后永不再托生女人,才学我刺血写经。再世渺茫难说,看来今生也难有出头之日!”     她喘口气,又说:“听说今日隆福寺有一个和尚为替娘娘陛下祈福,舍身自焚,看来我们的刺血写经也算不得什么。”   

        吴婉容心中凄然,安慰说:“你们的忠心已蒙皇后赏识,心中高兴。至于慧静和尚的舍身自焚,自然也是百年不遇的盛事,娘娘当然满意。”   

       陈顺娟的心中猛一震动,睁大眼睛间:“那和尚叫什么名字?”  

   “听说名叫慧静。”  

      陈顺娟更觉吃惊,浑身发凉。但她随即想着二哥随师父去五台山没有回来,与隆福寺毫无关系,天下和尚众多,法名相同的定然不少,就稍微镇静下来,有气无力地说:   

      “吴姐,你快走吧!”   

        吴婉容叹一口气,洒泪而别。刚到坤宁门外,遇到了谢诚从隆福寺回来,同刘安小声谈话方毕。她同谢诚是对食,说话随便,轻轻问道:   

     “谢公公,和尚自焚的事情如何?”  

      谢诚说:“已经完啦。恰好他的老子从香河县讨饭来京看他,要是早到半日,这事会生出波折。”   

        吴婉容的心一动,忙问:“这和尚不晓得他老父亲来京么?”  

    “他老父刚到,火就点着了。我站在近处,看见他举止异常,好像是望见了他的父亲,可是已经晚啦。”   

      “他难道不呼喊他的父亲?”   

       谢诚用极低的声音说:“他头两天误吃了喑药,喉咙全哑了,叫不出也哭不出声。”   

        吴婉容的眼睛一瞪,将脚跟一跺,低声说:   

     “你,还有隆福寺的老和尚,什么佛门弟子,高僧法师,做事也太——太——太狠啦!”  

    谢诚使眼色不让她多说话,随后嘲讽说:    

     “世间事……你们姑娘家懂得什么!” 

    吴婉容一转身走进坤宁门,将银子交给一个宫女暂时替她收起来,然后定定神,强作出满面喜悦,走上丹墀,站在坤宁宫正殿檐下的众宫女中间侍候。她偷眼望见皇上替皇后斟了一杯酒,带着辛酸的心情笑着说:“如今国事大不如昔,事事从俭,使你暂受委屈。但愿早日天下太平,丰丰盛盛地替你做个生日。” 皇后回答说:“但愿从今往后,军事大有转机,杨嗣昌奏凯回朝,使皇上不再为国事忧心。”   

  --------------------------------------------------------------------------------------------     

       以上是小说原文。    

       陈顺娟的担心,不幸正是事实:    

       隆福寺“舍身自焚”为皇后祈福的和尚,正是从五台山辗转来此为僧的她的二哥慧静。他在隆福寺虽然苦读佛典,但是地位很低。十天前寺中长老受宫中示意,鼓动他献身自焚,“为皇后祝寿,为天下百姓禳灾”,自己也功德圆满,永为后世瞻仰,倘能留下舍利子,更会被京城官民世代焚香礼拜。

     他经不住大家轮番劝说,同意了。可是,他很想在“功德圆满”之前见一见自己的父亲和妹妹,在预定自焚的日子三天前,又流露出不想自焚的念头。    

     于是,长老和执事大和尚们晚上悄悄带他上了自焚台,告诉他柴堆中间用木板盖住了一个小洞,如果到时候他尘缘难断,不想自焚,可以趁着烟火弥漫时打开木板从洞中走出,混入周围诵经的几百僧众,随后寺院会送他去峨眉山,改换法名继续为僧,无人知晓。    

      昨天长老见他心事重重,精神萎顿,怕他病倒,又亲自为他配药让他服下。两剂之后,他喉咙喑哑,几乎发不出声——大家告诉他说,这不过是内加人参的药性燥热所致。   

      结果,大家是可以想到的:  

      自焚那天,慧静坐上自焚台才发现:柴堆中的小洞被堵上了;

      慧静在四周的人群中看见了他的老父,但是他喊不出声。    

       他想跳下柴堆,但袈裟已在他闭目打坐时被拴在了柴堆上,大火迅速吞没了他。    

       二十三岁的慧静和尚,就这样不明不白、无声无息地“功德圆满”了。   

       谢诚既然能告诉吴婉容慧静的父亲来看他了,可见那位老父亲也一定是抚尸痛哭,含恨而去了。  

       ——这就是大明王朝对刺血写经为皇后虔心祈福的宫女陈顺娟的全部报答。   

       陈顺娟,自然也是带着对亲人的挂念,无声无息地病故宫中了。  

       而那位对她满腔同情,对宫中的残暴狡诈、不仁不公似乎也有所不平的吴婉容呢?   

       小说告诉我们:  

       四年之后,当李自成起义军攻破北京,崇祯帝后自尽的时候,吴婉容(以及乾清宫的宫女头儿魏清慧)和许多宫女一起,奔出西华门,投水“殉节”了。  

       吴婉容,凭着自己的明慧谨慎,世故圆通,躲过了宫闱内的许多明枪暗箭,活到了大明王朝的终局;     

       她也和陈顺娟等宫女一样,平素并没有“宫斗剧”中津津乐道的那种盼望皇上“召幸”自己而一步登天的想法;   

       她从心底里并不喜欢这时时在杀人害命,对她们这些下层宫人来说暗无天日的紫禁城。   

       她和魏清慧目睹这个皇宫吞噬了无数的姐妹,也为她们的悲惨遭遇而叹息愤懑,平素也最能安慰和帮助那些不幸的姑娘们,因此而在宫女们中威信最高,人缘最好。  

       然而到了最后,正是她们带着大家走上绝路,催促着姐妹们“有志气的跟我们一起投水!”   

       这是因为,在她的世界里,实在是没有别的更好的出路。    

       她最终挣脱不了封建礼教绑缚她的那副沉重的精神枷锁。    

       今天的女性,爱看“宫斗剧”,也许纯粹是为了娱乐。皇宫在她们心目中,只是一片富丽堂皇的大房子,其中上演着为了一个魅力无穷的“多金男”,许多美艳聪慧的“心机女”之间趣味无穷的斗法。

         这并没有什么不对。     

        而我之所以不厌其烦地复述和品评《李自成》中这些的“宫里的故事”,并不是说,这些故事就一定都是历史的真实——《李自成》是一部小说,和“宫斗剧”一样是文艺作品而不是历史著作。    

        但是,这些故事里讲述了“宫斗剧”所有意无意地忽略的许多极其重要的东西:

        剥削、压迫、阶级斗争、内宫倾轧的真正根源、统治者对被统治者的有形无形的控制、奴役...... 

        这些东西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我觉得,正是因为要让“宫斗剧”永远成为一种单纯的娱乐,我们才需要记住娱乐之外的一些东西:    

        只有牢记这些东西,“宫斗剧”里的那个“宫”,才能永远老老实实地呆在屏幕的那一头,让流潋紫、笑脸猫和我爱CSI们想怎么编排就怎么编排,让今天的大小美女们嚼着薯片磕着瓜子,爱怎么品评就怎么品评,想吐槽谁就吐槽谁。   

        而如果完全忘记了这些东西,这个“宫”没准儿就会从屏幕后面伸出无形的手,拉着浑然不觉的观众们一步步倒退回“宫”的时代:    

        那是一个主子们只要不动声色地一个暗示,陈顺娟们就要家破人亡还得磕头谢恩,而主子们还真心实意地认为自己已经是“宽仁之至”,吴婉容们也真心实意地感到这样的“好主子”、“好皇上”值得自己毫不犹豫地以死相报,殒身相殉的年代。   

        这些,真的不值得我们在娱乐之余,稍加警惕吗?     

    

500

   

     

全部专栏